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中国以国家名义哀悼逝者:尊重生命 启示未来

  中国国务院3日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在此期间,中国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下半旗是一种国家行为,代表一个国家对逝者的尊重;全民默哀,是社会公众对逝者志哀的最高礼节。全国性哀悼活动正值传统节日清明节,对中国人而言,这个日子意味着慎终追远。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此间学者认为,中国人在清明节以国家名义哀悼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有多重含义。

  首先,举国哀悼,意在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哀思、哀痛和尊重。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4月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累计死亡病例3322例。包括白衣战士、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等多个群体在内,很多人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

  中国国旗法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表示,中国以下半旗、全民默哀的形式纪念逝去的每一位普通而又尊贵的生命,体现了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逝者英灵不远,对他们的哀思、哀痛和尊重必当长存。每一个生命都同等宝贵,每一位罹难同胞都是五星红旗下不可或缺的一员。”

  其次,举国哀悼,意在感谢包括逝者在内每一位普通民众的牺牲和奉献。

  湖北和武汉是此次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逝者人数最为集中。湖北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中新社记者表示,10多天前他就已注意到,一些湖北网友以及他身边的不少政协委员同事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的呼声。中国官方及时作出以国家名义哀悼逝者的决定,体现对民意的尊重,更体现对包括逝者在内普通民众牺牲奉献的感谢与感激。

  “对武汉人来说,此次哀悼活动尤为重要。由于新冠肺炎人传人,很多人在亲人逝世的时候,没有能够好好地送别。举国志哀,无论对逝者还是生者都是一种慰藉。中国人铭记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共同保存一段重要的国家记忆。”叶青说。

  举国哀悼,对全国来说也是一次情绪“疗愈”。疫情突如其来,从春节到现在不少人的心里都积累了一些压抑情绪。常健认为,“集体哀悼逝者,对每一位中国人都是释放情绪、缓解压力、抚慰伤疤的过程”。

  再次,举国哀悼,意在启示人们更好地面向未来。

  中国境内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来之不易。从快速建立两所医院到调集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从物质支持到科学研究,以及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与互动,这场战疫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优势。但也暴露了监测预警、应急管理、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不足。面向未来,人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短板和问题,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社会进步。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最宝贵的国家财富”,常健指出,中国必须努力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弥补国家储备体系的不足、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通过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境外疫情加剧蔓延,中国要在打好“国门保卫战”的同时,与国际社会携手抗疫。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中国是最早经受疫情冲击的国家,是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举国哀悼逝者,也是在提醒国际社会,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都是疫情受害者,应携手共同战疫,没人能独善其身。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百万,死亡病例超过5万。

  “中国正与国际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向疫情严重、有需要的国家伸出援手,守望相助。无论是此刻共同战疫,还是后续推进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这都是国际社会应秉持的一种未来观。”阮宗泽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20-04-04/6221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4-05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