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信仰,国家的力量
2018年国庆假期的天安门广场。资料图片
本周中国进入到国庆七天长假模式,人们奔赴各地,在城市、乡村、风景名胜地,包括境外旅游热点地区,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欢度国家节庆。
据官方统计,仅10月1日当天,中国各地就接待游客1.22亿人次,旅游收入103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7%以上。这一数字为近期所谓的“中国消费降级论”打了个问号。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影响,最近中国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官方对此并没有否认,但也强调,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的节庆消费水平,也是对自己、对国家信心的一种表现。
2018年10月3日,国庆假期,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如潮水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曾多次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也经常被西方预言家们唱衰,但每次都挺了过来,而且发展得比以前更好。外界常常关注中国经济的表象,很少研究中国人身上那种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的精神。这四种精神为中国注入了活力。
中国领导人认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中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创造辉煌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并没有被过度张扬,但反映在人们的日常中。比如,大到探索航天事业的“航天英雄”团队,长期默默攻克天文难题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小到一生都在独守海岛的平民、以及每天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小哥等。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一直在用勤劳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帮助他人,做最好的自己。他们既有家国天下、修齐治平的爱国情怀,也有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奋斗志向。
2018年4月,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南京举行。航天员刘洋(左)接受学生献花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基因,从来没有中断过。作为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今天的中华文明仍然有着旺盛的活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筑就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尊崇的行为准则。这也是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之一。
位于中国贵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资料图片
虽然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中国人对民族历史总是有深刻的记忆。历史上,中华民族不乏有过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期,但每次总能浴火重生,如凤凰涅槃再开辟一片新天地。这源自他们身上有一种打不垮、压不怕,在压力和挫折面前越战越勇的精神。远有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对国家的侵略和瓜分,近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威胁遏制,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中国人前进的步伐。同时,中国人更坚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千百年来,他们不断地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文明、善于丰富自己、保持创新发展。这些年,它向世界倡导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丝路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就是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精神的时代表达。
2018年10月3日,国庆假期,天安门流光溢彩美如画
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常常看不懂、甚至误读中国,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其实不然。追求“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境界,但中国人更愿意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不足,确定目标,努力践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人生哲学。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努力创造、努力奋斗、团结进取,敢为天下先,在这过程中更尊崇“和气致祥”“和则两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身上这种“顺大势、行大道、讲大义”的追求,正汇聚成为国家的力量,使中国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始终成为维护和平、保持稳定、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锐评评论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8-10-05/5282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