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西方新社会运动:从反全球化运动到“占领”运动
西方新社会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伴随学生运动而兴起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有影响的群众抗议运动的总称,其中包括生态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妇女运动等,由于这些运动在运动主体、运动议题、运动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社会运动不同的特征,所以被称为新社会运动。不可否认,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新社会运动对西方国家政策的制定、政党执政乃至政治变革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新社会运动在国际社会先后分别以“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两种新面孔呈现,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21世纪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两种面孔,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二者究竟有什么联系,又有哪些区别?本文试图在概述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的异同,以期对21世纪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态势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概述
(一)反全球化运动
1999年11月底,世贸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会议期间爆发了由大量非政府组织举行的、约5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史称“西雅图风暴”。以此为标志,西方社会掀起了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潮。所谓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全球化伤害的群体或组织针对全球化的某种性质或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表示不满并运用各种运动战略和战术进行抗议,意图得到纠正、解决或引起注意的一系列群众抗议活动。[1](p88)它最初发端于19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主要反对国际货币组织为拉美制定的经济调整计划。此后,这一运动就迅速扩散到美国、欧洲以及西方其他国家,每当大型的国际组织召开会议,反全球化运动必然粉墨登场。1999年“西雅图风暴”的爆发,标志着反全球化运动由一个区域性的、零星性的抗议运动转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抗议运动,并成为21世纪前十年内国际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备受世人关注。
(二)“占领”运动
2011年9月17日,在美国金融中心纽约爆发了由数百人参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运动的最初目的是揭露美国金融体系的贪婪与腐败,矛头直指美国的经济体制。10月7日,“占领华尔街”运动升级为“占领华盛顿”,运动的矛头也由美国的经济体制指向了美国的政治体制。运动在美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有100多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爆发了“占领”运动。不仅如此,运动还蔓延至美国境外的许多发达国家,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新西兰等国都相继爆发了类似的抗议运动。2011年10月15日,“占领华尔街”运动迎来了第一次全球行动,抗议的浪潮席卷了东亚、欧洲和北美,这一天被称为“全球愤怒日”。世界各地的82个国家的抗议示威者在951座城市举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不公与经济危机的游行示威活动。据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组织者声称,“占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全世界超过1500多座的城市都出现类似的“占领”运动,从马德里到开普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香港,成千上万人加入抗议示威队伍。至此,“占领”运动由美国境内的一场抗议运动演变为备受世界瞩目的全球性抗议运动,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国际社会中吸引世人眼球的又一道风景线。
“占领”运动爆发后,一些学者将它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与越战运动相联系,认为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乃至西方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较大规模的社会抗议运动。无独有偶,在1999年西雅图风暴后,西方社会掀起的一浪又一浪的反全球化运动,其混乱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再现了1968年西方社会运动的场景,有学者指出,反全球化运动在起源、基本原则以及规模上都与1968年的新左翼运动有许多相似性。[2]或许是二者均与1968年的社会运动多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或许二者均是一开始发生在美国、后又蔓延到全球的社会抗议运动,“许多人将占领华尔街运动与1999年发生在西雅图并引起全球瞩目的所谓的反全球化抗议运动相提并论”。[3](p57)
那么,作为21世纪的西方新社会运动,两种运动的内在机制及其运作究竟有哪些相似呢,下文试图从运动爆发的背景、运动的构成要素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二、“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的相似性
作为21世纪的西方新社会运动,就运动规模而言,“占领”运动虽然不能与其之前的反全球化运动相比,如1999年西雅图抗议运动中,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的抗议者达5万之多,2001年热那亚八国首脑峰会期间所爆发的反全球化抗议事件中,参与者多达12万人。尽管如此,“占领”运动却与反全球化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运动爆发的深层原因
无论是反全球化运动还是“占领”运动,都是西方普通民众抛开现有的政治秩序所发出的不满与愤怒之声,二者均属于草根性的抗议运动,其深层原因是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就反全球化运动而言,反全球化运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地反对代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全球化,而是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与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是反全球化运动指控全球化的罪状和最严重的后果。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国际层面,也体现在不同类型国家的国内层面。就国际层面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技术的进步,利益分配越来越不公平,国家之间的贫富
差距空前扩大。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指出,20个最富国家平均收入目前已达到20个最穷国家平均收入的37倍,这一比率在过去40年中翻了两番。[4](P2)就国内层面而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内部都呈现出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贫富差距最为严重。统计表明,2000年,美国最富裕的20%的人口获得全部收入的49.7%,比1999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最富裕的5%的人口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1.5%上升到21.9%,而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所得仅为总收入的3.6%。[5]
同样,2011年“占领”运动的爆发也是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的结果。“占领”运动爆发前,美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不仅持续增加,而且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2011年月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字,美国2010年贫困线以下的美国人口数量达到了52年来的最高值,为46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15.1%。[6](pA1)同时,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1年的报道,90%的美国人在过去20年中实际收入没有增长,而占美国1%的人口的富人却增长了33%。[7]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成为美国民众产生不满情绪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救市政策的获益者却是富裕的阶层而不是普通民众,这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愤怒与不满,走上街头提出利益诉求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因此,社会不平等加剧是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爆发的深层原因。
(二)运动的内在构成机制
作为21世纪西方社会出现的两种新社会运动,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二者在运动的内在构成机制,即运动的参与主体、诉求议题、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诸多的相似性。
1.运动参与主体均呈现多元化特征,但以年轻人为主。就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而言,其组成是相当复杂与多元。从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上看,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下自身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或弱势群体。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他们往往是对跨国公司行为以及对国际经济组织行动准则不满或对现存制度和秩序不满的人。因此,反全球化运动参与者的成分非常复杂,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其中包括青年、老年、妇女、学生、劳工、生态主义者、人权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只要是对现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或国家政策抱有不满和反抗态度的人都有理由加入这一运动。左翼、激进分子、保守人士、穷人、富人都可以在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就年龄结构而言,参加抗议的绝大多数是在35岁以下,如在2002年第一次欧洲社会论坛召开期间,参与反全球化抗议运动的约76.4%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8]因此,年轻人是反全球化运动中最积极、最激进的力量,在反全球化运动抗议示威中,年轻人站在了运动的第一线,据此,反全球化运动可以被看作是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抗议运动。
就“占领”运动而言,其参与人群错综复杂,抗议者喊出了“我们是99%”的口号,在这99%中,有找不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和退伍军人,有害怕失去养老金的老员工,有长期失业的工人,有无家可归的和平主义者,有白天在公司上了一天班下班后赶到运动现场的职场人士,有军人,也有警察……这个团队聚集着来自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各种肤色的人。[9](P9)由此不难看出,“占领”运动参加者的政治派别和阶级背景十分复杂,很多人是来自美国的左翼或弱势群体。以至“占领”运动的组织者称这是“一场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政治倾向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没有领导者的运动”。[10]尽管如此,参与运动的主体是在读大学生和其他社会青年,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他们或失业,或背负沉重债务、或是自己或父母房产被银行收回,面临各种各样的经济困境。据“占领”运动的网站(www.occupywallst.org)调查统计分析,在抗议队伍中,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抗议者占24.4%,年龄在24-34岁之间的抗议者占37.9%。大约有64.2%的抗议者是年龄在34岁以下的抗议者,约35.8%的抗议者年龄在35岁以上,另外约有10%的抗议者年龄在54岁以上。[1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尽管“占领”运动的参与者成分复杂,但仍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抗议运动。
2.运动议题均体现出复杂性与包容性的特征。一般而言,运动的议题与运动的目标紧密相连,由于参与两种运动的主体十分多元,因而运动的议题是相当复杂,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就反全球化运动而言,失业、人权、环境污染、毒品、贫富差距、南北不平等、和平问题等都可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议题,但诸多的议题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两方面。就“占领”运动而言,由于不同政治派别、不同肤色、不同性别者参与其中,其诉求是五花八门,十分丰富:从控诉金融领域的贪污腐败到控诉经济不平等现象,从控诉社会不公到控诉失业上升,从控诉人民权利被剥夺到控诉钱权政体,从控诉警察暴行到控诉对外战争,从控诉环境污染到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和欺骗,不一而足。[12]尽管抗议运动的目标非常多元化,但是这场运动的诉求大致主要有三个:反对贫富分化、反对金钱政治与反对战争。
3.运动方式均采取非常规的直接行动与网络反抗相结合的方式。直接行动是比较传统的一种运动方式,主要包括人们所熟知的游行、罢工、示威等。由于直接行动对运动参与人员一致性的要求很少,即对参与活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政治信仰等其他方面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因而不需要花太多的代价或成本就能协调、组织参与者的共同行动,从而备受运动参与者的青睐。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均采取了街头游行示威这种直接行动的“显示效应”,引起世人和媒体的关注,最终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
不仅如此,借助网络进行反抗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无论反全球化运动还是“占领”运动,均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的工具来表达其利益与诉求,协调行动,向参与者提供集体行动的具体信息。同时,也正是应用互联网络,才促使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跨越民族国家的范围,使一时一地的抗议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社会运动。
4.运动组织形式均具有网络组织形式的分散性特点。对于社会运动而言,拥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与领导核心是运动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但这对于借助网络这一便利工具而开展活动的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来说明显是个软肋。
就反全球化运动而言,其组织结构主要有两大类型:固定的、正式的运动组织和非固定、临时的活动群体。在反全球化运动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如工会组织、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的存在,但这些组织在运动中相互之间却很少协调,各有各的动机和目标,各呼各的口号,也不存在一个中心机构或组织对它们的活动进行约束。运动一结束,这些组织重又回到它们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中去,在运动中隶属于各个组织的群体或个体,也一哄而散,回到各自的国家过原来平静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些非固定的、临时的活动群体了,其分散性更强。他们只是在活动期间通过互联网发表倡议,互通情报,商定跨国界的行动方略,轻而易举地安排一些国家的反全球化人士到另一些国家参加抗议活动,组成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松散联盟。
就“占领”运动而言,网络媒体在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运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并贯穿于运动的始终。在运动前,意见领袖将网络新媒体作为倡导工具,在网民中发起讨论议题,争取支持者和同情者,进而发出集体行动的号召;在运动初期,网络媒体成为抗议者的组织协调平台,向参与者提供集体行动的具体信息;在运动进行中,网络媒体起到了放大、扩散运动的作用,使一时一地的抗议运动不仅迅速遍布全国,甚至通过互联网平台跨越国界扩散到全球。运动后期,网络媒体发挥着沉淀运动成果和记录集体记忆的作用,抗议者借此交流各自的故事、观点与情感,建立身份认同并形成自我持续的社区。[13]
不可否认,这种网络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能够迅速和有效地聚集抗议者并扩大运动的影响,但同时也暴露出其分散性的缺陷,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领导,运动在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时,就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是导致运动的终结。
(三)运动的影响
作为一种抗议运动,无论其成败,均会在国内或国际层面产生某种影响,就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而言,也是如此。对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14]笔者曾经从实质性影响、制度性影响与敏感度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不再赘述。就“占领”运动而言,其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其中,实质性影响属于运动的政策影响,制度性影响属于运动的政治性影响,敏感度影响属于运动对人们价值观或认知态度的影响。
就“占领”运动的实质性影响而言,“占领”运动有助于改善美国的政治决策,推动经济决策向良性方向发展。自奥巴马上任以来,开始推行重铸美国基础、打造“岩上之屋”的战略,变革之风虽席卷美国各个领域,但困难重重。“占领”运动的爆发表明了公众对相关法案的支持态度,尤其是对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实施起了促进作用。抗议者对华尔街的不满与愤怒促使奥巴马政府调整自己的经济刺激策略和重点,推动政府对经济进行多方面的干预和调控,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和税收政策。不仅如此,“占领”运动还促使政府关注收入不平等、公司责任、就业、环保、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并作出一定的改革。如2011年10月26日,美国政府提前实施国会通过的为学生贷款“减负”系列措施,将其生效日期从2014年提前至2012年年初。奥巴马政府宣布自2012年1月起,学生贷款的每月偿还上线不得超过负债者月收入的10%。这使大约160万正在就读的大学生和已毕业工作的美国人从中受益。[15](P84)
就“占领”运动的制度性影响而言,“占领”运动对美国两党政治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占领”运动的发生,不仅成为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各方利用和博弈的筹码,另一方面,“占领”运动也“促使美国政党政治和利益表达、聚合及博弈机制发生微调”。[16](P88)就“占领”运动的敏感度影响而言,“占领”运动推动美国政治文化转型。[17](P45)
一般而言,社会运动爆发后,经过运动的洗礼,公众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心理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通过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方式凝聚成一种新的文化思潮信仰导向,进而在社会中衍生出一种支配人们价值观念和认知态度的新型的政治文化。“占领”运动自然也不例外。在“占领”运动过程中,抗议者喊出了“我们是革命的一代!”、“我们需要工作,我们需要革命!”、“反对债务奴役!”、“消灭资本主义!”、“反对两党政治”等响亮的标语口号,从而对美国民众的文化价值理念形成了冲击,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不仅如此,抗议者还通过利用网络、借助新技术等手段,提出了包括“占领家园”、“占领文化”、“占领虚拟空间”等一系列新的策略,对现实的政治制度、信仰体系进行深刻地揭露与批判,这不仅充分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制度的危机,同时也警醒了西方政治家去重新审视贫富差别与西方现行制度的弊端,从而有助于推进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构建。正如YES杂志的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编吉尔德(SarahVanGelder)所言,占领运动“加深了大家对新文化的渴望:一个彻底的、懂得包容、懂得尊重、互相支持的横向文化”。[18](P12)
三、“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的不同之处
尽管“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在运动爆发的深层原因、运动的构成机制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作为21世纪不同时间段爆发的两种运动,“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运动爆发的宏观经济背景不同
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是不错的。美国取得了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从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欧盟的经济表现虽说不如美国,但其经济发展也是可圈可点,实现了12国货币的统一,建立起了欧元区。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为发达国家的两倍,其中尤为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但总体上而言,资本主义经济是处在发展繁荣的时期。因此,1999年爆发的反全球化运动抗议浪潮是“在世界经济繁荣的巅峰中对资本主义采取行动的”。[19](P58)
一般而言,在经济光景比较好的情况下,要去针对一个以贪婪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其动员是非常艰难的。然而,十年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与之前无法相比,而且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也在不断深化。2007年7、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9月发展为以华尔街为震中的金融风暴,并迅速蔓延和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实体经济,最终酿成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据发达国家2008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的初步统计,GDP增长折合成年率:美国下降了3.8%,欧元区下降了5.9%,英国下降了5.9%,日本下降了12.7%。[20]
可以说,主要发达国家都陷入了全面而深刻的经济危机中。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但是不受约束的贪婪已经破坏了全球经济和整个自然生态,经济的灾难和生态的灾难已经成为摆在世人面前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对现实的愤懑与不满使“占领”运动比反全球化运动更容易团结公众,更快速地发起运动。
(二)运动的具体目标不同
反全球化运动把峰会组织作为目标对象,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八国集团峰会等等。每当国际社会中有峰会或国际组织召开会议时,反全球化运动必然会粉墨登场,与之唱对台戏。然而由于峰会或国际组织召开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是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因而每次反全球化运动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峰会结束,运动也就结束。不仅如此,由于峰会组织召开的地点并不是固定的,因而反全球化运动也不能长时间地在某一个国家或城市持续地开展运动,一般情况是,峰会组织的地点变化,爆发大规模反全球化运动的地点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运动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不能在原地扎根生长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反全球化运动不同,“占领”运动有自己固定的目标,即运动不仅指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还指向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只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危机没有消除,资本主义体系的弊端仍然存在,运动就没有结束之日。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认为“占领”运动虽然在2011年11月15日遭到清场后走向低谷甚至是迅速沉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占领”运动的社会基础与资源基础仍然存在,运动远未终结。[21]不仅如此,其社会影响也会在以后漫长历史过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三)运动所表现的暴力性质不同
暴力行为是社会运动所采用的一种吸引新闻媒体关注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是警方和抗议者之间战术相互作用、冲突不断升级的结果。当然,不同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暴力行为的表现是不同的。
就反全球化运动而言,其暴力色彩相对浓厚,虽然部分抗议者主张用和平的非暴力的行为方式开展运动,但是由于运动中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少数极端分子热衷于采取暴力行为,他们认为暴力行为以及警察的弹压有助于运动产生轰动效应从而获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进而可以达到迫使参与国际会议的政治精英们认真考虑抗议者要求的目的。采取暴力行为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导致示威者与警察发生的暴力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如1999年西雅图抗议运动中身穿黑衣的无政府主义者实施破坏财产的行为,以及2001年热那亚反全球化抗议事件中“蓝色群体”的暴力行为都是组织者所始料不及的。而警方为了压制反全球化运动,常常使用催泪弹、橡胶子弹、胡椒粉、高压水枪等来对付抗议者,甚至对抗议者进行逮捕和监禁。面对警方的压制,抗议者在采取了种种防护措施的同时,也与警方针锋相对,向警方投掷石块和酒瓶,以暴还暴,结果造成双方伤亡人数不断增多。
相反,“占领”运动要比反全球化运动温和许多,除欧洲个别国家的“占领”运动出现暴力行为外,运动多是在相对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究其原因在于抗议者一直坚持无暴力的多元化策略,这集中体现在“占领”运动直接行动委员会发布的示威活动纲领中:一是不挑拨不怂恿警察或行人使用身体暴力;二是遵守多元化策略,但在采取行动前要先考虑行动可能对整个团队带来的影响。[22](P47)因此,抗议者在运动过程中拒绝出现让媒体拍到他们特别想要的破坏行为,而对这一纪律的恪守也一次又一次地向世人展示了警察镇压行为的残忍和无情,从而支持运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不仅如此,运动参与者在运动过程中还推出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从运动初期的演讲、交谈,发展到雕塑、绘画、戏剧、弹奏、人体彩绘等各种艺术形式,从而避免了与警察的直接冲突。但是对一些地方性的“占领”运动而言,抗议者与警方的暴力冲突仍不可避免。
(四)运动对媒体的应用程度不同
虽然反全球化运动与“占领”运动都借助了媒体尤其网络媒体这一便利工具来开展运动,但是与反全球化运动相比,“占领”运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传统媒体的被边缘化与社交媒体作用的凸显。
在2011年9月17日“占领”运动爆发后,西方传统的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整体反应是比较淡漠与中立,不仅对运动的态度是麻木不仁,而且报道的数量少、极不客观。“占领”运动是在没有传统媒体的参与下取得了较高的认知度和支持度,而这完全归功于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推动作用。对于世界各地伴随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活跃分子,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在“占领”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与组织中,社交网络成为运动组织者的“广播电台”,为他们发出声音、争取支持,以最少的人力、非专业性的媒介平台制造着最大的传播效果。[23]
不仅如此,“占领”运动有一个媒体组,负责经营运动的网站“联合占领”,对运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直播。媒体组还有专人维护Twitter、Facebook与YouTube上的专用账号,通过Skype等软件与其他地区的抗议者联络。[24]从而使运动的影响不断扩大,迅速跨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社会运动。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占领”运动在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宣传工具过程中,还采用的一种“人民麦克风”的形式来宣传抗议者的主张。“人民麦克风”的使用是“占领”运动总集会的一大特色,在开始说话前,一个人先喊一句“麦克风核实”,让大家安静下来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说话人那里,接着,发言者就开始说话,一次说几个词,让人群中其他接受者可以依次传递到后排的参与者。最初,这种形式只是在“占领”行动中用于大声地提出反对意见,后来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这一形式的运用不仅使听众对发言人所说的话听得更清晰,而且也有利于集中,因为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几千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也使得直接参与到街道现场行动的团体在忙碌中仍能制定民主决策。这种形式是反全球化运动所没有出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新形式的运用可以看作是“占领”运动在以前运动基础上的一个创新。
四、结语:未来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的相似与不同的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的相似点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作为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左翼社会运动,二者都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所不同的是反全球化运动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进行批判,而“占领”运动则是把矛头指向了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如此,二者都代表了西方社会底层的、较激进的部分民众的诉求,具有草根的性质。另一方面,“占领”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的不同也表明了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活力与因素。在此,笔者结合前文所述内容,对未来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发展作以下预测:(1)科学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新社会运动将产生更重要的影响。(2)运动的多元化特征将表现得更加突出。这种多元化不仅指参与者呈现出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年龄结构的多元化,而且还指运动诉求议题范围的多元化。(3)新社会运动的行为方式将趋于更加理性、更加温和。(4)新社会运动的组织管理将趋于更加完善,但其分散性与基层民主的色彩也将更加浓厚。总之,未来西方社会的新社会运动将会以一种“美丽的抗议”形象展现于国际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颖.新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反全球化运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Buzgalin,“Towardsthetheoryofalter-globalismghostofalterglobalization”[EB/OL]http://www.nodo50.org/cubasigloxxi/congress/buzgalin-15abr03.pdf.
[3][9][18][19][22]〔美〕莎拉·范·吉尔德等编著,朱潮丽译.占领华尔街:99%对1%的抗争[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4]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孙辉,王传宝.全球化时代欧美国家社会贫富分化论析[J].欧洲,2002,(2).
[6]SabrinaTavernise.PovertyRateSoarstoHighestLevelsince1993[N].NewYorkTimes,September14,2011.
[7]AnnalynCensky.HowtheMiddleClassBecametheUnderclass[EB/OL].CNN,February16,2011,http://Money.cnn.com/2011/02/16/news/economy/middleclass/index.htm.
[8]DonatellaDellaPorta,“TheSocialBasesoftheGlobalJusticeMovement:SomeTheoreticalReflectionsandEmpiricalEvidencefromtheFirstEuropeanSocialForum”,CivilSocietyandSocialMovementsProgrammePaperNumber21December2005.
[10]陈楠.一场牢骚运动?——近距离观察“占领华尔街”游行[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4/32/44/9_1.html.
[11]HectorR.Cordero-Guzman.MainStreamSupportforaMainstreamMovement[EB/OL].www.occupywallst.org.
[12]谭扬芳.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100条标语口号看美国民众的十大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13][24]万小广.新媒体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16(A08).
[14]刘颖.论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2,(9).
[15]周琪,沈鹏.“占领华尔街”运动再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
[16]刘兴波.“占领华尔街”运动:缘起、特征和意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2).
[17]胡文涛.“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特征、动因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1,(11).
[20]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J].经济学动态,2009,(3).
[21]王欢.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远未终结[N].辽宁日报.2012-07-24(06).
[23]高金萍.社交媒体格局下传统媒体如何担当“船桥上的瞭望者”—析美媒“占领华尔街”运动报道[J].国际新闻界,2012,(4).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9-17/2296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