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文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胡锦涛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了。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2013年7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胡锦涛文选》,这是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胡锦涛文选》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了编辑工作,对编选工作原则、编选工作进展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认真阅读了文选收入的全部著作,对编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胡锦涛同志亲自审定了收入文选的全部著作,并作出许多重要修订。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党中央作出《关于学习〈胡锦涛文选〉的决定》,要求全党同志充分认识学习《胡锦涛文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潜心研读原著,把握精神实质,真正学通弄懂。
9月29日,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同志强调,《胡锦涛文选》生动记录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我们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部系统性重要教材,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胡锦涛文选》汇集了胡锦涛同志具有代表性、独创性的重要著作,科学总结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到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伴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先后出版,对于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发挥了重要作用。
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胡锦涛同志是党的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最好的方式就是研读胡锦涛同志的原著。
《胡锦涛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为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的1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10年。
这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驾驭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不断闯关过滩、再创辉煌。
——这是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一系列重大的考验中奋勇前进的10年:成功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奋力夺取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严重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西藏、新疆等地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面对我国经济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陷入新世纪以来最严重困难的局面,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迅速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趋势,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
——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的10年:经济年均增长10.7%,我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建设等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
——这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的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0倍,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正式取消,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初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加1000万人……
——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的10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大力倡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展开亚丁湾大护航、利比亚中国公民大撤离,彰显了对本国公民负责、对全人类负责的大国形象……
总结10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二、《胡锦涛文选》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精神实质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更好更快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发展方式上来一个大的转变。
胡锦涛同志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思想,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准确理解其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精神实质。
——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努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胡锦涛同志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和深刻思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把握更加自觉,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实践中持久显现出来。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快速发展,但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这是胡锦涛同志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
在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从之前的“又快又好”到此时的“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字序之变,却表明我们党在发展思路和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必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些制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通过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经过不懈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要切实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积极稳妥,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从扎实开展基层群众自治,到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从全方位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到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从公开听证、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到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的文化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的民族是强不起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精神力量,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基本道德规范,即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定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的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寻树起一座指路丰碑。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就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指导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党既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同志强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这10年,我们党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进程中逐步显露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胡锦涛同志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我们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我们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需要,立足新的实践,积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领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成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八、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新境界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
胡锦涛同志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科学筹划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全面履行军队历史使命的重大课题。
2004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规定着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进一步拓展了我军的职能任务,提升了军队建设的标准要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在基层连队,在领导机关,在军队重要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这‘三个确保’,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时代课题。”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是胡锦涛同志深刻总结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概括提炼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他强调,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建设方方面面,使之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
进入21世纪,世界新军事变革酝酿着大裂变、大跨越、大转型,信息技术先发国家通过信息融合重塑战争机器,以武器装备的代差达成战场上的非对称优势。
胡锦涛同志鲜明指出,要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更加注重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更加注重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和展开,是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科学指南。
九、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
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伟大事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课题。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国两制”,正确处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强调,“一国两制”是完整的概念。“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一国”和“两制”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相互对立。“一国”就是要维护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两制”就是要保障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只有把以上两个方面都落到实处,“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给香港、澳门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面对深刻变化的台海局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登高望远、总揽全局,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保持正确方向、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面对“台独”分裂势力活动日益猖獗的现实危险,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宣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和主张,给期盼和平的人们以极大鼓舞,给“台独”分裂势力以极大震慑。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一个多月后,胡锦涛同志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会面,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并从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主张,擘画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蓝图。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两岸人民福祉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福祉之所在,必将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向世界郑重宣示。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社会制度和主流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更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05年4月,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我们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突出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十一、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是党在新时期始终面临的两大课题。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适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期待,更好破解两大课题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他指出,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党执政的成功经验,努力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他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优良作风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胡锦涛同志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为民、务实、清廉”的6字要求,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胡锦涛同志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
他强调,必须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个重点,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严肃查办大案要案和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结合、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做好人才工作……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长青。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好用好《胡锦涛文选》,就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与实践同行,根据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运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新趋势,适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体,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新时期强军目标,提出改革强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军队建设思想;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一个朝气蓬勃的政党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一个朝气蓬勃的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6-10-02/4032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