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是“天灾”,还是“人祸”?——评印度的第二波疫情
是“天灾”,还是“人祸”?
——评印度的第二波疫情
钱昌明
近期,最扣人心弦的国际新闻,莫过于印度的疫情。5月4日,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57,229例,累计确诊病例达20,282,833例。新增死亡病例3,449例,累计达222,408例。
然而,据世卫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判断,由于检测能力有限,印度疫情被“严重低估”,实际上其被感染人数可能是官方报告数字的20到30倍。这就是说,印度的实际感染人数,极有可能是3.5亿至5.3亿左右!
如今的印度,到处是“新冠”病人,医疗系统崩溃;医院早就没了床位,救护车已成遗体运送车;医疗物资短缺,呼吸机、氧气都已断供;尸横遍地,火葬场已来不及焚烧;新德里、孟买,俨然成了人间炼狱。
印度自去年暴发第一波“新冠”疫情以来,到今年初疫情曾有好转,单日新增病例一度降至1万例以下,感染率稳步下降。
可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就在印度抗疫的紧要关头,需作最后努力之际,总理莫迪错估形势,自以为大功告成,过早地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最终铸成大错。印度政府放弃卫生防疫规定、不再执行口罩令,开放大型集会活动,不再限制社交距离。拥有15万张病床的503家方舱医院,也被一一拆除。
3月,莫迪带头举办竞选集会,一次就聚集、吸引了80万选民。据商业内幕网站报道,月初,至少有5000万印度教徒在恒河沿岸拥挤、沐浴,参加宗教节日活动。正是这些超大规模的聚集活动,导致4月印度第二波疫情的勃发,且呈指数级上升。
常言道:“人不能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当第一波“新冠”病毒来袭,由于人们猝不及防,堪称天灾降临。当人们在经受了第一波疫情袭击,积累了对付疫情的经验后,再要在第二波疫情中遭罪,那已不再是“天灾”,而是地地道道的“人祸”了!
是莫迪政府的傲慢、怠慢,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当今疫情的灾难,并祸及周边邻国人民。
3月初,当第二波疫情已悄悄在印度蔓延,莫迪政府却自我陶醉于“抗疫胜利”,吹嘘印度是疫苗生产大国、“世界药房”。迟至4月27日,就在第二波疫情节节攀升之际,莫迪仍在继续赞扬本国的抗疫成绩,根本没有想过会有更猛烈的疫情。诚如印度公共卫生专家阿奈特·班指出:
“我们没有从第一波疫情中汲取任何教训。据媒体报道,一些城市在第一波疫情中就已经没有床位了,应当要为第二波疫情做好充分准备”。
在整个4月断断续续发表的声明中,莫迪提及了全国的疫苗接种工作,并承认病例的惊人增长,但除了下令各邦增加检测和跟踪,并要求公众保持警惕外,并未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甚至在医院资源开始耗尽时,他仍在继续赞扬本国的“抗疫成绩”。正是政府的这种傲慢、怠慢,这才酿成了当今的灾难。
然而,印度却有一个邦——喀拉拉邦(由印共〈马〉执政),却在第二波疫情到来之前,有条不紊地做了应对工作。它早早地开始生产和储备医用氧气。还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氧气调度室,完善卫生、交通等部门,以保证合理调度分配,及时获得邦内不同地区的氧气库存。就在当今全印度缺氧索命、陷入一片混乱之际,唯独喀拉拉邦成为一块医疗秩序井然——不缺医用氧气索命的净土。
可见,不是印度不能对抗第二波疫情,而是莫迪政府的傲慢与无能造成的。那么,莫迪政府为何会如此傲慢、怠慢?
印度是当今世界贫富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种姓分明的贫富差距,让印度社会分裂成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归根到底,莫迪政府是站在少数印度富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大多数印度穷人一边。
当疫情来袭时,最有钱的超级富豪,早赶在全世界对印度的禁航令下达之前、提前得到消息飞了出去。无论遭受什么样的舆论指责,都不会影响到他们在海外享受安逸美好的生活。
次等富人——城市里的中上收入阶层,他们已打造了只有有钱人能够享受的私人医疗服务。政府甚至下令把五星级酒店套房改为隔离房,供高等法院官员及家属使用。舒适的房间,还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当然,这只开放给一小部分人。
至于低种姓穷人,理论上可进公立医院。只是在此波疫情中,长期以来资金不足的公立医院早已不堪重负,面对的现实——是医疗崩溃,人们只能听天由命地走向死亡。对此,莫迪政府其实并不在乎,对具有13亿人口的印度来说,它只是权当“人口优化”。
然而,“新冠”病毒的攻击是不分贫富的。本次第二波疫情首当其冲的不光是贫民,而更多的是城市中的中上收入阶层。大量高种姓精英阶层也出现了感染、死亡。在印度孟买的现有病例之中,超过90%集中在中高产阶级。他们用钱打造了只有有钱人能够享受的顶级医疗服务,但在压倒性的公共医疗危机面前,同样只能面对死亡。
当“新冠”病毒攻陷一个国家之际,没有哪个阶级、阶层能够独善其身。
印度此番疫情,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结论不言自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yz/2021-05-07/6908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