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报:印度政府将群众推到毛派一边
来源:新德里报 日期:2013-06-02 点击:
政府又一次在恰蒂斯加尔邦失败了
消息来源:新德里报,2013年5月27日
翻译:逸
花费无数金钱的邦警察,拥有四万余准军事部队的协助和十一架 IAF 直升飞机的帮助下,却没有在恰蒂斯加尔邦取得完全控制权。
图上为安全部队成员视察事发地点。这次袭击造成了27人死亡,超过30人受伤。
印度毛派游击队13年5月25日在恰蒂斯加尔邦发动的最大的一次攻击行 动引起了政治冲击。此次袭击共有二十七人被杀, 其中包括了四名邦国大党领袖。 行动证明了在这个部落人口占多数的区域内, 毛派游击队保持了稳定的地面控制权。
超过二百五十名全副武装的游击队员在事前没有任何发现的情况下发 动了将近二个小时大规模的战斗。 这场发生在大白天在邦高速公路上的事件留给由拉曼辛格领导的邦政 府几个疑问。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由数百万卢比(印度币) 装备的邦警察部队在近四万余中央警察部队的支援下, 配合空中的打击力量包括无人驾驶飞机,战斗机及直升飞机, 仍然无法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毛派游击队行动。
政府保安官员把没有能力控制该区归咎于警察部队装备不完善, 低落的士气及这片充满岩石和丛林的所辖区域过于辽阔。 但反政府活跃分子,印度民主革命前线组织副主席圣巴巴说, 毛派分子可以控制此区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得到了部落群众广泛的支持 。"部落人民在过去六、七十年一直受到了政府的压制和屠杀, 最后发现了他们天然的盟友毛派游击队"。圣巴巴说" 只有这个反人民的政府存在,像今天的事件依然会再发生"。
印度乡村发展部长施密兰表示, 恰蒂斯加尔邦政府很难改变这种局面。他说,"如果你去调查一下, 像克莫、拉因巴、比贾布尔巿、苏克马、丹徳瓦达这些地区, 在比哈尔邦、奥里萨邦、贾坎德邦、安徳拉邦、阿鲁那恰尔邦、 和西孟加拉邦,毛派活跃程度至少九年来都没有改变。施密兰说," 这次有目标的袭击,是毛派分子送出的讯息, 就是政党最好就是避开这些战区"。
哈哥巴教授将这种局面归咎于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次袭击将引发更多的暴力冲突。政府和毛派都需重新思考。 毛派如果是想为部落群众争取权益,他们必须小心他们的行动, 因为袭击行动可能引起更多对部落的伤害。反之, 政府也要小心地注意到部落群众在宪法规定下对其权益的追求, 因为在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下, 印度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对部落不公平的事情, 这些只会将部落推送到毛派一边"。
超过二百五十名全副武装的游击队员在事前没有任何发现的情况下发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由数百万卢比(印度币)
政府保安官员把没有能力控制该区归咎于警察部队装备不完善,
印度乡村发展部长施密兰表示,
哈哥巴教授将这种局面归咎于新自由主义政策。"
克坦坎.克利希那,五月二十五日恰蒂斯尔邦伏击战的毛派游击队指挥官
消息来源:新德里电视,2013年5月28日
翻译:逸
克坦坎.克利希那,五十五岁,恰蒂斯尔邦毛派领导人, 被认为是策划、 组织和指挥发生在五月二十五日伏击国大党领袖的毛派游击队的最高指挥官。
克利希那是属于九名毛派最高领袖之一。他早已被中央政府通缉, 并犯有至少十七件刑事案件,包括谋杀罪。
克利希那,别名安纳德和穆罕, 相信他亦是指挥二年前在丹徳瓦达屠杀事件的首脑。 那次在毛派游击队的伏击行动中, 超过七十名中央后备警察部队的士兵被杀。
警方形容他是矮个子、中年、带眼镜、黑皮肤、浓发和鬓脚灰白。 克利希那看上去更像个学校老师,但其实他是游击战的战略家, 而且是非常精明的专家。
政府相信,周六的袭击是报复这几个月来毛派游击队的挫败。 这段时间,毛派在政府保安部队的围剿行动中损失了近四十名士兵。
克利希那这次调整了战略,选择了比较弱的目标, 像国大党代表的车队。之前,毛派总是以安全部队作为伏击目标。
克利希那出生在安德拉邦,在印度中南部瓦朗加尔市工艺学院读书。 八十年代时加入"人民战争"组织。过去三十年来, 他一直在山区从事游击战, 领导着从北部的泰伦加纳区到恰蒂斯尔邦的毛派运动。
克利希那是属于九名毛派最高领袖之一。他早已被中央政府通缉,
克利希那,别名安纳德和穆罕,
警方形容他是矮个子、中年、带眼镜、黑皮肤、浓发和鬓脚灰白。
政府相信,周六的袭击是报复这几个月来毛派游击队的挫败。
克利希那这次调整了战略,选择了比较弱的目标,
克利希那出生在安德拉邦,在印度中南部瓦朗加尔市工艺学院读书。
克利希那的妻子,萨达那,也是毛派运动的领导人, 几年前战死于游击队与政府军的冲突中。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二零零四年由人民战争和毛主义共产党中心合并成立,主要活动于部落人口占多数的森林地区。该党声称为部落人民的权力而斗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zyxw/gj/2013-06-02/2111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