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泰国动荡不止的另一种解读?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

看不懂的泰国,一会儿“红衫军”,一会儿“黄衫军”,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目前你所见到的主流解释似乎都没说到点子上?

泰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之一,作为最早开放的中国公民海外旅行目的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中国游客前往泰国休闲度假。 泰国这个以海滩和微笑著称的近邻,为什么总有冲突和政变?这几年 “红衫军”“黄衫军”,你方唱罢我登场,乱哄哄,把人都给弄晕了。多数媒体的解释似乎是千篇一律:他信与他的红衫军,代表的是贫苦农民,占人口70%以上,他信通过杀富济贫,向农民施恩施惠,让那些得到好处的农民选他;黄衫军代表城里精英,与法官、军队等归类,收入富有,对他信贪腐不满,认为他信的民粹选举不公平。这两大派闹来闹去,让我们长了见识,原来民主也可以这样?但更多的是觉得如果这样一直下去,泰国的政治不就成了儿戏?多数原则选举制度把他信及其支持者送上了权力宝座,但另一派不满之人又借助军队与法庭把上台者给罚下场。虽然这些闹剧并没有引起全国性的大罢工,大名鼎鼎的莒丘露薇还讲这是乱中有静,不应该大惊小怪。但如果连冲击占领机场,冲击重要的东盟会议,已引起多次流血事件也不算乱的话,那真不知道什么叫乱了。非要爆发了内战,才叫乱?

泰国人怎么啦?这一切到底都是为什么?

让人看不懂的欧美政客,按过去惯常的规律,一旦某国民选领袖被废,他们一定会大加鞭责的,但对泰国反复废拙民选领袖,他们却集体失声。《国王从来不笑》透露,泰国王从小在欧美长大,冷战是反共的桥头堡,有恩于欧美。原来如此!

按照过去美国政客的一惯逻辑,对于法庭与军队这样反复罢免民选领袖,他们一定都会大加鞭责的。欧美政客们都自诩为民主斗士,要维护普世价值观。按道理应该对泰国军方屡屡罚民选领袖下台大加遣责的,但如果你好好地找一找他们的报纸与杂志,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的话,也是英国人拒绝让被军变赶下台的泰国前总理他信再继续呆在英国,美国政府则干脆一点动静都没有。这可不是美国人的一惯作派,大声遣责才是美国人该干的事。所以我们更觉得奇怪了,也是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穆加拉夫将军,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只好脱下军装,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不但前总理给弄丢了性命,穆将军也暗然离开总统宝座,巴国近期又陷入无限的动荡中去了。

最近美国的一个记者写了一部挺风行的传记,说泰国国王的事,叫《国王从来不笑》。这部传记似乎提供一些答案:这个传记把泰国国王描绘为一个反民主的君主,与泰国大商业主、腐败的军界乃至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结盟,以保护一个长达数世纪且改良甚少的王朝。普密蓬1927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是当时泰王的同父异母兄弟。1933年,普密蓬随母移居瑞士洛桑,接受了法语、英语、拉丁语和德语训练。 1945年普密蓬回到泰国。次年,他的兄长阿塔南遭遇枪击神秘死亡,十几岁的普密蓬被出乎意料地推上了王位。1947年,泰国军界发动政变赶走了总理,二战中附逆日本人而一度失势的军界强人再度得势。政变得到了王宫的允许,保皇主义者协助起草了一部有利于王室利益的新宪法。当时国际社会冷战初起,美国将泰国看作是阻止共产主义的堡垒,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一直帮助扶持泰国君主制的复兴。

原来泰国国王从小喝过欧美土地上的水,又是冷战时阻止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我说为什么欧美怎么老是对泰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原来人家是一伙的。

“反他信”运动高举的旗号是“反腐败”,但事实却是他信执政期间,泰国的清廉指数还上升了。他信被反是因为他在主政期间将能得罪的和不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他信动了几大群体的奶酪,包括军方、政府官僚、各政党,城市中产阶级。但这还不是最核心的。最主要也是最致命的是,他信被认为也动了国王的奶酪,他信抢了国王的风头,使国王的领导权第一次受到了直接挑战。他信想要让泰国变为“共和国”的传闻,是被政变的真实原因。

“反他信”运动高举的旗号是“反腐败”,虽然他信内阁丑闻不断,他本人也与土地招标丑闻、彩票基金丑闻等有牵连,但据透明国际统计,在他信执政期间,泰国清廉指数已从2001年的3.2升至2005年的3.8,“反腐败”至多是表象原因。

实际的原因是,在他信执政期间,他将能得罪的和不能得罪的,都得罪了。

他信动了军人的奶酪。2001年他信上台后,打破“文人不干涉军务”惯例:大力缩减军费开支,到2006年,军费占GDP的比重降至1.1%,而在他上台的1997年,这一比重为1.96%;他信还强行干预军方人事,提拔任用亲信,将自己的堂兄扶上陆军司令的宝座,还将同学安插进各要害部门。

他信也动了官僚集团的奶酪。泰国军人掌权期间,行政和司法官僚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90年代民选政府更迭频繁期间,行政和司法权力不断扩张,但他信的上台,其生存空间却是不断受挫,他信2002年的行政机构改革,使官僚普遍受到冲击,曾号称“小内阁”的内政部,更是被肢解削弱 。

他信还动了议会各政党的奶酪。随着他信的泰爱泰党崛起,泰国小党生存空间迅速萎缩。 2005年泰爱泰党横扫下议院75.4%的议席,实现泰国历史上首次“一党执政”后,更是摆出“顺者昌,逆者亡”的强硬态势,正是生存危机的压力,迫泰国小党放下恩怨联手抵制他信 。

他信的改革动了泰国中产阶级的奶酪。他信追求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贸易,不少举措削弱了泰国国内部分产业的竞争力, 危及了不少泰国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

但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他信被风言也动了国王的奶酪,他信抢了国王的风头,使国王的领导权第一次受到了直接挑战,想要让泰国变为“共和国”的传闻,是他信被政变的真实原因。

为什么国王的奶酷动不得?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泰国的国王从来都不干政吗?都错了。泰国国王有极大的权力,政变军人讲:“军队是马儿,政府只是骑手,真正的主人是国王”。当他信的声望危及到国王,自然就得下台了。一切都源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国王皇权及王室?

泰国的动荡表象上看是两个派别的矛盾不可调和,但也有另一种声音,那就是他信因为挑战了王权而败下阵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去年12月1日的文章称,他信要以民主选举为手段,将泰国变成共和国,从而以其本人代替国王的权威。这成为国王最大的威胁,自然不能容忍,于是爆发了驱逐他信及其“代理人”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印尼《雅加达邮报》的文章讲,他信使国王的领导权第一次受到了直接挑战,以前的军人或政客,只要失去国王的支持就很难掌权,但他信却在国王明显不喜欢他的情况下一再控制政权。

普密蓬国王在位已62年,是当今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权威最高的君主。他已经历过20次军事政变、27任总理和50多届内阁。在泰国的历史上,每当时局动荡甚至血雨腥风的时候,人们就会将目光投向国王。我们所看到的新闻者讲泰国国王普密蓬从不主动干政,是历来泰国政治的“减压阀”,国王一言九鼎,拥有绝对权威。泰国国王屡次凭借自身的崇高威望,在紧要关头化解危机,迫使各方让步。

曾担任军队司令的炳上将2006年政变前在给军方高级将领训话时说:军队是马儿,政府只是骑手,真正的主人是国王。泰国有枢密院,成员是退休总理和退役将军。现任枢密院主席炳上将曾任军队司令并担任总理8年,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被认为是与他信斗争的核心人物。正是炳提拔了素拉育,而素拉育选择颂提接任陆军司令,颂提在2006年领导军队发动政变,将他信逐出泰国。

泰国国王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权力?泰国有一条你所不知的禁忌:《欺君法》。该法规定禁止公众对王室那怕是最温和的议论都不能,冒犯君主者最高可被判处15年监禁。国王如神一样在泰国被崇拜。

在泰国,国王享受着神一样的膜拜。 在电影院,正式放映前观众要集体起立,跟着银幕吟唱歌颂国王的歌曲。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每天两遍播放颂圣曲,人们都要立正站好,驻足聆听。政府、学校和公司每年都出版大量歌颂国王的书籍和音像制品。泰国不仅在宪法里禁止对国王的批评,而且有君主国家里最严厉的lese-majeste法,也就是《欺君法》,该法禁止公众对王室最温和的议论,警察要对任何最琐碎的对国王抱怨采取严厉措施。并将不得保释,不得请律师,不得见媒体。所以,皇上在位的60年里,泰国本国内几乎没有任何反面的声音,国王已近乎神话。

英国《经济学人》认为这部《欺君法》变成了一件对政客和其他寻求打击自己敌人方法的人的有利工具。新闻界被禁止对被冠名“欺君”之过错的性质进行解释 。《欺君法》在任何一个民主国家都不应是强制性的,但在泰国式民主中却一直存在着,还不能议论。像苏拉克(Sulak Srivalaksa)这样的NGO领袖由于批评国王被15次被定罪。

去年年底《经济学人》的一篇封面文章似乎透露一些过去我们有所不知的秘密,这篇文章在泰国被封杀。泰国人不是已民主选举了吗,怎么一篇文章还这么上纲上线的森严壁垒?还到处封杀网络?英国《经济学人》都讲了什么?

去年《经济学人》的一篇封面文章似乎透露一些过去我们有所不知的秘密,正是这些秘密引起泰国全国查封《经济学人》,并且进行网络戒严。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泰国不是已是选举了吗?不是已经实行民主了吗? 怎么还这样?

去年12月4日出刊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谈及泰国国王在数次政权更迭所起的作用,并将泰国的政局混乱的责任直指泰国国王,因此在泰国遭到禁售。 早在2002年,同样是因为文章内容涉嫌“对君主不敬 ,经济学人已经被封杀过一次,再早一些,两位《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被驱逐出境。

《经济学人》认为最近这两年的泰国政局动荡把皇室带到了前台,之前皇室一直在幕后,但这次,自上次史无前例的,皇后亲自出席反他信的PAD的一位抗议者的葬礼(PAD在与警察的冲突中,此人不幸身亡),普通人开始相信原来皇室参与了目前的政治混乱。皇后的出面使人们的普遍反映是“震惊”和“失望”。《经济学人》认为在一些反皇主义的专家眼里,皇室与泰国政治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这一次表现的更加明显。在人们普遍怀疑,为什么PAD能够占据总理府长达一百多天?也能够轻松占据曼谷两个国际机场,而政府和警察却无能为力,军队对于政府的命令也无动于衷?在人们猜测他信所说的“看不见的黑手”到底是谁的时候,皇后出席葬礼一举解开了很多的疑问。

《经济学人》认为国王已经在位60多年了,今年已经81岁,做为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在这么高年龄基础上,而且近年频频住院,谁来继位就是自然而然的问题,但就是这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在泰国也同样无人敢提。很多泰国人认为,没有普密蓬国王,泰国社会可能会乱。问题的要害之一是王室的接班人,不论是男王储还是女王储,都不太可能像现在的国王这样,拥有空前强大的权威。按照法律以及习俗,王子继位是顺利成章的,但泰王迟迟没有让位是什么原因?其中之一的原因或许是,王子有着很不好的声誉,尤其是年轻时的荒唐和风流对他的继位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民众不喜欢他。所以让王子继位,对王室是个问题。同时,他信和王子的关系似乎也很好,据报道,他信对王子一直很“慷慨”。

《经济学人》所戳到的也许是泰国国王心中的最痛之处。主政六十余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精通西方政治学的国王,担心的是王朝在自己百年之后是否还能延续下去。王储的风流和嗜赌、王朝只传九代的古老预言、以及他信民粹政策对国王民意基础的腐蚀,都使这个已经老迈的国王不得不频频出手。

这才是泰国反复动荡的主因吗?鬼知道,也许是《经济学人》的又一次胡说八道,就当又是一个传言吧。国王已八十多岁了,且龙体欠安。也许要不了多少,就有结果了。泰国是有救了还是更动荡了,还真是难说清楚。

(编译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中引用不少相关材料,不再一一标注,但表示感谢。)

补充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之一:《经济学人》12月4日封面故事:泰国的君主制度--国王和他的臣民们。

阅读材料之二:《从来不笑的国王》讲了什么?

阅读材料之一:《经济学人》12月4日封面故事:泰国的君主制度--国王和他的臣民们。

 The king and them

Dec 4th 2008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alace’s role behind the collapse of Thai democracy

THAILAND’S tourism business, its export industries and its reputation have been wrecked by recent events. Crowds of royalists have occupied the government’s offices for months and then seized Bangkok’s airports. The police refused to evict them. The army refused to help. This week the siege was ended after the courts disbanded three parties in the ruling coalition. But the parties plan to re-form under new names and continue governing, so fresh strife threatens. It is as if a thin veneer of modernity, applied during the boom of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has peeled away. Until recently a beacon of Asian pluralism, Thailand is sliding into anarchy.

The conflict began three years ago as peaceful rallies against corruption and abuse of power in the government of Thaksin Shinawatra. The protesters, wearing royal-yellow shirts and accusing Mr Thaksin of being a closet republican, got their way when royalist generals removed him in the coup of 2006. But on democracy’s restoration last year, Thais elected a coalition led by Mr Thaksin’s allies. The yellow-shirts of the inaptly named 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 (PAD) revived their protests and adopted increasingly thuggish tactics, prompting Mr Thaksin’s supporters to don red shirts and fight back.

Speak it not

Throughout this conflict, the great unmentionable, not just for the Thai press but also for most foreign reporters, has been the role of King Bhumibol, his family and their closest courtiers. The world’s most ferociously enforced law against lèse-majesté (offending the crown) prevents even the mildest discussion of the palace’s role in Thai public life. Such laws are mostly in disuse elsewhere, but Thailand’s was harshened in the 1970s. Absurdly, anyone can bring a lèse-majesté suit. The police have to take seriously the most trivial complaints. All this makes the law a useful tool for politicians and others seeking a way to damage their foes. Often, the press is not allowed to explain the nature of any supposed offence against the crown, so Thais have no way to tell whether it really was so disrespectful.

The lèse-majesté law is an outrage in itself. It should not be enforced in any country with democratic pretensions. Worse is that the law hides from Thais some of the reasons for their chronic political woes. For what the king himself calls the “mess” Thailand is in stems in many ways from his own meddling in politics during his 62-year reign (see article). In part, the strife also reflects jockeying for power ahead of the succession. With the king celebrating his 81st birthday on December 5th, that event looms ever larger.

Much of the story of how the king’s actions have hurt his country’s politics is unfamiliar because Thais have not been allowed to hear it. Some may find our criticisms upsetting, but we do not make them gratuitously. Thailand needs open debate if it is to prepare for the time when a less revered monarch ascends the throne. It cannot be good for a country to subscribe to a fairy-tale version of its own history in which the king never does wrong, stays above politics and only ever intervenes on the side of democracy. None of that is true.

The official version of Thai history dwells on episodes such as the events of 1992, when Bhumibol forced the resignation of a bloodstained dictator and set his country on course for democracy. But many less creditable royal interventions have gone underreported and are seldom discussed. In 1976, paranoid about the communist threat, the king appeared to condone the growth of the right-wing vigilante movement whose members later took part in the slaughter of unarmed student protesters. In the cold war America saw Bhumibol as a staunch ally and helped finance his image-making machine. This long-standing alliance and the fierce lèse-majesté law have led Western diplomats, academics and journalists to bite their tongues and refrain from criticism.

After the 2006 coup, the 15th in Bhumibol’s reign, officials tried to tell foreigners that protocol obliged the king to accept the generals’ seizure of power. Thais got the opposite message. The king quickly granted the coupmakers an audience, and newspapers splashed pictures of it, sending Thais the message that he approved of them. In truth the king has always been capable of showing his displeasure at coups when it suited him, by rallying troops or by dragging his feet in accepting their outcome. And he exerts power in other ways. Since 2006, when he told judges to take action on the political crisis, the courts seem to have interpreted his wishes by pushing through cases against Mr Thaksin and his allies—most recently with this week’s banning of the parties in the government.

No fairy-tale future

In the imagination of Thai royalists their country is like Bhutan, whose charismatic new king is adored by a tiny population that prefers royal rule to democracy. In reality, with public anger at the queen’s support for the thuggish PAD and the unsuitability of Bhumibol’s heir simmering, Thailand risks the recent fate of Nepal, which has suffered a bitter civil war and whose meddling king is now a commoner in a republic. The PAD was nurtured by the palace and now threatens to engulf it. An enduring image of the past few days is that of PAD toughs shooting at government supporters while holding up the king’s portrait. The monarchy is now, more clearly than ever, part of the problem. It sits at the apex of a horrendously hierarchical and unequal society. You do not have to be a republican to agree that this needs to be discussed.

As The Economist went to press, on the eve of the king"s birthday, he was reported to be unwell, and unable to deliver his usual annual speech to the nation. So he had still not repudiated the yellow-shirts" claims to be acting in his name. His long silence has done great damage to the rule of law in Thailand. He could still help, by demanding, as no one else can, the abolition of the archaic lèse-majesté law and the language in the current charter that supports it, and so enable Thais to have a proper debate about their future. He made a half-hearted stab at this in 2005, saying he should not be above criticism. But nothing short of the law’s complete repeal will do. Thailand’s friends should tell it so.

阅读材料之二:《从来不笑的国王》讲了什么?

来源:《南都周刊》

5年前,他信传奇般当选泰国总理,5年后,他信戏剧般倒台了。有人说他是成也国王,败也国王。在泰国人眼里,国王普密蓬是完美的化身。 美国记者保罗•汉德利近期出版了这位泰国君主的第一部独立传记《国王从来不笑》中 ,向世人讲述传主普密蓬意想不到的故事:一个在西方成长起来的男孩是如何被他的人民视为神明,一位被人们普遍看作仁慈的和不干政的国王实际上可能深深地卷入政治。普密蓬却被描绘成一个阻碍泰国从王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保守君主

传记名字叫《国王从来不笑》。汉德利首先讲述了国王的年轻时代和个人发展、他的登基、娴熟的政治技巧以及将泰国变为一个佛教王国的努力。汉德利没有忽视为世人广泛接受的国王形象,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普密蓬在艺术、体育和爵士乐方面的成就,赞扬了国王对农村发展和贫民生计的终生奉献。但他的重心显然不是再次重复普密蓬平等主义和道德魅力的形象,他把这位国王描绘为一个反民主的君主,与泰国大商业主、腐败的军界乃至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结盟,以保护一个长达数世纪且改良甚少的王朝。

普密蓬1927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是当时泰王的同父异母兄弟。1933年,普密蓬随母移居瑞士洛桑,接受了法语、英语、拉丁语和德语训练。他展现的才能远胜兄长阿塔南(1935年登上泰国王位)。普密蓬爱好摄影、飙车、爵士乐,乍看上去,他更像欧洲那些喜好锦衣玉食者,不像曼谷王朝信仰佛教美德的皇家子弟。1945年普密蓬回到泰国。次年,他的兄长阿塔南遭遇枪击神秘死亡,十几岁的普密蓬被出乎意料地推上了王位。普密蓬对当时流传是他自己谋害了兄长的阴谋论从来没有做过紧密追查,因为那会使君主政体名誉扫地,尤其是当时立宪主义者在泰国政治中占据着上风。

普密蓬的权衡与泰国总理的命运

1947年,泰国军界发动政变赶走了总理,二战中附逆日本人而一度失势的军界强人、陆军元帅披汶•颂堪再度得势。政变得到了王宫的允许,保皇主义者协助起草了一部有利于王室利益的新宪法。当时国际社会冷战初起,美国将泰国看作是阻止共产主义的堡垒,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一直帮助扶持泰国君主制的复兴。在这样的条件下,君主制主义者得到了一个绝好的大棒,无情打压共和主义者。

为了给他的臣民制造国王无所不在的感觉,普密蓬孜孜不倦地重新开启各种佛教仪式和典礼,甚至利用“宪法日”颂扬曼谷王朝的万世一系。在发明了将白象作为国王精神上至高至伟的象征后,国民中一股巨大的狂热被烘托了起来。王室经纪人巧妙地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重建起王室的财富。宫廷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日益庞大起来,并被广泛宣扬。王室消除贫困和农村落后面貌的工程逐渐构筑起普密蓬声望的核心,与腐败无能的政府和官僚机构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诸如此类大规模操作的手段,国王被描绘为社会福祉无可争辩的掌控者和超然于政治之外的自我牺牲的绝对模范。

1951年,泰国军方再次发动政变,剥夺了普密蓬慢慢赢得的权力。军界威胁,如果他不与军事小集团合作,并在未来四年维持国内正常气氛,就废除王位,或将他作为谋害阿塔南的凶手予以曝光。

在与军界小集团公开的战斗中暂时收缩,王室重新回归到加强其传统的宗教基础支持国王。避免让外界看出他寻求政治权力的迹象,普密蓬通过小心谨慎的自我实力提升,终将证明王朝有能力对抗政变的将军们。国王作为一名真正的佛教者,让那些腐败的军人们相形之下显得丑陋不堪。与此同时,王室利用军事小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并与中央情报局关系亲密的边防军结成特殊关系。

1955年,普密蓬巡游农村在农民中激起巨大兴奋,争相目睹他们国王的面貌。这让民众相信,国王远远优于那些贪污腐化的警察、官僚和商人。作为获取精神霸主地位的钥匙,王室对宗教事务的垄断地位得到了保留,国王自己在1956年颁布命令当起了初学的僧侣。在纪念佛教2500周年之时,王室赶走了总理,一心一意地认可亲国王的军事集团攫取了权力,1957年的政变揭开了国王崇拜的传统。

上世纪60年代,普密蓬对多国成功的国事访问开启了他国外政治认可的时代,并在国内大量播放外交公关闪击战。为了巩固富裕阶层的支持,王室对他们投桃报李。保皇主义者加强了国王的神圣性,放大国王的杰出显赫。随着君主制重回泰国民族文化的中心,军人政权为了自己的合法性,除臣服国王外别无选择。

1971年越南战争期间,随着国内动荡有增无已,王室庇护了又一场军事政变。在1973年群众抗议新宪法期间,普密蓬劝说将军们提供面包片让学生离开街道。最终,当示威者迫使军事小集团逃离国家后,这位国王高姿态宣称恢复民主制。

1976年,利用反对“向左漂移”的保守派军人,普密蓬默许他们赶走了总理。王室和军界密切的关系加剧了混乱的蔓延,君主庇护下的街头激进分子恐吓左派和任何敢于质疑现政权的人。10月6日,国王的冲锋队走在前面,在一场令人恐怖的屠杀中100多人殒命,宫廷亲信的将军再次攫取了政权。曼谷的民主运动被夷为平地,“因为它与国王毫无联系”,抗议活动只有在效忠国王的前提下才可能被允许。

1977年,在没有得到普密蓬同意的情况下,温和派将军发动政变,国王对新秩序施以谴责和压力。与此同时,他增加了露面,恢复了农村开发活动,重建王室盟友圈。1980年,通过一场“皇家政变”,炳将军被抬上权力宝座,掌管一个“国王的政府。”普密蓬和炳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始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对王权的奉承,整个国家的资源都被置于普密蓬支配下,用于经济工程,其名誉由国王一人独享。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将他们的国王看做是摆脱苦难的神佛。

20世纪80年代,泰国经济发展和城市中产阶级的成长,公众对在立法机构里的王权拥趸产生怀疑。农民、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都抨击保皇党人在他们漫长的掌权时期里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流离失所者的忽视。屈服于时势的变化,1989年成立了民选政府,旧的皇家文化遭到贬斥。皇家亲信被排挤出政府机关,国王的商业利益垄断被打破。军队司令官们极力迎合王室的不满,普密蓬公开表示对政府的失望。一旦国王表示了政变可以接受,1991年,王室赞赏的将军们再次接管了政权,要将泰国从“议会独裁”中拯救出来。

在全球化时代,王室设计出新的途径赢得暴发户大亨和新贵的忠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击泰国,王室收入为之枯竭,王室商人们从稀缺的政府基金里获得大量的援助。电信大亨他信为换取媒体市场的份额,慷慨地给陷入资金困境的王室大量捐助。从2001年担任总理以来,他信机会主义地利用王权达到自己的目的。2006年,当普密蓬“再次权衡”的时候,他信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傲慢的作者与不笑的国王

汉德利总结说,普密蓬阻碍了泰国从王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随着王朝继承前景的不确定性,这个79岁的君王一旦不在其位,将会有把自己国家投入混乱状态的危险,这就是这位不会笑的国王留下的遗产,因为他总是把王朝的利益置于他的人民的利益之上。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637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泰国  西方民主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