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农科城”:农业合作之花如何开遍“一带一路”?
在古丝绸之路上,核桃、苜蓿、马铃薯等“东进”中国,小米、高粱、生姜等“西出阳关”,中国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间有着频繁的农产品往来和农技交流。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外农产品沿着丝绸之路的“东进西出”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今,陕西在农业合作中又迈出了新步伐:135平方公里的中国“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让农业合作之花开遍“一带一路”。
科技“出海”
地处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称“西北农大”)副校长罗军告诉中新社记者,“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和中国西北地区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带,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非常相似,农业发展有着相同的科技需求”,因此,西北农大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标准有了“出海”目的地。
西北农大农学院院长单卫星是研究马铃薯病害的专家。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多次前往哈萨克斯坦进行学术交流,希望将中国旱作农业在灌溉、育种等方面的经验传给具有相似条件的中亚地区。
中亚也是马铃薯的重要产地,包括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等高校非常重视中国在马铃薯种植、病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就。
科技“走出去”正形成规模体系。2016年11月5日,来自丝绸之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西北农大正式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下称“丝路农科创新联盟”)。
同时,西北农大积极推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20个左右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0个技术转移平台。
人才交流
“这里(西北农大)分子生物学试验方面的研究以及设备非常先进,我要在此完成博士论文。”来自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农学专业博士生伊利米拉说,她正在西北农大进行短期交流,回国后将参与两国农业合作交流。
伊利米拉只是“农科城”里人才交流的一个缩影。人才交流、培养正是“丝路农科创新联盟”的重要任务。
联盟成立以来,西北农大先后承办了哈萨克斯坦农牧专题培训班、蒙古国立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培训班等系列教育培训,而2016年该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500人以上,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源占到87.9%。
西北农大国际学院副院长王玉环表示,由于中亚地区农业技术欠发达,西北农大与“丝路农科创新联盟”的每个成员都签署了人才培养协议,意在提高联盟成员学生和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人才交流。
杨凌的援外培训同样办得有声有色。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马静说,援外培训始于2005年,其培训主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调控、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至今已累计培训了来自106个国家的1500多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
园区合作
在杨凌的现代农业创新园里走一圈,无土花卉、优质小麦、滴灌培育的各色各种蔬菜,中国“农科城”的最新科研成果汇聚于此。现在,这座园子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图尔根尼有了“亲兄弟”——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
马静表示,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由中哈企业共同建设,于2015年5月正式启动,双方开展优良品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农资农机等领域新产品的示范、试验、推广和经营。
在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内,由中国育种专家研制的“冬小麦5号”落地生根,适应了哈萨克斯坦干旱半干旱气候,亩产较当地品种增加82.3%,受到当地农民和企业的欢迎。
根据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2017年春季种植方案,将主要进行玉米、大豆、油菜等五大类共18个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筛选,试种面积116亩。春播品种已通过检验检疫,顺利抵哈,中方种植人员也已于4月赴哈开展春播种植工作。
杨凌国际合作园区的建设正稳步向前。包括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在内,杨凌示范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国际合作园区在顺利推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7-05-05/4397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