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大国的印度为何连化肥和子弹都造不出来?
印度自称为大国,我们也觉得印度至少称得上是半个大国。
但这样一个人口高达14亿的国家,却造不出化肥,也造不出子弹。
化肥,一种很基础很廉价的物资,合成方法已公布高达百年以上,在大学课本上就能轻易学到。
在2021年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印度在116个国家中排名101位,属于“重度饥饿”的国家,全国严重缺粮,需要大量化肥来提升粮食产量。
但印度造不出化肥,每年都要进口天文数字的化肥,这几年勒紧裤腰带花巨资投建化肥厂,全套设备和技术还是从我们中国买的。
为什么印度造不出化肥,这么简单的技术都不会,我简单说一下。
首先,造出化肥很简单,甚至实验室里的大学生都能用土法合成化肥,但造出便宜的化肥很难。
造出化肥是低科技,比如尿素甚至简单到你把尿液加热下就能获得,但能把尿素售价压制在一袋100元以内的技术,是绝对的高科技。
别说今天的印度不会,以前的中国也不会。
化肥有很多种,我以尿素举例。
合成尿素的第一步,需要空分设备,其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把空气变成液体,再从中分离出氮气。
有了氮气,你才有可能制造尿素,为植物补充氮元素。
想制造空分设备,最基础的入门条件就是拥有能承受-189℃超低温薄壁换热器、容器、高压液氧泵等。
如果你知道如何制造这些,那你就知道如何制造火箭燃料箱。
第二个难点,汽化炉,简单的说这东西的作用就是把煤炭粉末转化为合成气,然后准备进入下一步的反应。
当然汽化炉的产物不仅能用来制造尿素,还会用来制造其他化肥和甲醇、乙醚、甲醚等一系列化工产物,就好像空分设备在分离氮气的同时也会分离出大量的高纯度氧气当副产物一样。
所以煤化工是一体的,会在一个巨大的工厂里进行多层次反应,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而制造汽化炉,别的不说,最基础的门槛就是你需要一个能承受70个大气压和1300℃的容器当炉子。
你要是连反应的容器都没有,还谈什么汽化炉反应对吧。
而这个最基础的门槛技术如果你掌握了,那制造这种反应炉的特种金属拿过来就可以制造低配版的航空和火箭发动机。
当年苏联制造化肥厂的“化工自动化设计局”,本身就是火箭发动机厂。
最后一个基础门槛,合成塔,巨大合成塔一般都有十几层楼那么高,可以承受150个大气压和450℃的温度。
150个大气压代表什么?
代表合成塔在使用寿命期间,只要出现一丝裂缝,整个合成塔就会瞬间变成巨大的炸弹。
海水中每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大部分潜艇的最大潜深是300米,其外壳能承受的大气压不过30个。
而能承受150个大气压的材质如果造成潜艇,可下潜1500米。
所以只要你能造合成塔,把这个十几层楼的合成塔放平了,那直接就可以当深水潜艇用。
全世界能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以前只有4个,分别为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最大工作深度不超过6500米,所以制造合成塔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是这4个。
全球第五个突破这项技术的国家是中国,制造的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突破了7000米,所以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可以制造现代化大规模合成塔的国家,且技术目前世界最先进。
以前我所说的几个,都只是最基础的门槛,是从化肥厂外面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表设备,里面蕴含的多种设备难点不一而足,很不简单的设备其实很多,这里就不逐个列出了。
在我们今天嘲笑印度造不出自己的化肥的时候,连化肥厂设备都要从中国买的时候,其实应该铭记,中国在十几年之前其实也造不出自己的化肥设备。
1949年新中国建国时,美国的化肥产量是426万吨,日本是62万吨,印度是2万吨,而中国是0.6万吨。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肥厂是苏联援建的吉林肥料厂,其一座厂的化肥产量直接等于当时中国全国的化肥产量。
除了在50年代找苏联援建化肥厂外,贫穷积弱的新中国还左右逢源,找欧美援建化肥厂。
上世纪70年代,利用美苏矛盾,毛主席果断拍板拿出43亿美元国家外汇,从欧美引入设备建设了13座现代化大型化肥厂,每座化肥厂的产能高达30~50万吨之间,这就是鼎鼎大名的43方案。
和如今千万吨产能的化肥厂比起来,年产30万吨的化肥厂太落后了,但当年都是高科技。
因为拿出了43亿美元买化肥厂设备,导致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全国外汇储备才只有2亿美元,领导人出国都没零钱都没有,这13座化肥厂对中国的重要性可以从外汇储备的数量上略窥一二。
随后中国慢慢研究,慢慢突破,逐渐掌握了制造现代化肥厂设备的能力。
到了90年代末,中国终于具备了制造现代化肥厂,部分零件的能力。
然后中国开始在化肥厂行业开始逐渐的国产化替代,突破一个就替换一个,从维修化肥厂损坏的零部件开始做起,报价是欧美原装厂商的1/10。
直到2010年左右,中国才终于掌握了现代化肥厂全套技术的制造能力,实现了现代化肥厂全套零部件的国产化。
在化肥厂零部件逐渐国产化的同时,化肥厂设备在中国的售价也开始飞速降低,带来的是中国化肥产能的急速提高。
当年很多县城都有小型化肥厂,几万吨级,全国共建设了1533个,基本每个县都会放一个,用的是以前的老式小型化肥设备。
只要是县城出来的孩子都会知道一个现象,那就是全国所有的县化肥厂都倒闭了,巨大的设备和厂房近十年来都荒无人烟,本地居民每次路过时都不胜唏嘘,说这是我们县当年多好多好的单位。
这些县化肥厂全体倒闭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突破了现代化大化肥厂设备的国产化制造技术,而大化肥厂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小化肥厂,当设备降价后直接导致小化肥厂再也没有了存在的市场价值。
2015年,中国化肥行业的产能就急速攀升至2亿吨,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巨型现代化肥厂比比皆是,但实际全国化肥的年产销量不过5000~6000万吨,高达1.5亿吨产能闲置。
卷成这个样子后,全球的化肥价格被中国人打成了白菜价,化肥厂设备的价格也被中国人打成了白菜价。
然后中国就开始对外国输出中国的化肥厂设备了。
所以其实不用嘲笑印度造不出化肥,其实就连中国自己以前也造不出化肥,设备全是从欧美苏买的,直到2010年之后才实现全部国产化。
看看中国如今2亿吨的化肥年产能,全球到处推销自家化肥厂设备的劲头,再回想1949年时中国仅0.6万吨的化肥年产量。
不胜唏嘘,天差地别。
中国人永远也不会缺化肥用了。
说完了化肥,说子弹。
子弹的制造技术属于军事机密,没办法了解太多细节,但可以把印度为什么造不出子弹的原理稍微说一下。
制造子弹很简单,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敌后军工厂,工人用简易工具都能手搓子弹出来供应军需,更别提如今的印度了,制造子弹那是肯定没问题的。
但能制造子弹,能能大规模生产廉价且质量合格的子弹,那是两码事。
有些国家的子弹制造成本是5元一发,而有些国家的子弹售价才5元一发。
除碾压式的价格优势外,还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良品率。
每发子弹看起来都一样,但其实每发子弹都不一样。
即便是同一台机器,同一个操作工,造出来的子弹都不一样。
机械振动,热胀冷缩,材料差异,很多个环节到会导致子弹出现细微的误差,而这些误差累积起来,会在子弹发射时导致子弹在高速旋转时产生飞行误差。
同一把枪,同一个位置,同样的空气条件,不同的子弹点射时弹着点都是不一样的,其最终落点会分布在一个圆圈里,这个叫射弹散布。
质量越好的子弹,这个圆圈越小,子弹打的就越准。
而质量差劲的子弹,一开枪有时候子弹都不知道飞哪去了。
但和哑火和炸膛相比,弹着点都算小事了。
子弹是靠撞针和内部火药激发的,这种设定就决定了子弹的可靠率永远不可能是100%。
一旦遇到不可靠的子弹,有的哑火,有的炸膛,都会造成极严重和恶劣的影响。
子弹哑火这事,在很多书上和电视剧里都看得到,当乐子看,但当兵的人如果打仗时遇到哑火,那就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了。
一把枪30发子弹,当你遇到敌人时拔枪开火,结果突突突到第13发子弹的时候卡壳了,请问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想不想骂人?
所以弹药可靠性不高是一个非常打击士气的事情,要是士兵不敢保证自己手里的枪一定能响,他们在很多战斗中就会畏手畏脚,导致战斗力大损。
如果是造枪,哪怕是最难的拉膛线,只要你舍得淘汰次品,多拉废几条膛线总能制造出良品的。
但偏偏子弹这东西无法检查出谁是次品,因为只有开火时才能检查,所以只能检查一批次子弹的良品率。
良品率99.9%,就代表每1000发子弹里必定有一发哑火的,但你永远不知道这到底是哪一发,无法把这个次品剔除来把良品率提升至100%,只有打仗开火的时候才会知道,代价是士兵的人命。
除哑火外,质量不行的弹药还会引发炸膛事故。
印度曾经以500万美元一架的价格购买了美国M777火炮,但拒绝了美国的弹药,想用印度国产的155毫米炮弹替代。
结果第一次试射就炸膛了,整个大炮被炸成了废铁。
士兵手里的枪如果在开火时炸膛,那是比哑火还恶劣的事故,对士气的打击将是无以伦比的大,开枪都要战战兢兢的话那会严重削弱战斗力。
所以印度的子弹基本全靠从外国买,自己造不出来。
因为缺外汇,而子弹是有储存年限的,且储存时间越久良品率越低,所以印度的弹药储备相当的少。
印度军队的弹药储备量只能支撑10天的激烈战斗,打完就没有了,必须立即从外国采购。
1999年爆发的卡吉尔冲突中,印巴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就大打出手,结果印度全国的子弹都在极短时间内被打空了,不得不紧急从以色列进口了5000万发北约制式弹才勉强维持战斗。
前几年印度觉得这个弹药储备量可能有点低,就把储备量提升到了能支撑15天战斗的水平,但并没有进一步提升。
因为印度觉得,既然弹药可以随时买最新鲜的,那就没必要储备那么多,浪费钱,反正印度的欧美朋友多的是,都愿意卖印度子弹。
反观中国就不一样了,从抗日时期就坚持弹药的自主生产,不管成本多高都用国产的,年复一年的科研攻关,最后终于研发出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子弹制造工艺,价格极低,良品率极高,性价比碾压全球。
这和欧美技术封锁无关,七八十年代欧美和中国最亲密的时候我们也都在坚持军工国产化。
印度有争霸世界的雄心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在连武器弹药都要靠进口前提下还有这个雄心且坚持到底,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所以吧,中印两国的思维方式还是有差别的,且很大,你说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yz/2023-04-21/8135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