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到底应该看透什么?
中美关系:到底应该看透什么?
几天前,美国的伯格斯坦来了又走了,来时声势浩大,走时波澜不惊。但世界就这么奇怪,声势浩大固然反响热烈,但波澜不惊却更余波深远、涵义隽永,令人心难忘、废思量。当伯格斯坦踏上征程的时候,许多人视之有如初升朝阳,以为在其冉冉升起之后,即可一扫满天阴霾,重新打开中美关系一片灿烂的晴天,甚至有人断言,“这表明中美关系进入相互塑造的新阶段”,《环球时报》还为此用了多半个版面予以刊载。哪知不旋踵间,美国人就来了一个杀猪不吹——蔫退,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中国。这就难免让一些“专家”、“学者”有一种“猫咬尿泡”的感觉,也没法不慨叹“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让不少人始料未及”了,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言就出现了,这就是3月8日的《环球时报》发表的文章,《看透美国,看透中美关系》。
谁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想看透美国,谈何容易!中美关系号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想看透中美关系,亦谈何容易!等闲是不敢这样起笔写文章的。但《环球时报》并非等闲,其文也绝非等闲之论。是以这般如椽巨笔,美国及中美关系肯定在“透”难逃。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理论的最高境界就是透彻。用老百姓的理解,“透”者,说到底说到根之谓也。拜读之下,果然,该大作对美国、对中美关系都作了盖棺论定。
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无论高堂上的专家学者,还是市井里的贩夫走卒,大概都会不时去想一想这个问题,这无疑是“透”之所必须。对于这个问题,该文判定说,美国极其复杂,美国是多元化的,有理想主义,有宗教情怀,还更有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这些东西要影响美国的外交,美国看似透明,但却有复杂深奥的决策机制,等等。因此,该文断言,“看透美国,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这就是说,不要尝试去给美国贴标签,言外之意,因为美国人有理想主义,所以要经常提出“民主”、“人权”之类的问题;因为美国人有宗教情怀,所以一定要见一见达赖;因为美国有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所以对台军售就无可避免了。这大概是该文所“透”之一。
正是因为美国很多元、很复杂,又有理想主义,又有宗教情怀,还更有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所以,该文认为,“中美很难用‘敌人’、‘对手’、‘合作伙伴’等某一个词来概括两国关系的全部”。因为“美国对华不同利益诉求使其政策不断摇摆”,所以中美关系“只能是在与中国的不断摩擦中调整前行”。这就是说,美国的所作所为,如对台军售、总统会见达赖喇嘛、借谷歌问题发案、搞贸易保护主义等,都是中美关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两国关系就是要在这样摩擦中前行,我们得认可和容忍这样的摩擦。这大概是该文所“透”之二。
那么中国该怎么办呢?该文认为,“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要在对美交往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分清主次。中美关系有很多矛盾,但这些矛盾有中短期的,有长期的,也有相对来说不是太重要的。尤其是在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应当对这些矛盾的顺序,以及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程度有清醒的认识。”在这样“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该文呼吁,中美两国不仅要“控制矛盾走向极端”还更要“尽可能扩大共同利益”。这大概是该文所“透”之三。
有此三宗重要之“透”,接下来所“透”的就是该文的中心思想了,也就是核心结论。该文总结说:“30多年来,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功,靠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成功之中也包括了这样的经验:有效借助于对美开放,不断推进各个层面的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加速自身的发展。在中美关系出现一些波折时,我们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经验的重要性。”
这当真是有些“语重心长”、“用心良苦”了。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可谓“语重心长”,一句“在中美关系出现一些波折时,我们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经验的重要性”,可谓“用心良苦”。这其中流露出了深深的遗憾与失望,对“我们”之中的一些人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经验的重要性感到失望,大概同时也很为伯格斯坦一行的怏怏离去而抱憾了。
失望遗憾之余,该文就开始毫不客气地教训了起来,甚至有点气急败坏、顾不得基本的逻辑了。
其一,该文说:“美国人的理想主义,美国人的宗教情怀,美国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美国内政对外交的影响,美国看似透明却难以看透的决策机制等等,都是大多数中国人知之不多,且难以理解的”。既然我们都“知之不多”且“难以理解”,那还有什么“看透”的可能与必要呢?但该文全然不顾这些,不管我们这些老百姓是多么“知之不多”,理解力是多么肤浅,就是蛮横地要求必须去“看透”,该文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声称:“看透美国不仅是外交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事情,中国老百姓也要学会看透美国。这意味着中国民间对中美摩擦将不断增强承受力”。也就是说,中国的老百姓对中美摩擦的承受力现在远远不够,还必须得“不断增强”才行。明明是“大多数中国人知之不多,且难以理解的”的东西,明明知道“看透美国,看透中美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却非要“中国老百姓也要学会”,这不是无理取闹、强人所难吗?
其二,该文一方面强调“必须看透美国”,要“看清楚哪些是美国人的真心话,哪些是美国人的小算盘;哪些是美国最关切的,哪些是美国无所谓的;哪些是一些人有意在制造事端,而哪些又是长久存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惜代价也要干的”。而另一方面却又说,“中国的反应必须轻重得当,该用强硬的手段来击退挑衅,就要用强硬的手段,要让美国付出必要的代价来逐渐认识到坚持错误做法是很不划算的”。既然一些“长久存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惜代价也要干的”,那又怎么能“击退挑衅”、“让美国付出必要的代价来逐渐认识到坚持错误做法是很不划算的”呢?“不惜代价”与“付出必要的代价来逐渐认识到坚持错误做法是很不划算的”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这大概是情急之下说露了底吧。笔者以为,这可以称之为这篇大作最“透”之处了。因为谁都知道,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长久存在的问题”之中最长久的就是“台湾问题”。自从1950年美国派兵进占台湾海峡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之间焦点问题,按照该文的逻辑,这个“长久存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惜代价也要干的”。也就是说,无论中国怎样反击,出于美国的根本利益计,出于美国的长远大计,美国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干下去,都会不惜代价地一直干下去。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以为,这大概说明了美国的真心,说明了美国的本质。这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美国根本不是什么理想主义,也不是什么宗教情怀,在其表面的投机和摇摆之下,美国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条主线,对于这条主线,美国将始终遵循不渝,美国根本就不是什么多元,核心的只有一元。出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计,我们完全赞同有必要“看透美国,看透中美关系”,但是,我们所要看的,不应该是资本主义万花筒所演绎出来的那些障眼法,也不应该是西方政客玩弄权谋与手腕过程中的狗咬狗,我们所要看的,恰恰应该这条万变不离其宗的主线。
首先,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多元化,理想主义,宗教情怀,纷繁复杂的利益集团,眼花缭乱的决策机制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本质在于,美国是一个资本家当政的国家,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从根本上把持着美国政权,这决定了美国的本质,它过去是垄断资本主义,现在则是寡头霸权主义,这是美国的本质属性。正是因为这个属性,所以才有美国所谓的“全球利益”,才有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才有那些美国不惜代价也要干的“长久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看透的。
其次,我们要透过表面看实质。表面上看,“美中之间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如共同解决地区及全球挑战、贸易互惠等”,东西方的专家们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什么“中美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等,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新兴发展中大国与老牌帝国主义强国之间的关系,这是中美关系的本质属性,完全可以概括中美关系的全部,不必去玩弄什么“敌人”、“对手”、“合作伙伴”等外交辞令。在这样的关系下,一切所谓的合作都是表面现象,在根本上必然要充矛盾对抗和斗争,而且也只能是在对抗与斗争中发展。不了解、不正视这一点,就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大局,就要得出“怪圈”、“魔咒”、“钟摆”等一系列荒唐的结论来。这也是我们必须看透的。
最后,我们还要透过语言文字看思想倾向。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但如何表达却大有门道。连老百姓都知道,“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语言文字这个东西很神妙,对于别人的文章或者演说,我们不仅要读懂话面上的话,还要读懂话里的话,“话里有话”,这是多数文人墨客的基本习性,这一点不能忽视。“话里有话”之后,还“话外有话”,这更是多数文人墨客阴深刁钻的本性,这一点更加不能忽视。对于一切西方政客特别是美国的政客,固然应作如是观,比如伯格斯坦之流。就是中国的一些文人骚客,我们也不能不作如是观,我们完全有必要透过专家、学者“高深透彻”的大理论,看到其中体现的思想倾向,明白其好恶爱恨。笔者以为,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些被弄得神神秘秘的所谓“大多数知之不多,且难以理解的”的东西,充其量也就是一堆没用的臭狗屎罢了,没有任何了不起的。这更是我们必须要看透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伯格斯坦大概是两手空空地回去了。有些人不免要为之遗憾,因为这种情形毕竟是当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少遭遇到的,历史上也甚少发生。但是,今天还是发生了,这是历史的进步,说得更严重点,这很可能是人类的进步。不管《看透美国、看透中美关系》这篇大作是多么含混不清,逻辑矛盾,欲言又止,但实在还是要感谢它的提醒,“看透美国、看透中美关系”的确非常必要,中国人民到了该有这样认识的时候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8359.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