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探月:从“东方红”到“嫦娥”
从43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到6年前的“嫦娥一号”,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导航工程,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航天人也经受过失败的煎熬。1974年11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发射升空20秒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爆炸画面在3分16秒。
我国返回式卫星:从失败到成功
发射入轨不简单,卫星返回也很艰难。世界上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即美国的发现者号卫星)7次入轨、7次回收失败,到第8次才取得了回收的成功。我国的返回式卫星也经历失败的惨痛。
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提出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于是,张爱萍召集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等对中国人造卫星研制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于1965年4月29日以国防科委名义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打了报告——《关于研制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提出初步设想:争取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00公里左右)。预计第一批先发射的卫星约10颗,主要是探测高空环境参数。其中5颗卫星是用来试验返回卫星的关键技术。
1965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将人造卫星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央专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建议》。钱学森在抓紧东方红卫星工程的同时,力争返回式卫星及早研制。
1965年9月—12月,七机部八院的技术人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深入各单位调研,发现许多用户都对返回式遥感卫星有强烈的需求,结合七机部八院在卫星设计和探空火箭研制中积累的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遥测系统设计、回收系统设计的经验,他们提出由七机部八院承担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的总体设计任务,此建议受到领导的重视。
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八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于1966年1月开始了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1966年5月,王希季向七机部领导汇报卫星系列会议的情况时,钱学森指示:“如用这种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那么返回式卫星要结合远程火箭的研制搞……,返回式卫星工作要迅速做,飞船以后再考虑,八院现在有多大劲就用多大劲。”
1966年5月17日,七机部召开部党组会议,钱学森在会议上发言,力主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任务由七机部承担。
返回式卫星是一颗技术远比第一颗卫星复杂的卫星,有11个分系统,遵照钱学森指示,在王希季的领导下,在吴开林、李颐黎等技术骨干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术人员对卫星的气动力外形、轨道参数、总体布置、气动加热和防热结构以及各个分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并在1967年7月提出了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1967年9月11日,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了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议,钱学森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审查了七机部八院提出的我国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认为总体方案可行、可以往下进行设计。会后,八院根据会议提出的建议和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
《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建议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重点解决遥感技术、三轴姿态控制技术和卫星返回技术,计划发射3—4颗试验型卫星。第二步,在基本技术过关后,解决遥感效果和应用技术(即研制实用型卫星)。试验型卫星后来被称作FSW-0卫星(即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返回式卫星型号),为中国早期国土普查遥感卫星。
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是一个正确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综合优化的技术方案。由于方案论证充分,选择正确,因此,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在以后的研制阶段始终没有出现总体方案性的反复。
1967年,为了保证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承担了组建该院的工作。他向聂荣臻副总理推荐了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孙家栋,将孙家栋调往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参加领导研制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工作,得到了聂荣臻的赞同。
为了尽快启动卫星总体工作,孙家栋向钱学森提出建议,由火箭技术研究院推荐一些搞总体方面的技术人员。钱学森经考虑后答复说,从火箭技术研究院抽人可以,但在当前“文化大革命”两派正在闹腾的局面下,推荐来的人能不能保证质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能依靠研究院推荐,由孙家栋提个名单后再研究决定。
经过紧张的考察、挑选,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孙家栋最后选定戚发轫、孔祥才等18人。当这18个人的名单提交给钱学森后,钱学森点头赞同,这个名单很快又得到了聂荣臻的批准。这批人员和从中国科学院及七机部八院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人员团结在一起,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东方红一号卫星和返回式卫星总体方案做了许多重大改进。
1968年2月,钱学森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狠抓研究院机构组建、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研制质量,指导地面发射和跟踪测量系统的建设。
1973年年底,用于飞行实验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制出来。1974年,科技人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终于进入了总装返回式卫星的阶段。卫星最后总装测试完毕即将出厂时,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专程来到总装厂,一再叮咛说:“现在可以进靶场进行试验,准备发射了。但在发射前还要进一步考虑,还有哪些工作要做。我们的卫星要达到最高目标——那就是成功。”
1974年9月12日,经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第一颗试验型返回式卫星以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场试验,在基地做了近两个月的检查测试,于11月5日实施发射。
但是就在准备发射的前几分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只有三分钟运载火箭就要点火时突然发现卫星的回收舱没有供上电,千钧一发之际,工作人员迅速登上几十米高的发射塔架,手工操作,排除了故障。
卫星终于发射升空,由于运载火箭有一根导线存在一个暗伤,发射升空20秒后在震动环境下又出现问题,整个运载火箭突然失去了控制。在惊心动魄的爆炸声中,箭毁星亡,科技人员沉痛难抑。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视频画面曝光 升空20秒后爆炸
这一次发射失败后,叶剑英立即代表中央专委表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厉,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止!”
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运载火箭系统查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并举一反三进行了改进,同时对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复查。
1975年8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听取了关于即将出厂的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质量情况的汇报,他要求大家对产品要做到“精心保健”,确保质量,力争这次发射“一鸣翔天”。
1975年11月15日,我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完成了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随后即转往发射阵地。
在完成了临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1975年11月26日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的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63°,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卫星入轨后,由分布在我国大陆上的卫星地面测控站对卫星进行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n/2013-12-12/2409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