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如果不是"同舟",中美如何"共济"?

  如果不是“同舟”,中美如何“共济”?

  ——谨以此文庆祝美国对中国的“豁免”

  Zhang88

  据报道,美国已经宣布,给予中国与伊朗石油贸易6个月的“豁免期”。消息传来,许多人为之松了一口气,这差不多是最后关头美国放了中国一马。在一些人看来,这更加印证了中美不会走向对抗的事实,更加坚定了“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的战略信念。应该说,这样的信念由来已久,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主流的“专家”“学者”一直耳提面命地训诫我们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因而,中美两国“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最后一定将“殊途同归”。

  不要以为这是笔者在罗列什么口号。笔者以为,这都是重大的战略判断,这些重大的战略论断已然构成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核心,已上升成为当代中国在对外战略领域中的一项不能动摇的大政方针。正是在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通俗地讲就是“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所以中美关系虽迭经打击而一直向前,不管是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也好,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也好,也不管是南海撞掉中国战机也好,中美关系都成功渡过危机而变得愈发密切,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中国主流的“专家”“学者”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在全球局势风狂雨骤的总体趋势下,中美两国只能在“风雨”中“同舟”,在“同舟”中“共济”,这是两国别无选择的唯一出路。这次伊朗石油事件,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同舟共济”的信心。

  笔者不敢对这等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国际关系学说有半分的不敬,不敢有任何质疑,更不敢有些许反对之心,因为这都是中国权威机构里权威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警句名言。笔者只是杞人忧天以为,一个暂时的豁免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纵观当今全球大势,中美两国在许多方面既没“同舟”,更遑论“共济”!这怎能不令人焦急万分、夜不成寐呢?为了能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笔者愿意提出以下问题以献刍荛。

  首先,笔者以为,在战略联盟领域中美并不“同舟”。眼下,全球规模最大的环太平洋军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受邀者真的可谓“环”了太平洋各国,连俄罗斯都跻身其中,但就是没有中国。可以形象地说,在美国的主导下,太平洋上空前的联合大演习已经是百舸争流,各国的大小之舟竞相驰骋,而可怜的中国却无一叶之舟在内,就是在美国的“大舟”上,也并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影子,这其中的战略蕴义,大概连傻子都能明白。

  其次,笔者相信,在地区合作的框架内中美也没“同舟”。前几天,美日韩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这大概是美国主导的地区合作的重要框架,期间也动用了很多战“舟”,他们三个国家的军事人员“你搭我舟,我乘你舟”,弄得好不热闹!其间也不见中国人的身影。这个演习是这样,就是美国和东南亚其它国家的地区合作也是这样,如果把这些合作比作一个有一个“舟”的话,好像这些“舟”中也并没有给中国人留下位置。

  最后,笔者判断,在有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上中美无法“同舟”。

  比如,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美国人都承认的。既然是一部分,那么如果美国与中国“同舟”的话,那就应该帮助中国推动台湾与中国的统一,因为按理来说,同舟之人是不该乐见一舟之伙伴缺胳膊少腿的。但事实呢?事实是美国与台湾站在一起,而与中国大陆站在了对立面,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连美国自己都坦诚认可,怎么能说中美“同舟”呢?所以,在有关中国的核心利益方面,美国与中国非但无法“同舟”,而且完全是对立的。与此相类似还有南海诸岛问题,还有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问题等,在任何有关核心利益问题上,美国与中国一概无法“同舟”。

  如此看来,严峻的现实是,中美在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领域并没有同舟。这会不会影响中美“风雨共济”、“速途同归”的大业呢?

  也许有人认为,有这么一些不同舟,无关乎大局,不会对中美两国的“共济”有什么大影响的。

  我们说,这完全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低估中美不同舟的危害十分危险。

  其一,“同舟”是“共济”的前提, “共济”是“同舟”的结果,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万万混淆不得的。比如说,因为在环太平洋大演习中美没有 “同舟”,中国就是有心想帮美国维护全球秩序也无处下手,找不到应有的着力点。

  其二,不“共济”的结果就是对立和对抗。不“共济”并不意味着可以相安无事、各行其是,在中美关系如此密切的今天,不“共济”的结果必然要导致对立和对抗。比如,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美国需要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不按照美国的要求去“共济”,或者虽“济”却“济”得慢吞吞、不得力,那么美国就要制裁中国,中美在经济贸易上就要发生严重的对抗,不管双方之间有多少密切的联系,对抗都难以避免。再比如南中国海问题,美国就是要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参与进来,中国“共济”不“共济”?“共济”就是支持,就万事大吉,否则就要对抗,别无二话。其它如朝鲜半岛等,大体都与此类似。

  其三,这不是“打哈哈”、“敷衍了事”可以混过去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上述的对伊朗石油封锁。按照美国的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都必须封杀与伊朗的石油贸易,否则就要面临美国的制裁,28日以前中国已处在十分危险的位置,遭到了美国的严厉警告。对此,《环球时报》2012年6月28日发表社评出主意说,中国可以“用敷衍了事回应美国的最后期限”,对美国的要求来一个“打哈哈”云云。结果第二天传来的消息是,鉴于中国已经减少了从伊朗的石油进口,美国决定暂缓六个月制裁中国。看来,中国的有关部门就是比《环球时报》聪明,知道“打哈哈”和“敷衍了事”无济于事,采取减少进口的办法暂时躲过了一劫。但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宣判是“暂缓执行,以观后效”,如果六个月中国不继续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那美国的制裁大棒是否就要砸下来,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否在所难免呢?

  总之,种种事实表明,因为没有“同舟”,因为不“同舟”而导致不“共济”,进而产生的中美冲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是这样,在经济贸易领域是这样,在伊朗叙利亚问题是这样,在朝鲜半岛等问题上毫无例外也是这样,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中美 “同舟共济”的大业到底该怎么办呢?

  出路无非是三个:

  第一个出路:想办法挤上去。

  具体的办法主要有:一是买一张船票,有票就可以乘船。在这方面,中国花了大价钱,一万亿美元的国债曾经让中国自以为是地以为已购得这张船票。结果看来,这张船票已经过期了,能否管用不好说,就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已经成问题了;二是为美国卖力,文雅一点叫“合作”,比如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惩罚朝鲜(目前已有迹象),在阿富汗支持卡尔扎伊,帮衬美国建立的秩序,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口和无核世界等领域积极配合等;三是努力装扮自己,把自己打扮得与美国越来越像,特别是显得与美国同病,因为同病才能“相怜”,比如“反恐”,中国正极力强调自己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发誓与恐怖主义不共戴天,高举反恐大旗,在社会各个领域贯彻反恐部署,比如北京的地铁等,把武装力量的职能更多地描绘成反恐模样,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获得美国的某种宽容。

  当然,上述各种办法都不是孤立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当然要多管齐下,主流的“专家”“学者”们对于这些当然都矢勤矢勇,是不遗余力的。

  第二个出路:不上美国的“舟”,就呆在水里,淹死算了。

  与其说这是出路,还不如说是一条死路。有关这条出路代表性的说法见之于2012年6月29日《环球时报》之社评文章,这篇题为《有点“孤独”是中国崛起的正常遇境》的文章认为,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没邀请中国,这让中国显得有点 “孤独”,也让中国“不舒服”,但没有关系,这不过是一时的不愉快,习惯了就好了,这是中国崛起的正常境遇(顺便说一句,到处都是战略合作伙伴的中国,居然还孤独寂寞,还正常境遇,真是一大讽刺)。意思就是说,如果伴随着崛起,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围绕中国越来越热闹,那反倒不正常了。按这样的逻辑推演,那么当今的中国自然就不可能与任何人“同舟”,而只能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就是所谓“孤独”吧。但是,不要以为这样的“孤独”是可以独善其身的“孤独”,这其实是被当做另类的“孤独”,大概属于被铲除之列,就是说,同朝鲜的“孤独”、伊朗的“孤独”一般无二。这样 “孤独” 的前景当然不妙,在“国际社会”狂风骤雨地不断掀起的惊涛恶浪之际,这样“孤独}下来,不被淹死的几率是相当渺茫的。

  第三个出路:另觅它舟,自行航渡。

  也就是说,再找一条舟或者干脆自造一个,不再追求与美国“同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共济”了,而是要划出一条自己的航线。这样做,当然要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因为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看来,地球之上的战略海洋只能允许西方之舟航行,其它的“舟“是没有航行权利的。所以,选择“另觅它舟,自行航渡”这条出路,必将面临无尽的围剿与追杀,这注定将是一条血火之路。

  到底应该怎么办?

  迄今为止,主流的“专家”“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推动中国与美国的“共济”关系,建立在“美国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美国”这样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他们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地在营造中美合作的各种渠道与平台,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应了一句老话: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在满足于美国宣布对中国豁免6个月,缓刑执行之时,笔者愿意提醒,不要得意太多,庆祝可以适可而止吧。相反,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局势的严峻性,现在已经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应该勇敢地承认现实,承认中美两国其实是不能“同舟“的,承认这一点,当然是痛苦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破产。但不破不立,早放弃早解脱,借用一句古老的话语说就是“穷则变,变则同,通则久”,否则,经常胆战心惊地等着美国人的宣判,寄希望于人家的“豁免”,一时以喜,一时以忧,看着人家的脸色,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人家的情绪,不要说什么崛起,这难道还是人过的日子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854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中美关系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