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美元:一个没穿衣服的皇帝
强势美元:一个没穿衣服的皇帝
江涌
在美元跌跌不休的情势下,美国财经高官甚至连奥巴马总统本人都在不断重复一个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底气、甚至根本就不相信的陈词滥调——支持强势美元政策,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依照国内相关集团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最优化来确定美元汇率。如今,强势美元不再而弱势美元重现,这不仅是美国政府的主观。选择,更多的是世界局势的客观使然。如此,要求美国政府保证美元资产的安全,又有多大现实的力度呢?
美元强弱得看美国的需要
战后,美国利用“美元荒”,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制造美元强势,高估美元币值,即有意抬高美元对黄金兑价(35美元兑1盎司黄金),以此廉价利用世界资源,便利吸取世界财富。但是与此同时,美元高估严重不利于美国出口,美国产品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国际收支失衡日趋严重。这反过来削弱美元稳定与强势的基础,最终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强势美元”主要是伴随着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争执而诞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强势在给美国坐享其成的同时,也加速美国经济结构软化、虚拟化,即在美国的国民经济统计中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由此也不断强化金融利益集团(集中于华尔街)对国家决策尤其是货市政策的影响力。美元强势虽然不利于美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但是能够吸引国际资本,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金融利益集团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强势美元”政策符合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利益,美国金融利益集团需要“强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代表制造业的商务部与代表金融业的财政部就美元走势问题争吵不休。1994年夏,当时的财政部副部长阿特曼把贸易代表凯特、商务部长介朗与财政部长萨默斯之间的争执称为“强势美元政策”之争,“强势美元政策” 即由此而得名。1995年初,原高盛公司总裁鲁宾出任财政部长,他充分利用财长权力与个人魅力,说服华府公开支持美元升值,强势美元政策自此确立。鲁宾将他的观点浓缩为一句话:强势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
从1995年到2001年,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强势。强势美元为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1992年,美国财政赤字2900亿美元,但是到1998年实现了收支平衡。这是因为强势美元吸引国际资金持续不断流入,压低了借贷利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从而鼓励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增加财政收入;强势美元吸引资金流入,活跃了美国股市,有利于创业投资,为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持;强势美元有助于维护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还可以带来丰厚的铸币税收益,因为每个美元(有印刷美元与电子美元)的综合生产成本不足一美分,在全球流通的数万亿美元中,有70%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流通,美国每年由此获得巨大的铸币税收益。
然而,强势美元政策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币值高估产生的负面效应,即令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为降低生产成本,诸多制造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服务企业外包也日益盛行,失业率不断提高,美国产业加速空心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加剧,1991—2000年的10年间,在美国的新增GDP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只有5%左右。如今,美国制造业已经萎缩到只占其GDP的11%。强势美元政策造成的负面效应越显著,在美国国内遭遇制造、贸易以及劳工团体的反弹力度也越激烈,实行弱势美元政策的要求也就越大。随着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政治舞台上博弈力量的消长,美国的货币政策最终也出现调整。
在调整货币政策转换强弱美元之间,美国政府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词汇,叫“善意忽视”。在“善意忽视”政策的作用下,自2002年初开始,美元表现一直疲软,步入了长达7年的下滑之路。美国政界反复强调;美元汇率的下跌完全是以有序的方式进行的。这足以显示,美国对货币政策的操纵得心应手。
无可奈何花落去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利益集团,城头变换大王旗,以制造、贸易以及劳工团体为基础的民主党翻身执政。由于要兑现竞选时开出的增加劳工就业、扶植制造企业的承诺,因此弱势美元便成为奥巴马政府货币政策的必然选择。而金融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向弱势美元低头,不仅因为他们是危机真正的祸首,广受谴责,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美元大幅贬值中获得实际赖账的好处。当然,美国政府改弦易辙,抛弃强势美元,除了主观选择外,其实更多的是客观使然。
美国长期以来大手大脚,借债度日,日积月累使外债占美国GDP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美国的外债数额达到GDP的30%以上,相当于拉美发展中国家在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时的债务水平。目前,美国国债总量已超过12万亿美元,与GDP的比例约86%,远远超过了60%的风险警戒线。成功预言这次金融风暴的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预言,美国债务泥足深陷,相信在数年内美债会增加4万亿—5万亿美元。未来2—4年内美国主权评级会被调降。IMF预计,2010年美国债务将增至 GDP的 98%,较英国73%还高,而英国已被评级公司反复警告,美国结果如何世人拭目以待。也许评级公司出于压力不敢调低美国评级,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危机。犹如体温计坏了,并不代表病人没发高烧。对美国的债务评级,可以再次直接检验美国的评级机构是否客观公正。
自欧元流通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从2001年1:0.82的低点上升到2008年1:1.60的高点,欧元走势总体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末,全球共有 6.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确认的外汇储备有4.1万亿,其中美元占64.l%,欧元占26.3%,英镑和日元分别占4.4%和2.5%。仅有10年历史的欧元如今对美元构成越来越强劲的挑战,美元与欧元在国际储备、贸易计价结算中的比重仍将持续此消彼长。相对于美元,欧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支撑欧元的黄金储备高于美元;欧元区外部逆差规模较小;欧元区将控制通货膨胀置于经济目标首位,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更加稳健。这些因素抵消了欧元其他僵硬的弱点,使得2002年来欧元相对于美元不断走强,成为国际资本规避美元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此外,作为天然货币的黄金直接以不断贬值的美元计价,黄金对美元构成的压力空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资者对美元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对“强势美元政策”产生怀疑,对美国的信誉产生怀疑。“强势美元政策”的创始者鲁宾在任财长期间,从未就代表美元强势或弱势的具体价位做出任何暗示,“强势美元政策”的内容从来未被明确定义,具体的实施手段和工具也无从谈起。自鲁宾之后,萨默斯、奥尼尔、斯诺乃至盖特纳等,没有任何一位美国财长愿意而且能够提供一个前后连贯的解释。而美国政府通常也是在美元出现贬值而令市场怀疑时,抛出“强势美元政策”,以此向公众表明政府态度,增强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此次金融危机,美联储“从直升机投掷下来大量钞票”,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就是将财政赤字直接货币化,由此必然导致美元“冥钞化”,只会令美元的信用破产,加速世界对美元信心的萎缩。美元大势已去,“强势美元”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麦嘉华直言不讳:美国政府滥印钞票,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庞氏骗局。
如今与未来,美元持续贬值,国际社会都不愿持有美元,甚至在努力抛弃美元。海湾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玻利瓦尔美洲联盟等,都在谋划自己的区域货币。前者明确将以“海元”计价、结算石油,后者则要用“苏克雷”主导美国经济后院。美元奠定在国际贸易中的基础地位就是石油以美元计价、结算,而以“海元”替代美元,无异于釜底抽薪,等同宣判美元死刑,即便不是立即执行,也是死缓。此外,俄罗斯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用区域货币结算,日本促进东亚货币合作的劲头日益高涨,而欧元争取阳光下的地盘一刻都没有停止,不断蚕食着美元占据的领地。就连经常被世人遗忘的非洲大陆,区域化货币呼声也日益高涨。美元安魂曲已在全世界多个地区依稀响起。
暴风雨就要来了,美元危机真的就要来了。预测美元贬值乃至崩溃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中,有比较谨慎的如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他在2009年10月表示,美元兑欧元未来2—5年将继续下跌,跌幅最大可能达到20%,并创欧元1999年推出以来的纪录新低。而最劲爆的算是罗杰斯的预言,这位传奇投资人在2008年12月美元大幅反弹之际曾大胆预言“美元或许在未来几年中将贬值90%”。如今,美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可控下滑”,防止美元贬值失控,力争垂而不死。
两岸三地与美元一同沉没?
如今,世人往往被美国的“强势美元”所鼓惑,而历史上,美国多次通过“弱势美元”来转嫁或抵御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混乱不堪,令诸多经济强国不战而屈。1929—1933年美国经济遭遇大萧条,美国将美元贬值了70%,引发各国间汇率大战,世界经济陷入一片混乱。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对其他主要货币大幅贬值,世界经济出现严重滞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迫使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接受美元大幅贬值,日本经济因此陷入十年低迷。如今,美国的“弱势美元”政策击倒的又会是谁呢?
中国内地将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保持在2/3以上,唯有美元“强势”,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才有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3月发布的《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资产总体上保持安全。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是大幅度缩水已成定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坚持认为,中国在美国投资损失最终恐达 20%~30%。
人民币钉住美元,实际隐含的前提也是“强势美元”,美元强势为中国对外贸易赢得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强势美元”可以增强与维持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美元有市场,美元币值稳定,中国对外贸易即可顺利开展,放心用美元计价、结算。然而,环顾当今世界,经济大国中着实绑定美元的,真的是寥寥无几,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或直接挑战美元,或侵蚀美元基础。
美元不再强势,直接冲击的还有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从1983年开始实施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兑换美元锁定在7.8:1,而且香港实行的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货币局制度,实质就是放弃了自主货币政策,接受美联储的政策调节。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这种汇率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香港学界、商界与政界都有要求改革联系汇率制度的呼声。但是,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实质上强化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更加约束了香港改革汇率制度的意愿与能力。美元不再强势,而且大幅度贬值,直接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覆盖下的香港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台币相对于人民币与港元,对美元更加富有弹性,但是近年来随着两岸三地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尤其是台湾与大陆经济往来的密切,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比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更高,台币对美元的汇价波动也因为人民币钉住美元以及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的约束而日益缺乏弹性。两岸三地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实际就是直接吸纳了美国过剩的流动性。而且联系汇率与钉住政策,直接承担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不良后果,分担美国的通货膨胀。由于实体经济仍处于危机或收缩状态,而且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错位,国际金融市场渐趋一体化,通货膨胀直接表现的是资产价格膨胀,是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不断膨胀的泡沫——如此,香港、台湾与大陆无一幸免,正在被资产泡沫所威胁。
(《环球视野》2010年2月2日第278期,摘自2010年第3期《世界知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989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