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刘仰:帝国夕阳——痛不欲生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野蛮的混战,大英帝国已失去了掌控战争进程的能力。面对另一个新崛起的欧洲国家,大英帝国虽然拼尽全力还能支撑,但已不知道如何才能取胜。直到美国大兵开入欧洲,战争的天平才彻底倾斜。美国在欧洲战场上拉偏架,既有与英国血缘上的关系,也有经济上的原因,后一个因素更大。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仍在门罗主义的阴影下,不能完全大展拳脚,只有摆脱门罗主义,美国才能真正成为霸主;另一方面,美国也体会了自己神奇的能力:当欧洲打做一团,大英帝国已无力一声咳嗽便威风八面,快刀斩乱麻地把事情搞定,美国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必定获胜,美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自我感觉很不错。
    但是,大英帝国并不愿就此接受谢幕的命运,它依然怀抱着世界帝国的雄心,依然想继续领导世界。一战之后,大英帝国搞了一个“国联”。现在人们常说“国联”是今日联合国的前身,事实上,在这个“国联”里,大英帝国还想当老大,美国不买账、不支持,“国联”只能无疾而终。到了二战之后,在美国主导下重起炉灶搞了联合国,两者没有多少血缘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老态龙钟的大英帝国恋栈不去,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美国出于微妙的原因帮了苏联,也帮了德国。希特勒德国在一战废墟上再次迅速崛起,美国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不是造谣。大英帝国当年针对欧洲大陆搞均衡的那套手法,如今被美国用来对付英国了。
    欧洲的和平时期,只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美国也面临选择:让德国强大了,可以削弱大英帝国。但是,新鲜出炉的德国像美国一样,也是雄心万丈,气势难当。未来的世界,美国究竟是与年轻的德国争雄呢?还是与疲软的大英帝国掰手腕?美国在一个时期内,并没有明确地对此表态,关键在于大英帝国的态度。不管怎么说,老霸主余威尚存,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大英帝国还有不少美国想得到的资源,只是看用怎样的方式,能让老霸主交出大印。
    张伯伦被历史嘲笑,因为他对德国妥协,以为妥协便能换来和平。丘吉尔因坚持抵抗德国而成为二战的英雄。其实,美国一开始并不喜欢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阶段,大英帝国的遭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危难得多,前一次还能拉锯抗衡,这一次快要亡国了。丘吉尔的抵抗能够成功,是因为得到了美国的全力帮助。美国之所以愿意全力帮助丘吉尔,是因为丘吉尔不得不让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认命作美国的跟班。与丘吉尔相比,张伯伦还没有这样的“觉悟”。没有美国的首肯,张伯伦很清楚,光靠大英帝国自己,不可能战胜德国,况且,那时的德国还得到美国的帮助。对于张伯伦来说,既不想失去大英帝国的地位,不想让出大英帝国的利益,又明知打不过如狼似虎、与美国勾勾搭搭的德国,除了妥协,他还能怎样?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张伯伦为了完整的大英帝国,结果被后人嘲笑;丘吉尔交出了大英帝国的权杖,结果成了英雄。只因为那是美国的需要。丘吉尔代表昔日的老霸主向美国邀宠,条件是保住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利益,别让大英帝国像西班牙那样死得太难看,让大英帝国从此跟在美国的后面,还能喝点剩汤。美国也终于看到,对付已经服软的大英帝国,比对付想自己当霸主的德国要容易,于是,新的世界格局就这么定了。
    虽然大英帝国的权杖在丘吉尔手中交了出去,但是,为了不被美国这个新霸主抛弃,丘吉尔首先提出了“铁幕”一说,开始了冷战。当所有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气息奄奄时,再开始一场冷战,美国不带着英国玩,还能带着谁?姜还是老的辣,丘吉尔证明了这一点。它也像是一个女人套住男人的手腕,美英两国不得不成为长期的盟友。丘吉尔曾经担任过大英帝国的殖民大臣,面对甘地要求印度独立的倔强,丘吉尔用最难听的话大骂甘地,完全没有一个政治家的风度。但是,向美国交出权杖后,让印度独立是大英帝国不得不接受的命运。因为,在美国看来,如果英国继续保有印度,它就还有很大的潜力,就容易不听话。要让大英帝国从口头服软到真正内心服软,必然把印度这个“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彻底摘走。丘吉尔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说自己“痛不欲生”,多么美好的殖民地啊!失去了它,大英帝国再也难以翻身。
    曾经同意以色列复国的大英帝国,犹犹豫豫地想拖延兑现承诺。在自身利益的权衡下,大英帝国因不想得罪阿拉伯世界而变成以色列复国最大的障碍。在美国支持下,全世界犹太人把愤怒从希特勒转移到大英帝国身上。大英帝国不得不把巴勒斯坦问题的主导权全部交给了美国掌控下的联合国,以色列这个新国家便飞快地成立了,美国在第一时间便承认了这个新国家。很明显,今天的联合国绝不是大英帝国当初的“国联”。交出了巴勒斯坦,大英帝国也跟着交出了中东石油产区,那里成为美国的天下。事实上,在交出巴勒斯坦主导权的时候,大英帝国已经认识到,以色列、巴勒斯坦、中东石油是连在一起的,既然美国这个新老大想要,大英帝国这个退位的老霸主一个也别想留住,那就索性爽快一点吧。
    历史应该这样写:丘吉尔拯救了英国,却葬送了大英帝国。丘吉尔之后,大英帝国只是一个旧梦,英国重新变成一个海岛上的国家。美利坚帝国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这一招,应该说玩得挺漂亮。大英帝国寿终正寝,对于美国这个催命鬼,发不出多少怨言。来之不义,必被不义去之。因果报应就是这样轮回。但英国,这个大英帝国的后代,还有点残存的孤傲:到底是永远靠在美利坚帝国的身上,还是回归欧洲?成为英国长期摇摆的政治选择。不管是哪一种选择,它都只能是英国,再也不是大英帝国;它都只能是跟着别人一起玩,再不能自己带着大家玩。历史真的应该理解丘吉尔无奈的痛楚,他伸出的“V”型手势,只是内心痛苦的掩饰。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733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美国  英国  世界霸主  世界大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