四川考察,习近平走进两大文化地标的深层考量
位于四川省的两大文化地标,日前迎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到访。
25日下午和26日下午,习近平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一个是延续千年的古蜀道、一个是刚刚建成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这两大文化地标一“古”一“新”,但在人们的认知中,都并不陌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年古蜀道,以唐代诗人李白诗句闻名于世,其间的翠云廊古蜀道,更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而刚刚建成新馆的三星堆博物馆,则集中呈现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考古成果,展示了三星堆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从习近平专程到访这两座文化地标,外界可以读出其中考量。
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关注。
翠云廊绵延300余里,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被誉为“蜀道灵魂”“世界奇观”。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在这里,习近平停下脚步,驻足凝望千年古柏,感受千年时间流淌、历史文化传承。
古树越千年,启迪今世人。
同样是在古树前,2016年5月,习近平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腹地考察,仰望高耸入云的林木,感怀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2020年4月,在秦岭考察生态保护情况时,习近平手抚树干、神情庄重。“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如今保存完好的翠云廊,正是习近平所提“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的现实样本。
中共十八大以来,当地对全县古柏进行全面普查,按照“一树一策”的原则制定专门的保护和复壮救护措施,每棵古树都得到“私人订制”式保护。
正如习近平在本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作为此次会议召开后的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此次走进翠云廊,让外界再次看到他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关注,亦显示出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决心。
二是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一如既往的关心。
在三星堆博物馆,习近平特别走进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
该中心包括文保工作区和参观区两大区域,融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参观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沉浸式体验文物修复过程、了解文物修复技术方法,还可以看到部分新出土文物和三星堆考古最新成果。
历史文物保护,是习近平一直关注的工作。
早在河北省正定县主政时,习近平就推动当地打造“古城”历史文化名片,并身体力行加强文物保护,“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在福建省工作期间,面对因缺少资金而未能修缮的鼓浪屿八卦楼,习近平曾特地划拨资金,一解燃眉之急。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历史文物保护作出部署,倡导形成“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政绩观,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下,直接推动一系列政策、制度出台。
如今,这些理念已从一楼一地、一城一省,上升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今天的三星堆博物馆,正是历史文物保护理念的再次体现。博物馆中,还有新出土文物有待修复,观众不仅能“先睹为快”,还能现场看到修复过程,现场感受让文物活起来的全过程。
“未修复完成的文物锈迹斑斑,文物和手写标记分类装袋,工作台上摆满了仪器……”有观众表示,这种直面历史的机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油然而生。
三是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念兹在兹。
在千年古蜀道看生态保护、在三星堆博物馆看文物修复,背后都有中国最高领导人更深层次的考量——文化传承发展。
此次到四川考察,适逢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不久。本月初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还走访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习近平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让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更为突显。
作为当前互联网上的“顶流IP”之一,三星堆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已经走在前列。据知,7月27日起试运行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新馆的落成,无疑会进一步让三星堆文化得到更好发展传承。
“希望观众到这里来,不仅看文物,也了解文化内涵;不仅看三星堆,更是看中华文明。”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表示。
从三星堆看中国文化,从博物馆看中华文明。人们更加真切认识到,走进文明、了解文明,才能传承文明、开创文明。
如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23-07-30/8306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