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日程表”为何频现冬奥元素?
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在北京共同出席“2019中芬冬季运动年”启动仪式,正式开启两国的“冰雪之约”。
习近平2017年访芬期间,中芬双方同意以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开展冬季项目和冬季奥运会筹办方面合作,并将2019年确立为“中芬冬季运动年”。
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冠军”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一路走来,冬奥元素频见于习近平的重要日程中。他甚至被外界视为北京冬奥的“首席推广大使”。
北京冬奥会申办期间,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之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打破外交惯例,成为首位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开幕式的中国元首。
在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正日子”——2015年7月31日,习近平亲录视频踢出最为关键的“临门一脚”,助力北京成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
申奥成功后,冬奥筹办工作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习近平的议事日程中。数据显示:习近平曾在短短7个多月内5次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出指示。“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更是被明确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中。
2017年1月,在瑞士访问期间专程到访国际奥委会的习近平,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受邀登上一座奥运冠军领奖台。“我真希望给习主席颁发一枚金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就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而言,习近平主席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结束瑞士之行回国后仅隔三天,习近平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河北张家口赛区,考察冬奥筹办工作。
奥运为世界打开认识中国的一扇窗
对中国而言,奥运有特殊含义。“新中国第一次走上奥运赛场就是参加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体育场上升起。”习近平在14日的启动仪式上致辞时忆及。也正是在这里,中国代表团通过体育比赛和交流活动,让世界近距离了解了新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1984年,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首次参加的夏季奥运会上,他用奥运首金让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中国的初印象。
从奥运赛场金牌“零的突破”,到如今的夺金大户,中国体育的奥运足迹,也正是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巨大变化的缩影。2014年,习近平在南京青奥会运动员村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曾说,要通过青奥会进一步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水平,同时借此让人们了解中国为什么会不断进步。中国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集其大成,这也是其举办国际赛事的应有之义。正如中国最高领导人所说,奥运会这个窗口,可以帮助外界更好地“解码”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发展进步中的中国。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100多位外国政要、1万多名运动员、几十万外国游客来到北京,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注目中国,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再次更新“中国印象”。有观察家认为,北京奥运会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次“成人礼”,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2018年,在中国对改革开放40年的纪念与庆祝中,冬奥进入“北京周期”。3年之后,透过冬奥这个窗口,经历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中国将如何亮相,世界在期待。
体育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一把钥匙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体育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是公共外交的人文表达,也是一把助力国家交往、文明对话、民众互动的“金钥匙”。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之间以“小球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就了一段佳话。美国前国务卿、中美建交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曾说:“体育是联结世界的纽带。”
体育也是习近平具有独特力量的外交语言。在美国现场观看NBA比赛、在爱尔兰当众展示足球球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相约冰球场……在他的外事外访活动中,习近平经常借助体育这一全人类的通用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友谊和善意。
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从政治外交到民间交往、商业合作,体育的作用无处不彰。以体育为媒,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运动员相聚赛场,“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如今,不仅中国运动员成为国际赛场上“穿着运动服的外交官”,“以球会友”“以棋会友”“以跑会友”更成为中国民众国际交往的一种常态。
中国在申冬奥的申办报告中承诺,申奥成功后要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可以预见,借助承办冬奥会的契机,推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将让中国民众与世界交流的体育语言更加丰富多元。14日,中芬两国元首共同启动“中芬冬季运动年”,是进入冬奥“北京周期”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又一次互动,也使相距7600公里的北京与赫尔辛基,因体育变得不再遥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9-01-15/5458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