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高梁:浅析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

          浅析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

                 高  梁


      一、俄罗斯“休克疗法”及其后果

       1991年苏联解体,92年开始,俄罗斯在叶利钦领导下进行了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市场化的制度转轨。【1】以放开价格、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激进经济改革(休克疗法),其初衷是以短期的经济下降作为代价,换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给经济振兴注入活力。但休克疗法的实施导致严重后果。
    (一)经济长期衰退,国力下降。1990年代,俄国连续7年经济负增长,GDP累计下降约40%,其中工业下降46%。2005年俄经济总量不到中国的1/2。工厂设备和基础设施陈旧,无钱更新。10多年来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从原来250万下降到80万。高技术制造业衰退,在世界民用科技型工业品市场所占比重不到1%,经济结构偏向采掘工业,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原材料和电力支持经济增长。
    (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私有化过程中,很多国企经理与官员勾结,将企业产权无偿或低价转让,国家至少损失1万亿美元。【2】2 流到国外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是侵吞国有财产的赃款)至少3000亿美元。据统计,私有化期间社会财富损失约1.7万亿美元,相当于1996年GDP的4.2倍、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吴易风,2005)。
    (三)贫富分化加剧。在私有化过程中极少数人暴富,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下降了50-70%。国企“大拍卖”后的1996年,4%富人的收入甚至高于80%低收入人口的总和。“没有任何一个中、东欧国家,在转轨期显出如此高水平的收入不平等”。(雅克.沙毕,2001)

 表 1  俄罗斯的收入不平等状况(1996年10月)
      组别 人口比重(%)国民收入比重(%)该组人均产出(美元)
第5组  39.00              11.3              64
第4组  40.00              23.2             129
第3组  17.00              23.1             302
第2组   3.97              39.4           2,100
第1组   0.03               3.0          22,100
a S. Ayvazyan。引自Vorobyov和Zhukov(2000, p28)。
([法]雅克.沙毕:《俄罗斯经济:从反弹到重建》,“后苏联事务”2001年17期)

    (四)寡头势力膨胀。俄罗斯私人股份银行从1991年起就放开,少数人利用金融力量廉价收购国有大企业、侵吞国有财产、迅速聚集财富形成金融工业寡头,这是俄国私有化的突出特点。据调查,22家大型私人企业控制了俄罗斯大型工业生产企业总收入的40%,就业的40%以上。1996年总统大选后,金融工业集团经济势力急剧膨胀。最著名的是“七巨头”,【3】他们控制了国家金融、工业和媒体(拥有3个全国性电视台中的两家,报纸杂志更不在话下)。总统通过寡头的资金和媒体的支持巩固地位,寡头则得到政权的保护和支持,甚至被安排到政府关键岗位。他们对外亲西方,对内以“民主”名义控制舆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政局,成了一个“诈骗、抢劫、剥夺财产和侵吞公共资源的体系”,“如果不加制止,渗入现行体系的国际犯罪势力会破坏俄罗斯政府权力”(2005.05.17羊城晚报,转载美《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威廉·普法夫)。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曾说俄国的民主就是“有钱人说了算”。【4】
    总之,“休克疗法”在使俄罗斯迅速走向资本主义的同时,导致俄罗斯经济萧条、政权软弱、社会秩序混乱、国际地位下降。普京指出:“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吴易风,2005)。


    二、普京政府强化国家权力的主要措施
    普京1999年末就任俄总统以来,顺应民心,调整了叶利钦时代的一些错误政策。他在各场合表达了新政府的执政理念: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强化国家执政能力,平衡社会矛盾,平息政治纷争,实现强国目标。
普京指出:俄罗斯已经在国际竞争中落伍,面临严重危机,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必须放弃不切实际的民主幻想,维护秩序和稳定,一切服从经济发展大局。所以,必须提高政权的一致性和效能,强化国家职能,以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P9-10)
俄罗斯是总统议会制国家。普京上台后,运用宪法赋予的总统权力和对行政力量的控制力,逐步调整了政府内权力结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政策措施:
    ——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取得显著成果。
    ——削弱地方势力,制止分离倾向。叶利钦时期因政治需要赋予各联邦较大的自主权,普京上台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联邦区,制止了地方分离倾向。
    ——结束寡头政治。普京上台后,首先打击了金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媒体汽车大亨别列佐夫斯基,【5】迫使他们逃亡国外。随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矿业大亨波塔宁被起诉。2003年政府以经济罪名逮捕了试图干预议会选举的大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2005年将其判刑,并开始对一些石油公司和银行重新实行国有化。这标志着“寡头政治”的终结,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国家重新控制媒体。2000年,国家对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公共电视台增股达51%;国家控股的俄天然气公司利用债权控制了原属“桥”系的独立电视台。2001年,国有鲁克石油公司(Lukoil)对属于别氏的另一家电视台TB-6提出经济诉讼,迫使其倒闭。现在,政府已经控制了俄3家最大的电视台、70%的广播电视和80%的报纸。2001年颁布了《大众传媒法》,规定外资在俄传媒机构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2002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取消了叶利钦于1991年给予美国“自由欧洲”电台在俄罗斯境内活动的各种特权。
    ——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2001年底,普京支持议会的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左、右两翼反对派均失势。2003年12月议会选举,政权党(统一俄罗斯)获得议会2/3的席位。2004年3月总统大选,普京得票率高达71.31%,其权威无人可以撼动。新政府的成立消弭了政府与总统的分歧,从而实现了俄国家政权体系在普京领导下的高度一致。
    ——打击官僚腐败。2002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对官僚腐败发出严厉警告。2003年开展了全国反腐肃贪运动,清理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和警察。根据普京指示,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相继出台100个长期或短期的根除行贿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适合于整个政府机构的反腐防腐制度。2004年3月,成立了俄罗斯国家反腐败委员会。这些强硬措施的实行,缓解了导致俄社会政治动荡的根源性问题,2000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普京的权力地位也日益巩固(许志新,2005)。


     三、“个案私有化”:强调公正,保持对战略企业的控制

    (一)普京上台之初俄罗斯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到1999年底,俄总计有13万家(改制)私有化企业、3.1万家开放式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有的公共企业有1.1万家,另据俄联邦资产注册局材料(2002.3):俄联邦政府仍在4354家经营公司中持股(2002年减少到3600家)。其中100%持股94家,持股50%以上598家,以特殊的权利(金股)参与管理763家。
    国家占全资和控股的企业,主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如国有股在铁路占100%,在民航占51%,电力占53%,在天然气工业公司中占38%,在石油生产部门占12%;占大型企业半数的军工企业尚未股份化。【6】至2002年1月1日,在俄全部企业(机构)中,国有企业数(含中央和地方)占10.7%,其余为各种形式的非国有企业,【7】竞争性行业已全部私有化。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由非国有企业生产(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代表团访俄报告2002),一般认为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大约占1/3。
    但俄罗斯有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仍然无法对现有财产占有和归属分配状况描绘出一个真实准确的画面,有关多项调查结果也互相矛盾。大的概念是,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是由国家控股或者是财阀集团控制的企业所创造。【8】在金融领域,由国有企业控股的银行有70多家,国有企业参股的银行约600家,国有资本占银行总资产的36%(王开轩,2005 )
    故此,美欧于2002年承认了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二)普京政府关于私有化政策的立场和政策特点
    普京上任后不久,政府主管私有化的机构“国有资产部”提出,拟将1.1万家国有公共企业数量削减至 1000-1500家,国有股份公司从3600家削减至600-800家,通过重组提高企业效益。
    但是,新一轮“深化改革”并不受群众欢迎。因为根据叶利钦时代的经验,“私有化”就是官商勾结化公为私、少数人致富的同义词。据2005年的一次民意调查,约88%的人认为,金融寡头们的财产来源是非法所得,70%以上的人认为应当改变或修正私有化政策,并对过去的私有化政策所导致的后果进行检讨和调查,甚至应当将寡头们的非法所得收归国有。而且,剩下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国家的基础和骨干工业,完全私有化将与国家战略利益相冲突。普京在不同的场合,一方面公开承认过去的私有化政策有失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的事实要予以追究;同时又表示,不会重新国有化,必须建设更好的行政体系与市场经济配套。他并表示,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改革进行下去。
    普京政府基本延续了私有化的政策。2001年以来,俄政府出台了一些私有化方案,也搁置了“改革派”丘拜斯制定的一部分私有化计划。同时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维护国家对战略性产业的控制权。
2001年12月,俄颁布新的《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私有化法》,纠正了过去私有化的一些问题,规定国有资产的转让对象由过去简单的“变为私有”改为“转让给自然人和法人所有”;同时又将私有化的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如社会文化设施、历史文化遗产等)。并将国有资产未达控股额的银行列入私有化计划。
    2002年7月,普京签署了国家杜马通过的《土地私有化法案》,允许有条件地转让和买卖土地。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程序公正,国家加强了对私有化的管理和监督,在企业股份进行拍卖前,俄联邦资产关系部要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提出私有化建议,对出售企业的理由和时间进行论证。限制黑箱操作和贱卖。同时规定,议会、地方政府和外国人不得参与竞购国有股权。
    二是保护战略性企业。普京曾多次签署法令,禁止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实行私有化,以维护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2001年政府财政预算案第100条中,对可进行私有化改革的企业进行了限制,规定凡法定资金超过限制数额的“超级企业”禁止拍卖。这项禁令引起了主管私有化的机构(国有资产部、俄联邦财产基金会)的不满,称这是对私有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并游说杜马议员,要求取消这一禁令。
    2004年8月4日,普京签署了“关于确定国有战略企业和战略股份公司名单”的命令,包括514家国有战略企业和549家战略股份公司,如“俄天然气工业”、“石油运输”、“俄石油”、“俄铁路”、“统一电力系统”等大公司,以及一大批国防企业(国有股份不足25%的公司未入其列)。名单在俄罗斯总统网站公布。根据总统令,政府无权对它们实行私有化,只有总统特批才能出售(新华网莫斯科2004.8.7 记者 黄慧珠)。
    又据新华网莫斯科2005.10.17电,俄即将出台地下资源法修正案,规定,限制外资介入的战略资源储藏区,包括:铀、金刚石、石英和稀土等俄短缺的矿产资源、储量超过1.5亿吨的油田、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和储量超过1000万吨的铜矿。此外,出于维护国防和国家安全利益,处于国防工业所辖区域内的矿藏也将被列入俄战略资源储藏区名单中。
    (三)2001年以来俄罗斯私有化的情况
    2001年俄政府向杜马提交2002年拍卖国有财产的计划书,外电评论这是“把俄罗斯持续了10年之久的国有资产大拍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计划靠卖企业筹集216亿卢布(按官方汇率合7.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20家大公司。杜马财产委员会官员说“对这些企业实行私有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联邦预算筹钱,越多越好。但是更具体的拍卖计划需要政府和杜马协商解决才行。” 当年第一次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奥那科石油公司85%的政府股份(阿尔发集团购得),博得一片喝彩,“改革派”人士说2001年是私有化的“突破之年”。
2002年4月,政府决定出售国家控股的19家大型企业的股份(包括3家大型国有煤矿、4家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莫斯科河运公司、国有金属矿、铝厂、国家保险公司的部分股份),并列出拟私有化的另700家企业的名单(不包括禁令范围内的企业)。据俄资产部数据,“2002年1-7月,私有化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倍,达271.6亿卢布”。
2003年8月,政府公布未来3年私有化计划,规定:2004年对1063家国有公司私有化(涉及石油、渔业、冶金行业,包括米格飞机制造厂),出售政府在一批公司中所持的少于25%的全部股份;2005年出售政府在另一批公司中所持50%以下的全部股份;2006年将出售“非战略性”企业中政府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9】
    2004年7月,政府原则通过2005年私有化计划,规定全国9222家国有企业中的1324家将实行私有化,并将出售政府在566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包括投资通讯公司、俄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国有股份)。
2005年8月,确定了2006年私有化方案,决定对968家国有独资企业进行私有化,并计划出售联邦拥有的419家公司的股份(预计财政收入310亿卢布),并开始整合国防工业企业。
    但是,经济专家对能否实现上述目标表示怀疑。最近四五年私有化进展缓慢,实际上每年仅有几个大型企业被私有化,或出售大企业的国家股权。没有完成的转入下一年计划,例如2005年上半年,计划进行私有化的1453家企业只完成了二十几家,1493家拟出售国有股份的公司也只完成了114家,不过财政收入已经完成了预算的68.5%,这是因为财政预算只是围绕着两三家大型企业制定。(亚心网新闻中心 2005.08.11来源:西北翻译)。俄工业企业家联盟研究所副所长格里哥里耶夫认为;“每年的私有化计划都含有纸上谈兵的意味”。


    四、打击寡头势力,实行石油能源工业部分国有化

    在2003-2004年的议会选举和总统换届期间,普京政府通过打击寡头势力赢得了选举,并重建了国有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加强了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使俄国政治经济形势显著好转。
    (一)石油能源工业对俄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能源储量巨大,拥有石油可采储量(探明)超过100亿吨(占全球6%,是中国的4倍),天然气可采储量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1/3)煤储量占世界20%,铀储量占世界14%。
    石油能源是俄罗斯的战略和支柱工业,能源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自1999年以来,俄石油生产增长了48%,日产石油900万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天然气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27%)。据俄能源署公布,2005年,俄石油产量4.7亿吨,出口2.6亿吨;天然气产量6406亿立方米,预计2006年油气生产增幅为1-2%。
    在世界油价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和工业,是振兴经济的最重要支柱。但俄国的石油工业在1990年代大部分卖给了私人。2004年,俄政府仅控制本国石油工业的7%,石油利润大都掌握在新兴财阀手中,石油收入只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15%。
    在众多石油企业中,尤科斯公司是俄国最大的私人石油企业,控制了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7%。2002年俄石油产量增长7.7%,尤科斯产量增长了17%。2003年8月,政府批准尤科斯与私人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国内第五)合并,尤科斯成为俄国第一、世界第四(五?)大私营石油公司,占全国石油开采量的29%,石油储量远超埃克森美孚。资产总值超过400亿美元。
    (二)打击寡头,赢得议会和总统选举
    尤科斯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40出头,拥有个人资产80多亿美元,2003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入全球十大富人榜。【10】 他是公认的亲美派,其财团中的美国背景使他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他积极和各派政治力量拉关系,培养代言人,向杜马三大反对党提供资金支持,【11】还表示要向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提供资助。在2003年底议会选举和2004年总统大选前夕,霍氏联合大亨们计划在议会内组成自由派的多数派,要“推选自己的总理,霍氏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霍氏还声称将于2007年退出商界,暗示要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
    2003年7月,检察机关逮捕了尤科斯的大股东列别杰夫以示警告,10月25日总检察院逮捕了霍氏,以“诈骗、逃税、伪造公文、侵占他人财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罪名对他提出刑事诉讼。【12】这一行动截断了议会内反对党的财源,阻止了寡头的代理人在选举中兴风作浪,削平了国内最有势力的寡头集团。【13】
    霍氏被捕,政府内的右翼势力受到重挫。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立即向普京递交辞呈以示抗议,【14】普京接受了沃洛申的辞呈,并任命梅德韦杰夫为总统办公厅主任。有评论认为,从此普京彻底告别了“寡头干政”这个叶利钦时代的政治遗产。
    霍氏案发后,俄国股市暴跌,跨国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德士古立即中止了和尤科斯的合并谈判。面对经济界的种种担忧和商界的游说请求,普京表示“没有与商界对话的打算”。针对美国政府对此案的公开批评,俄外交部的回应措辞强硬。
    政府此举大快人心。据民意调查,政府逮捕霍氏的助手和霍氏本人后,普京的支持率升到了80%,在民调中普京被列为当代俄国最伟大的领导人,排在斯大林之前。【15】这也成为普京派赢得杜马选举胜利和普京大选连任的决定性因素。【16】面对国内自由派和西方对选举的质疑和对俄国“左倾化”的担忧,普京在公开演说中表示:这次杜马选举“是一次公平、自由和公开的选举。”
    (三)通过法律程序将尤科斯收归国有
    2004年7月,俄司法部宣布,为征收尤科斯2000年偷逃的税款,将拍卖其核心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股份,再次引起股市汇市暴跌。【17】拍卖尤甘斯克还不够补交所欠税款,政府将出售尤科斯其它几个采油企业(萨马拉、托木斯克石油公司)(新闻在线2004.07.22据俄《消息报》)
    2004年12月,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在拍卖中购得尤甘斯克,迈出了对国家重要资源重新国有化的第一步。
    据报道,2005年一季度国家财政盈余迅猛增长,主要原因是为追缴尤科斯石油公司偷逃的税款,以及拍卖尤甘斯克股份所得。
    尤科斯事件引起商界惊慌、资金市场波动。为此2005 年3 月24 日(丘拜斯遇刺未遂事件之后),普京会见国内企业界代表,表示要稳定所有制关系,不对所有制进行重新划分,并建议将先前私有化诉讼的时效期从10年缩短为3年。
    2005年4月,俄罗斯石油公司以“尤科斯曾低价收购尤甘斯克的原油”为由向尤科斯起诉,索赔59亿美元。莫斯科法院随即冻结了尤科斯的主要资产(中新网2005.4.19电)。尤科斯至此彻底垮台。
    2004年5月,俄审计署谴责金融寡头、时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阿布拉莫维奇“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要其辞职。(2004.05.26 新京报)
    尤科斯的合作伙伴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俄第五大石油公司)此前持续亏损,尤科斯案发后该公司突然大幅度盈利,并向政府表示要上缴更多利税。但政府没有就此止步,对各石油企业开始大规模检查(俄《导报》04.08.12)。
    2005年秋,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被国有的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收购,俄国迈出了石油重新国有化的又一关键步骤。
    在不到两年时间中,俄国超过50%的能源生产已经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普京任命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谢钦担任新的国有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长(2004.07),随后办公厅主任梅德维杰夫出任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长。据报道俄天然气公司将被纳入新国有石油公司,成为控制全国的能源部门。
    此举被西方媒体抨击为“国家极权”,但俄工业和能源部长表示:“俄国石油产业不应被任何一家企业所控制,20世纪90年代那些由政治寡头控制的石油企业应该受到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俄罗斯有必要建立控制石油总产量15%-20%的强大国有石油企业。”俄专家指出:在沙特等主要石油出口国,石油工业都由国家控制,石油领域国有化是正常现象;国有企业经营尽管一般不如私有企业,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更全面、更有效率。(中国新闻网2005.10.02)
    (四)国家加强对石油工业的控制
    从2004年起,俄政府修补了尤科斯所钻的法律空子,调整了石油能源政策。
    ——加强中央对能源控制权:2004年,议会批准实施新的资源管理方案,剥夺了州一级地方政府控制当地能源资源的权力。(新闻在线2004.08.23美国《华盛顿邮报》)
    ——提高石油税收:每吨原油的出口关税从35.2美元提至101美元(2004);严格资源利用税的征收(2004年上半年自然资源税78.85亿美元,占同期中央税收的27.19%)。
    ——限制石油企业的外资比重:2004年11月,俄罗斯拍卖Lukoil 7.59%的国有股权,被美国一家公司高价收购。此举引起议会和媒体的争论。2005年,普京要求起草法律草案,限制外资在俄国重要产业的比重。
    (五)俄罗斯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2005年底,普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宣布辞职。当天普京就签署总统令,解除了他的职务,丝毫未加以挽留。伊氏曾是普京的亲信,曾在普京上台前帮他拟定经济计划。此人被视为俄国最有才干、思想最自由的经济学者之一,曾公开批评政府接手尤科斯的做法。媒体指出:伊氏辞职的原因,一是普京在第二任期实施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一体化”政策,二是伊氏与国内亲西方的右翼联盟关系密切,但右翼联盟已趋式微。伊氏辞职前召开记者招待会称:过去6年中俄国情况大变,尤其是过去一年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已经改变,认为“俄罗斯已不再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

    五、近期俄罗斯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俄罗斯经受1998年金融危机后的打击后,1999年开始恢复经济增长,自2000以来的6年中,平均增长率达到6%以上(2000年9%,2001年5%,2002年4.3%,2003年7.3%,2004年7.1%,2005年预计5.5%)。官方预测,2005年GDP为21万亿卢布,合7500亿美元。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5年前的三倍。俄经济规模和居民消费已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俄前总理卡西亚诺夫曾指出,是“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增长”。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是俄国经济振兴的最大历史机遇。2005年俄国石油出口2.51亿吨,出口收入900亿美元。占国内总出口额的1/3左右。目前,石油收入占俄国财政收入的54%,外汇收入的45%来自能源。很显然,尤科斯事件后国家恢复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动员能力和政治行动能力(2006年初俄乌天然气争端即为一例),成为抓住机遇、振兴经济的关键步骤。
    专家认为,2003年俄国GDP增长7.3%中,油价上涨因素约占3个百分点。【18】石油年平均价格每桶高一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就额外增长0.25个百分点。油价高涨使俄财政每月增加15亿美元的收入。所以,“普京(政府)近4年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搞了机制改革以后,转轨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陆南泉,2005)
    能源收入使俄国提前清偿数百亿美元的外债。2005年俄提前偿还了对IMF和巴黎俱乐部债权国的绝大部分外债(约170亿美元,财政部长库德林认为,到2020年,俄罗斯将少支付60亿美元利息)也使其外汇储备增至1600多亿美元。国家外债占GDP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90%下降到14.7%,稳定基金达到500亿美元,卢布币值已经恢复到1998年之前的水平。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武器出口。俄罗斯军工技术先进,前苏联在世界武器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冷战结束和“休克疗法”使俄国在1990年代中期的军火出口落入最低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约1500家军工企业,这些企业除少数及时转入民品生产外,多数陷入困境。普京上台后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军火出口,加上1999年后国际形势的转折,俄国武器出口得到恢复。2001年武器出口达49.7亿美元,2004年57亿美元,2005年5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武器市场的1/3强。
    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普京警告:“俄国赚钱的产业依旧是石油、天然气和各类金属,我们正在坐吃山空,耗蚀国家资源,常此以往,国家终不免沦入政治和经济停滞的窘境。”,“俄国的经济结构若不求更新,现代化,俄罗斯的经济终将是靠不住的。”
    恢复经济的首要条件是恢复投资信心,但是十几年来“官商勾结”、“监守自盗”形成的私人企业,无心搞好生产投资技改,而是忙于投机或将资产变现抽逃。2005.12.20,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在一次公开谈话中指出:私有经济至今未能证明其绝对效率和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显著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引导私有经济发挥应有作用。【19】
    俄政府希望,经济发展从依赖原材料出口转向创新型竞争型的增长转换。但俄罗斯经济何时能真正焕发内在的活力,还需要观察研究。


    六、几点启示

    (一)比较研究的方法需要改进
    俄罗斯近十五年进行激烈的政治经济制度转轨,其体制变革和社会经济出现重大起伏,情况十分复杂。俄罗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转轨一直受到我国学界高度关注,而俄罗斯转轨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改革问题上分化日益明显,很多研究成果难免受研究者自身立场的影响,甚至随意剪裁事实,以偏概全。倾向自由化的作者举出俄国经济的复苏和近期“私有化”计划,证明俄国是“先苦后甜”,休克疗法“长痛不如短痛”有后劲,普京在加快私有化等等,总之是敦促决策层加快“产权改革”。持相反立场的分析,也难免另一种片面性。笔者认为,任何研究也不能脱离科学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全面、交换、反复”的原则。    笔者在写作中,深感我国学术界对俄罗斯东欧问题缺少深入扎实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二)用爱国主义凝聚人民的力量
    1991年苏联解体,独联体各国都建立了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制度,国内知识界不乏赞赏之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在俄罗斯,随着新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休克”造成的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群众生活困苦,导致左(原共产党)右(新自由派)两端斗争激化,随后新兴富豪与政府勾结,形成黑暗的“寡头政治”。短短10年,俄国社会经历了“推翻旧制度”、“民主梦”、“丑恶现实”和民主理想幻灭的过程。
    俄罗斯的10年“休克”,成为昔日敌对阵营的大好“战略机遇期”。西方对苏联的敌意,并不因俄国变成“民主国家、市场经济国家”而有实质改变。北约东扩,设在波罗地海国家的战机威胁俄国腹地;在格乌吉等国发动“颜色革命”,三面包围,步步紧逼。俄国幸亏还有无比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能源资源和武装力量的余威,才没有“休克”而死。
    苏联的辉煌历史和民族自豪感,必然激起俄罗斯国内国家主义的抬头。
    客观地看,在俄国,经过1991年“819”事件和1996年大选后,“宪政民主”成了“金权政治”的遮羞布,不论大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还是前苏联的共产主义都不再有号召力,人民对意识形态已不感兴趣,什么也不信了。俄罗斯一位社会学院士(不愿透露姓名)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演时说:“所有的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都认为,现在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危机,改革的结果使大家感觉到被欺骗了。……我们现在不知道往哪儿去,我们在建设什么样的一个社会……绝大部分人,不光是对改革感到失望,而是感到恐惧……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恐惧,为国家的未来感到恐惧”。明显反映了知识精英的彷徨心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社会凝聚起来、使国家找到方向的,只有爱国主义。这也是普京的执政理念所惟一依靠的精神支柱。
    普京的执政方针,一方面是以国家主义为主线,在现有的宪政制度内最大限度地利用行政权力,强化政府职能,适当集权。另一方面,顺应人民对秩序、稳定的渴求和振兴经济的愿望,结束无谓的党派纷争,抑制豪强、休养生息、安定团结。既承认私有化制度和现有利益格局,又加以适当节制,以不产生大动荡为底线。“强权下的中庸路线”,是经历了大动荡后的社会最需要的。所以,普京政府及其路线,对今日俄罗斯十分有利,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三)经济政策:谨慎推行私有化,抑制大资本
    私有化改革,既是转轨以来历届政府的既定政策,也反映了增强经济活力的客观需要。前苏联的工业结构过分偏向重工业和国防,确实需要改变,改变也十分困难。(这从我国的军工情况也能体会得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经济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充分就业”的经济,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福利。可以想见这些福利开支在财政中占多么重要的地位。叶利钦时代的剧烈的私有化运动,因广大群众迅速陷入贫困,不敢向群众福利开刀。看看1996年,俄政府被迫接受“寡头”们的无耻要挟,贱卖骨干大企业,可以想见当时国家财政的困难程度。2004年8月,普京政府显然精心考虑了时机,出台了福利改革方案,结果引起群众不满,各地游行示威,总统支持率大跌(普京利用议会多数勉强通过了改革法案)。
    显然,普京政府沿着前任“私有化”政策的惯性走,弥补财政赤字是一个重要动因,同时也有“抓大放小”、“改革垄断行业”的含义在内。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和过去的主要区别,一是接受了“黑箱操作”的教训,强调私有化过程的公开透明;二是强调国家对战略性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有大企业的控制,限制对其私有化,将这些企业私有化的权力收归总统。打击寡头,剥夺寡头对国家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普京政府针对特殊国情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意义十分重要。对尤科斯案的处理,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民意—平衡社会政治关系,控制资源,加强国家权力,增强国际地位)。既是险着,也是妙着,充分显示出其人坚强果断的品格,和娴熟的政治手腕。
    2003年处理尤科斯案后,俄罗斯迎来了国际石油持续涨价的机遇。由国家重新控制石油能源资源,增强了国家经济地位和政府的行动能力,【20】油气资源也成为贯彻国际战略的工具,【21】成为国家经济振兴战略的关键步骤。
    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寡头的兴起和恶劣表现,以及普京政府打击寡头的积极效果,说明在具有“自然垄断”特点、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是不能随便让私人资本控制的。这个道理早就由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所阐明,又由俄罗斯的正反经验所证明。我们在深化改革中要高度注意,在“反垄断”问题上,和战略产业问题上,要警惕新自由主义的误导。如果破除了“自然垄断行业”的“国家垄断”后,代之以私人的垄断,或者将战略性企业产权拱手让给我们的潜在敌人,那将是国家的灾难,是对最广大人民的背叛。
    (四)关于经济转轨理论
    俄罗斯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有什么可比性?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我国早在改革之初就提出这个问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就提出“处理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的关系”),但中国的改革理论家们在这方面很少有什么像样的讨论。
    宏观地看,可以认为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牺牲发展和稳定的最高利益、服从所谓“市场化改革”这一次要目标的典型。我国改革走“渐进式”道路,注意协调三方面关系,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但是,我国一些经济改革的理论家,显然对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另有偏好。在“不争论”、“坚持社会主义”的口号下,实际上是把西方的完全市场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作为心目中的改革目标;对俄国的“一步到位”转轨十分向往。
    从中俄转轨的比较看,至少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一是要摆正发展和改革的关系,二者谁领导谁?俄国的“青年改革派”不是没有预见到激进改革会带来经济衰退、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但把这一切都看成是“转轨必要的代价”,所谓通过“惊险的一跃”使改革进入“不可逆转的境界”。但实际过程是牺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连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利益也不顾了。这就成了“为私有化而私有化”,机械搬用西方的“理想市场经济理论”硬套本国实际,实际付出的代价,就是10年经济衰退和国际战略地位的丧失。
    所以必须明确,改革开放,必须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最高原则。对于中国这个经济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更不能盲目照搬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理论。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指导思想,正确规定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关系,保持国家对战略、骨干产业的控制权。
    二是改革必须以社会稳定作为底线。如果改革的指导思想,不遵照统筹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纵容官商勾结、腐败横行,听任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公开站在权贵资产阶级的立场,蔑视群众呼声,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就等于在积累社会矛盾,甚至可能葬送国家建设和改革的成果。
    最后,俄罗斯的经验说明,大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可以用激烈的方式打破旧秩序,但新秩序的建设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期形成。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转轨都是这样。企图一夜建成“市场经济新秩序”,往往事与愿违,不得不付出长期的努力来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2006.2.28

注释:
   【1】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实施私有化政策。到1993年,在商业服务、运输、建筑业及小型工业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赎买、股份制等方式完成了私有化。
    在大中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私有化”(1992.7-1994.6)。政府向每个公民无偿发一张面值1万卢布(时值25美元)的“私有化券”(不计名、不挂失、可转让、可兑现,可购买住房或企业股票),共发放了1.4亿张私有化证券。相应的,俄罗斯大约3.1万家工业、农业和科技小企业中的71%注册成为股份公司,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私有化率达75%左右。
    此间放开了私人银行。1991-1993年间,银行数量增加了7倍,达3000家左右。到1998年金融危机前,俄银行体系中约44%属于股份制银行,其余多为合伙银行。
    第二阶段;“现金私有化”(1994.7-1996.12)。政府公开出售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弥补财政缺口。本国和外国的自然人和法人均可参加竞购。政府并允许私人贷款购买国有重要企业,这就给那些控制了银行或有特殊渠道获得贷款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廉价购得国有企业,迅速实现资本集中,部分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并形成首批金融工业寡头。
    第三阶段:“个案私有化”(1997—)。对剩下的单一制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国有股,有选择地出售或重组,将拍卖收入用于补充财政、建立社保基金。该阶段延续至今。
    从时间上看,主要的私有化活动发生在1992-1996期间,以后速度明显减慢。
    在公司治理方面,证券私有化完成后,企业内人员持股占有高比例;现金私有化后,内部职工持股比例下降,经理和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上升。现已私有化企业的股东结构大体是:企业劳动集体35%,高级经理16%,外部投资者32%,国家4%,外部小股东13%。但调查表明这一趋势具有欺骗性,因为出售股票多转给形式上的外部人。
    企业控制权(所有权)的转移:证券私有化阶段,斗争在企业原经理与潜在外部控制人之间进行(通过一级、二级证券市场交易);现金私有化阶段,斗争在新兴银行家与传统工业集团之间进行,典型的是1996年的“贷款换股权”(政府低价出卖大企业股权换取银行家对财政的支持)。到1998年,约50%的公司完成了争夺控制权的斗争。此后各大公司进行所有权的二次再分配,即以垂直一体化控股公司取代金融工业集团。
    俄企业股权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集中程度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据1999年调查,俄工业企业中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为28-32%,3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高达45%。外部人持股比例高的企业,其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更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代表团访俄报告2003)
    【2】据俄权威人士披露,在私有化中,12.5万家企业,平均每家仅以1300美元的价格被卖掉。价值2000亿美元的500家大企业私有化,国库收入只有72亿美元。例如,拥有3.4万职工的乌拉尔机械制造厂仅卖了372万美元,拥有5万多职工的车里亚宾斯克拖拉机厂只卖了220万美元,而欧洲国家一个中型面包厂就值200万美元。
    私有化过程中,出卖国企得到的财政收入:据俄统计局,1992-2002年私有化收入约为1231亿卢布(王开轩,2005),对实际数字的估计,从97亿-200亿美元不等(中经网北京讯99.08.11)。
  【3】俄罗斯的七大金融寡头简况: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跟叶利钦周围的人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寡头政治家的领头羊。他的企业资产包括以销售汽车为主的洛戈瓦兹集团、俄罗斯航空公司、俄公共电视台、独立报等一系列财团和新闻媒体,曾任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独联体执行秘书。普京上台后别氏失势,以“建设性反对派”的面目出现在俄政坛,后流亡国外。
    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控制着“桥”集团、桥银行,独立电视台、“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今日报》、《综述》杂志等媒体。1996年总统大选期间,他与其他6名财阀结成同盟,为叶利钦连选连任立下头功。1999年后,与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结成“祖国-俄罗斯”竞选联盟,借助手中传媒与普京对抗。
    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SBS-农业银行的负责人,是为零散客户服务的主要私有银行,在向农业提供信贷方面实力雄厚。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掌管俄罗斯联合进出口银行。1996年因斥巨资支持叶利钦竞选总统有功,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丘拜斯被解除职务后,波塔宁的政治势力日渐衰落。
    弗拉基米尔·维诺格拉多夫:掌管国际商业银行、巧克力厂和一个金属厂。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拥有梅纳捷普银行,南方石油公司(俄第二大石油生产商)。
米哈伊尔·弗里德曼:拥有阿尔法银行、秋明石油公司(第六大石油生产商)。
   【4】1996年叶利钦竞选连任的关键时刻,这7位富豪曾组成联盟大力资助,古辛斯基在自己控制的媒体上鼎力鼓吹,最终击败了俄共的挑战。据报道,叶利钦在作出涉及经济改革和政府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时,都要听取七巨头的意见。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与叶利钦关系亲密,当年发生的政府数次更迭、车臣战争、金融危机等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与他有关。别氏曾宣称自己“在宣布普京为叶利钦接班人和总理人选等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2000年夏,俄检察机关对若干“寡头”企业集中进行了调查处理:
  6.13,俄总检察院以诈骗和盗窃罪侵吞巨额国家资产将传媒老大古辛斯基拘捕,随后冻结了古辛斯基的财产。
    6.20,莫斯科检察院上诉仲裁法庭,要求重新审核波塔宁的俄国际集团公司1997以低价收购诺里尔斯克镍公司38%股份的问题,要求波塔宁退还侵吞的1.4亿美元。
    6.27,“阿尔法集团”下属的秋明石油公司被搜查。据调查,该公司与金融诈骗有关。
  7.11,俄总检察院强行“调阅”俄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文件,调查古辛斯基的“桥集团”欠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4.87亿美元债务一事。这可能与该公司领导人联合其他寡头上书总统为古辛斯基鸣冤有关。 
7.12,俄税务警察局对“伏尔加汽车公司”逃税案进行了调查。该公司的后台老板就是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俄检察机关以侵吞国有资产、涉嫌与资助车臣恐怖势力的罪名指控并追缉别列佐夫斯基氏,迫使其流亡国外,政府随即封杀了由别氏控股的电视6台。
   【6】俄中央政府尚可控制的企业包括:若干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超大型企业(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鲁克(lukoil)石油公司、俄航空公司、(其中有相当比例的股份在私人手中)以及铁路、水电站、军事工业、核工业等行业。另外包括俄罗斯在独联体各国的2500多家企业(俄罗斯曾与独联体各国协商,以独立担负前苏联外债换取其在境外所有财产,但乌克兰、格鲁吉亚尚未签字)。
   【7】据俄统计局数据,2002年全国共有私有企业272.6万家(占企业总数75.%),私有企业就业人数31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7.9%。(王开轩,2005)。
   【8】例如,在很多文献使用的数据是(据俄统计局):1992-2002,前国有企业总数的66%实现了私有化;另一文章称“(据俄统计局)目前俄还有1.2277万家国有全资企业,2.9633万家国有控股企业。国家对43家股份制企业拥有100%的注册资本,对328家股份制企业拥有50%以上的注册资本,对966家企业拥有25%-50%的注册资本,在剩余的企业中,国有资本的比例不足25%(王开轩,2005)。又如:“到1996年,80%以上的俄罗斯工业至少部分地落入了私人的手上,这个比例甚至高于西欧的某些地方。”(弗里兰,2004) 
   【9】以下是2003年以来部分重要行业私有化进程的报道(摘要)
    马钢私有化进程在 2003完成。
    铁路:铁路对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性几乎与石油相同:80%的货物要靠铁路运输。官方估计,58%的铁路设备已经损坏,设备更新所需资金超过200亿美元。2003.5  政府把国家的铁路资产转移给一家新的由政府控制的企业——俄罗斯铁路公司。这是俄罗斯打破铁道部的控制,使铁路系统恢复活力的10年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新公司将划分为若干子公司,部分子公司要出售给私人,60%的机车车辆最终转给私人,铁路基础设施由政府控制,
    电力:1998年,丘拜斯接管国有垄断的“统一电力公司”后,即着手推动电力改革。电改争论旷日持久。最初方案:厂网分开;拆分发电企业由私人持有,电网国家统一控制。政府持有的国电52%股权向国电现在的私人股东拍卖,允许现股东在新公司中继续持有原股权比例。2003年10月,能源部公开指责此方案剥夺政府收益权,须防止国家资产“再次落入一小撮强有力的商人手中”形成私人垄断。国电私人股东则抱怨“改革规则半道走样”。    2005.3.22丘拜斯遇刺死里逃生后,要求电力改革“在2006年底如期完成”,提出电网分为国电公司(干线)和地区电力线路公司,发电拆分为6家大型非国有企业,和一家国有水电公司,各地发电站并入14家地区性发电厂。“这是普京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但遭到了地区领袖、国家杜马代表、工业客户、小股东和高层官员的反对,一拖再拖。”
    米格飞机厂:俄罗斯飞机制造公司“米格”总经理兼总设计师透露,俄政府可能将在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对“米格”公司进行私有化改革。(人民网2005.2.5)
    计划将核电站的某些部分私有化。
    直升机厂:根据2004.11.29日关于组建"国防工业"联合工业公司的总统令,政府将米里直升机制造厂和斯图皮诺机械制造厂列入2005年私有化计划。(2005.9.29)(据报道,最近拟将8家主要飞机制造公司联合)
    【10】1995年,政府拍卖国有尤科斯石油公司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该公司78%的股份。同年尤科斯上市,市值90亿美元,2003年市值达200亿美元。
    【11】尤科斯向右翼的亚博卢提供100%的活动资金,向丘拜斯的正义力量联盟50%的活动资金,并向俄共提供部分资金。
    【12】 2005年5月16日,莫斯科法院以四项罪名(窃取国家财产、欺诈、恶意违背法院裁决及偷逃税款),裁定霍氏有罪。判决指出:1990年代俄政府出售国有资产时,霍氏及帕拉图-尼别德维夫进行经济欺诈,骗取国有资产;阻止政府对石油公司征税;霍氏的尤科斯公司近来偷逃税款总额达280亿美元,并涉嫌数十亿卢布的“洗钱”丑闻。判决后,部分欧洲国家发表声明对俄国的民主表示关切,但普京称所有这些调查与政治无关,霍氏是咎由自取。(中新网2005.5.16日 据路透社报道)
    【13】2004年7月,莫斯科地方法院批准逮捕尤科斯的另一大股东涅夫兹林,检察机关指其为2002年4起暗杀事件(至少涉及5名官员和商人)的幕后指使者(新闻在线2004.07.27)。
    【14】总统办公厅号称“影子内阁”,没有它的签字盖章,政府发不出任何决定。办公厅主任沃洛申(47岁)是两朝元老,曾策划推动了叶利钦和普京的和平交接,一度成为俄国事实上的二号人物。他“巧妙地周旋于政府各派和议员之间,代表普京决定大多数敏感的政治问题”,“似乎已成为普京不可缺少的人”,总统办也成为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仲裁法庭”。
    一般认为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和副主任苏尔科夫是叶利钦家族和自由派的代言人,另三位副主任梅德韦杰夫、伊万诺夫和谢钦则是普京的亲信,是KGB系强硬派和新生代权贵的代表。沃洛申下台后立即被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私有化总设计师”)拉到该公司任职。丘拜斯是霍氏被捕后惟一公开表示反对的政府内高层人士。
    【15】2003年12月俄罗斯VTSIOM意见研究中心全国性调查,“俄罗斯人心目中最爱戴的人是现总统普京,最痛恨的人是俄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
    【16】2003年12月7日国家杜马选举结果:四个政党进入了新杜马,其中三个是亲普京的党(统一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祖国)。普京派的“统一俄罗斯”在杜马选举获大胜,得票率迅速超过俄共;日里诺夫斯基的自由民主党比上次选举得票翻一番(达12%),紧随俄共成为杜马第三大党。惟一的反对党——共产党只获得13%的选票(上届选举得票率24%),失去了昔日在议会中的能量。而霍氏权力支持的两个自由派政党(亚博卢、丘拜斯的正义力量联盟)得票率均未突破5%大关,没有进入杜马。
    【17】尤甘斯克占尤科斯石油开采量的60%和石油储量的70%,2003年采油5000万吨,纯利润7.5亿卢布,拥有29个油田、16亿吨石油储量,估计价值300亿美元。丢了尤甘斯克,尤科斯这个石油巨人就垮了。
    【18】 “2003年,俄罗斯的GDP增长7.3,国际因素,比如说石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就占了其中的3.8个百分点。2002年,GDP增长4.3%,其中60%-80%是国际因素,2001年(的增长)70%是国内因素,2000年(的增长)国内因素只占30%。”(陆南泉,2005)
    【19】 “……腐败被容忍了,改革者们不在乎财产以何种方式转移到私有者手里,即使是偷也可以接受,……这种为‘民主而腐败’在早期私有化过程中完全成了一种自觉的选择。但是私有化后经营仍然非常拙劣,生产力仍然低下……创造了一种私有的,但却没有生产力的权贵资本主义经济”(克里斯蒂亚.弗里兰:《世纪大拍卖》)。
    【20】“对尤科斯的处理,本质上说是俄要借此事件实现自己的国家目标”;“能源成为俄国控制外国油气田、占领市场的跳板,俄国大型油气公司频繁收购外国油气田又为一例。这皆说明俄国深谋远虑,有战略眼光。凭借能源,俄国正重塑其大国形象。”(美国《国家利益》周刊,2004)”
“普京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以统一管理全俄罗斯的战略产业——石油产业。对尤科斯穷追猛打意在将新兴财阀控制的石油企业统归于国家统一管理之下。这也显现了普京政权的强权治国方略。”(日《产经新闻》,新闻在线 2004.08.30)
    【21】2006年元旦,国有的俄天然气公司对乌克兰实施“断气”措施。同时,俄天然气公司正在实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工程与2005年底开工,该管道穿越波罗的海直达德国,将来输送到西欧的天然气,将绕开乌克兰和波兰,未来俄国的天然气将从南北两翼包抄东欧各国的后路,不再受制于东欧国家对中段管线的控制。同时,东方的石油管线也在筹备中。此举再次赢得民心,民调显示超过80%的人支持对乌克兰的提价决定。


主要参考文献:
[美]约瑟夫R布拉西等著: 俄罗斯私有化调查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8
[俄]格萨罗夫等著:叶利钦时代  东方出版社,2002
[加拿大]克里斯蒂亚.弗里兰著:世纪大拍卖  中信出版社 2004

吴易风:俄罗斯国企改革彻底失败给中国昭示了什么? 《中华魂》 2005.6
许志新:“可控的民主”及其风险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5 
[法]雅克·沙毕:俄罗斯经济 从反弹到重建    《后苏联事务》2001.17
金雁、秦晖:俄罗斯大众私有化评析  《战略与管理》 2000.06
林炎志:关于苏东剧变十年来的一些反思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04
苏文:叶利钦时代的终结与启示  《经济管理文摘》2000
张树华:思想瓦解——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4
永庆:俄罗斯工业政策的调整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3.02

陈柳钦: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及其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  (价值中国网2006.01.26)
崔之元:逆取顺守?——俄国私有化研究简述(大军网 2004)
李建民:俄罗斯“第二次私有化”,重分“剩余家底”  (疯狂俄语网2004.5.4)
张勤德:从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看中国 (金融论坛 2005-2-23)
俄罗斯私有化的进展与现状——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代表团访俄报告(2003)
王开轩:俄罗斯私有化十年:历程和现状(华农网2003.7.4)
付刚:俄罗斯“私有化”十数载 教训远远多于收获 (人民网-环球时报 转自搜狐财经2004.8.29)
林跃勤:俄罗斯私有化辨析 《领导者》 (转自搜狐博客 2005.11.10)
黄钟:民意是改革最好的裁判 (《领导者》转自 CENET博客2005)
秦晖:东欧专制私有化“翻船”值得国企改革借鉴  (搜狐财经 2004.10.11)
宋晓禄:俄罗斯的悲剧(思想讨论会材料之二,2000 )
“中俄关系: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和国际合作局,2005.12.19
“对俄罗斯、中国市场化进程比较的评估”讨论纪要  天则经济研究所 (天则网2005.12.23)
佚名:一位俄罗斯院士在中国的对改革的全面反思 (乌有之乡网2004)
杨斌:俄罗斯改革的风向变了 (中经网经济学人 2000)
佚名:俄罗斯私有化现状(笔名FK506  凯迪社区2003.10.12)
代维:俄罗斯要把国有财产卖个精光(中国IT 来源:王冲2002.06.30)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904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浅析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