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看不见的新战线
网络:看不见的新战线
来源:《求是》 作者:江 涌
现代网络实虚兼备,亦真亦幻。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网络范围不断扩大,由互联网“一网独秀”,向互联网、电信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演进。在现代网络给各方用户带来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的同时,日益猖獗的网络攻击与某些强权的网络威慑,也给主权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
网络空间异常复杂
科学技术发展使主权国家在领土、领海和领空之上,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第四空间”,即网络空间。这个由计算机、卫星、缆线、各种信息终端连接而成的网络,将政治、军事、商贸、金融、交通等各行各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与个人等各类主体连接在一起,由此成为当今世界、主权国家赖以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
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网络空间能够快速、便捷传递电子或数字信息,相对于其他媒体具有无法比拟的吸引力,拥有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也使各类用户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对网络的依赖。网络空间活跃着各种力量。网络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传递与放大了用户的影响力。网络及其相关技术既可用于行善,也可用来作恶。大众通过正常的网络连接获得及时、丰富的信息,企业通过提供网络服务来获取商业利益,而极端分子、有组织犯罪、霸权国家也会通过网络谋取新的霸权或增加影响力。因此,本质虚拟的网络空间所带来的机遇与威胁都是真实的。
一个快速发展但严重失衡的世界。网络所汇集与传递的信息量、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商务活动等增加迅速。但是,美国IT巨头如思科的交换机、英特尔的处理器、微软的视窗、谷歌的搜索引擎等在全球占据垄断地位,互联网13台根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只要在根服务器中对某国做手脚,即可令该国于网络世界消失,伊拉克、利比亚等国都曾遭遇“被抹掉”的命运。因此,美国掌控互联网的生杀大权,拥有网络信息的制导能力。此外,网络鸿沟不仅是贫富的鸿沟,同时也是文化价值的鸿沟。富国与穷国在“触网”机会、美国与他国在制网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令世界形成“信息高原”与“信息盆地”的巨大落差。
一个有市场但无政府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网络鸿沟与利益悬殊,使得网络治理主张差异巨大,导致国际社会迄今无法对网络实施有效管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络自1998年以来一直由美国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实行部分技术性管理。越来越多的国家担心,在全球网络使用呈爆炸式增长、网络对经济社会影响愈发深远的背景下,由美国一国实际掌控网络所潜藏的风险越来越大。近年来,网络攻击事件呈现几何级数上升,凸显出网络空间无政府管理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建立一个国际机构或一个受联合国监督的机构来监管网络,但是美国主张维持现状,坚决抵制网络管理国际化、民主化。
一个机会多多与挑战重重的世界。网络发展给能够“触网”的穷国、穷人提供与创造摆脱贫困的机会。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在很多情况下,互联网、手机和其他通讯技术对经济发展能起到绿色革命对农业所起的同等作用。与此同时,一个基础投入巨大但个人接触成本很小的网络世界,使不对称战争、“超限战”成为可能,黑客使用低成本的恶意软件即可造成遥远地方的混乱,因此那些高度信息化的金融、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最有可能遭遇网络攻击,由此而渲染的“电子珍珠港”似乎危言耸听,但也应是网络风险的一般素描。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大阶段。为应对自由迁徙与货畅其流带来的问题,签证与海关制度应运而生,人流、物流得到有序管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主义泛滥,国际市场热钱肆虐,资金横流,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给金融资本的飞轮搀沙、以道德法律给金融家的贪婪套枷的呼声高涨。就信息流而言,信息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由于存在着技术、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乃至国家战略等诸多障碍,因此对信息流的管理更加困难。一个资金自由流动与信息自由流动相交织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脆弱、更加动荡的世界。
网络攻击频繁激烈
当今世界的主忧似乎不仅仅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还包括“大规模破坏性武器”。但是应看到,前者掌控于政府,政府行为受到明确监督以及严厉报复的制约,而个人或有组织的黑客可以在世界某个角落发动一场灾难性网络攻击,却难以被发现和遭到报复。网络武器犹如金融衍生品,正在成为典型的“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对经济尤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北约认为,网络战的威胁和导弹袭击一样严重,在线间谍和恐怖活动正在成为全球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所谓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导致相关硬软件被破坏、数据被窃取。网络世界本质的虚拟性、应用的广泛性以及网络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使网络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很难实现系统性的根本安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电网、油气管道、供水系统、大坝、通讯、银行、铁路、空中交通指挥等重要基础设施,越来越仰赖电脑系统的流畅运转。随着物联网不断推进,基础设施越“智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高,网络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网络信息系统一旦遭受非法入侵,信息流被切断或篡改,则可令相关主体瞬间成为“瞎子、聋子和瘫子”。网络安全正在成为左右国家政治命脉、经济发展、军事强弱和文化复兴的重要因素。
网络攻击形形色色,近年来“网络篡改”(指未经授权对网站进行修改)、“网络钓鱼”(在网上窃取如银行账号、信用卡资料等个人信息的欺诈活动)与网络病毒等迅速增加。2000年,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数百万台计算机被“爱虫”病毒感染,短短两天就造成2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成为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强的网络病毒事件。2007年,美国折扣零售巨头TJX曝出4570万张信用卡和借记卡资料遭黑客窃取,成为美国最严重的一次金融信息安全事件。据有关资料估算,在世界范围内,2007年,“网络钓鱼”造成的经济损失激增至32亿美元以上;2008年,网络犯罪分子从商业机构盗窃的知识产权总值就超过了1万亿美元。暴利驱使黑客从单兵作战变为有组织犯罪,数据盗窃日渐猖獗,由此导致网络非法数据交易活动趋热,俨然形成繁荣的“地下网络经济”。
实施网络攻击的不仅有个人和组织团伙,还有国家与政府。海湾战争前,美军将带有病毒的计算机通过法国卖给伊拉克军队。战争爆发时,美军实施病毒战,使伊军防空及指挥系统失灵,处于被动挨打局面。2007年,爱沙尼亚公共机构和银行遭受持续数周的攻击而陷入瘫痪。一些国家的情报部门也在网上进行间谍活动:一方面,正式招募“白帽”,寻找网络系统漏洞,破译相关信息,维护本国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另一方面,从黑客中秘密雇用“灰帽”,作为情报部门的眼线,监视网络黑客动向。这些“不穿军装的士兵”接受指令,伺机实施网络攻击,使对手蒙受如同真实战争一样的损失。
提升网络战备,实施网络威慑
当今世界,美国拥有最强大、最先进的网络进攻能力。据信息安全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2006年的数据,全球33%的黑客攻击源自美国,46%的“钓鱼”网页设在美国,44%的垃圾邮件发自美国。美国实际可以制导网络信息,并拥有多种网络武器:在软杀伤方面,已研制出数以千计的“蠕虫”、“特洛伊木马”、“逻辑炸弹”、“陷阱门”等计算机病毒;在硬杀伤方面,正在或已研制出电磁脉冲弹以及次声波、激光反卫星、高功率微波等武器,可对他国网络的物理载体进行攻击。
美国凭借在技术标准、基础设施、IP资源、域名解析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网络主导权。2009年美国白宫发表的《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指出,网络安全的风险构成了21世纪最严峻的经济挑战和国家安全挑战。专家分析,该报告显示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正从被动预防到网络威慑转变,旨在通过网络垄断强化网络霸权。近来,美国政府不断夸大中国、俄罗斯等国以及黑客的网络攻击能力,渲染美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网络攻击,从而不断增加网络投资,升级相关技术与设备,提高网络战备,为网络威慑造势。
美国网络战备主要包括:军方在战略司令部下设网络司令部,以“保护重要的网络并在网络领域投送力量”;在白宫内设网络安全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官也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成员,以制定和整合所有政府的网络安全政策,协调政府应对重大网络事件和采取攻击的行动;在国内外大规模招募计算机高手,建立起近9万人的网络部队,并将“网络战士”部署到海外,打入对手网络;实施代号为“网络风暴”的大规模网络攻防演习;在外宣上,积极以“连接自由”推动“全球社区”发展,将促进互联网自由作为21世纪美国外交方略。
美国网络备战,不仅是政府、军方的行为,而且囊括了各大信息技术公司。2008年“网络风暴II”有40多家公司参与演习,包括思科和微软。《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明确强调,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政府与私营部门网络安全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得以发展,并清晰地界定这种关系的性质,包括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二战以后,美国从未如此公开地动用私营企业力量参与国家战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涉嫌长期侵犯多国知识产权的谷歌公司公开与美中央情报局联手,甚至公然向多个主权国家挑战。
美国提升网络战备,不仅是要实现不容他国置喙的网络霸权,而且是要为美国赢得巨大经济利益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网络战备会直接增加对军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的拨款,进一步提升相关企业实力,也间接为美国的军事网络技术提供巨大市场。专家预计,未来10年网络安全市场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网络信息市场更是不可估量。在国际竞争中,信息优势正在成为决定未来综合国力的关键。美国实施网络威慑,谋求网络霸权,势必会促进国际网络战备竞赛,客观上有可能促进国际网络与信息产业的更快发展,同时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变数。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9906.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