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水:我们干渴的世界

水:我们干渴的世界

——世界地球日40周年纪念有感

刘伯松

两个氢原子加上一个氧(H2O)就是水了,作为一个化学公程式,没有什么比水更简单的;但站在人类的立场来看,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水虽然覆盖全球,但97.5%是咸水,其余的2.5%,三分之二是冰,而人类能用的淡水还不及1%!

“地球上的水分量没有改变。几千万年前恐龙喝的水和今天下雨的水是一样的。但是否足够供应这个更加拥挤的世界?”(Barbara Kingsolver:《淡水:水是生命》(“Fresh Water:Water is Life”)。可这是一个超过60亿人口的世界呀!

水水水,到处都是水;水水水,到处都缺水。这是当前和未来人类面临致命性的矛盾和挑战。

《水:我们干渴的世界》(“Water:Our Thirsty World”)是美国4月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的特刊主题,内页有张精彩的折叠式图,一面展示最新的全球河流系统,另一面则以图显示水的各种用途,真是一目了然。

非洲干旱、中国西南旱灾、海地和玉树地震缺水、适逢4月22日“地球日”(Earth Day),……我想起了这个特刊,特别介绍给大家同享。

Tina Rosenberg在她特刊中的《一个干渴的负担》(“A Burden of Thirst”)文章里,讲一个25岁埃塞俄比亚妇女从几岁开始便每天上山3次背着50磅(22.7公斤)水回家的故事及谈到缺水问题。她说:“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穷人每天用水不到5加仑(19升)。地球上46%家庭都没有自来水。发展中国家妇女每天平均得走3.5英里(5.6公里)路去取水。在15年内,将有18亿人生活在严重的缺水地区。(servere water scarcity”(国际水分配最重的一级)。

她说:“如果千百万个长途跋涉取水的妇女门前有个水龙头,整个社会将会转变的。”

你也许不相信或不同意地球气候逐渐在变暖;但在特刊中令人有深刻印象的《大融化:神必震怒》(“The Big Melt:The Gods must be furious”)一文中,Brook Lamer解说为何世界上最高的地区比海拔较低的地方还要热。他说:“在中国科学家密切监测的所有680个西藏高原冰川中,95%脱冰比增冰还要多……。全面冰川萎缩是不可避免的……它会导致生态灾难。”他认为,中国的水情况——尽管建立了许多新的水坝——仍是非常惨淡的。他说,这个国家“水比加拿大少,人口却比加拿大多出49倍”。而且西藏高原是印度次大陆的水源头,而新德里离开喜马拉雅冰川仅仅180英里(289.7公里)!

最严峻的水问题恐怕是国际水分配问题,即水源上游与下游国家之间因水量问题而紧张而冲突,如以色列长期控制巴勒斯坦的淡水、中南半岛最近指责中国因新建水坝而导致下游缺水、尼罗河下游国家对埃及的不满、美国一直看准加拿大西部的麦肯齐河……。

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峻。另一个战争很可能来自水冲突。

Barbara Kingsolver特刊中说:“水是生命。这是我们起源的咸肉汤,冲击着世界的循环系统。我们把我们的文明押在海岸和河流上。我们最恐惧的是水太少或水太多的威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水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认识和敬畏我们地球生命之源吧。2003年3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2008-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

最后,这本特刊有美丽的照片、详细的图表、丰富的内容,而它的折叠式图本身已超值6.99元。赶紧去买一份吧,这也许是我们庆祝2010年地球日的最好礼物。

怀念制水的日子

谈起了水,想起了制水的日子。

我很幸运,虽然不是生长在长年干旱的非洲中部,倒尝试过制水的日子。

60年代的香港常闹水荒。倘若那1年降雨量不足的话,内地输港东江的水就不稳定,全港用水便会告急,更要限制每天的供水时间,那段日子家家户户总备有几个大水桶,遇上制水便大派用场。我们宿舍膨大的“冲凉房”墙边就摆满了大桶。而制水时,我们近百名汉子的冲凉变成洗身了。

记得1963年毕业那一年,香港出现严重的水荒,由初时每天供水4小时改为每4天才供水1次,市民要在限定时间内上街排队取水,住在高楼的住客,可真叫苦连天。这种苦对过惯安逸生活的新一代实在难以想像的。

据报道,香港现在每年70%以上的用水仍旧向广东购买的,一旦东江流域降雨量减少,不仅内地人民遭遇严重水荒,香港居民恐怕比上世纪60年代更惨。

不过,我倒十分怀念那一段日子,怀念那时人人都会很珍惜用水,点滴都不会浪费的态度。

地球日:昔日的狂热,今朝的泰然

谈起制水,想起了“地球日”的变化。

1970年4月22日,已逝美国参议员盖伊洛德·尼尔森(Gaylord Nelson)创议,25岁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发起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地球日”草根运动,在美国各地号召了超过2千间大专院校、1万间中小学,动员了2千万人参加游行和各种环保活动,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环保运动。当天,在纽约市长林赛领导下,第五大道禁车,成千上万上街游行。此后每年地球日都有类似活动举行,但早期只限于美国境内进行。到了1990年,组织者向世界各国政府作出呼吁,希望合力保护环境,最终得到140多个国家支持,全球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自此,4月22日便成为标志全球环保运动的“世界地球日”了。

当年环保运动的组织和激情,在很大方面都是来自上世纪60年代反战、民权和妇女三大运动的“沙场老将”,很热情、很投入、很单纯、很乐观。他们是真正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一群。可惜,时过境迁,40年后,当年的猛将已步入退休年龄了,而整个环保运动也早已专业化、商业化甚至官僚化了,出现很多环保律师,很多商家也打出“绿色”产品和服务,并赞助许多“地球日”活动。

1970年“地球日”前几周,尼克松总统邀请海斯到白宫,海斯谢绝邀请;今天奥巴马总统为庆祝40周年纪念举行连续5天的活动。

换句话说,40年的环保运动,今天已成为社会主流了。不幸的是,环境继续恶化、气候继续变暖、污染继续增加、淡水继续减少、……

我相信这个债我们早晚都要还的,与其等上天前来讨债,倒不如自发尽早偿还,尽最大可能减少用水,减少耗费其他资源,尽量少吃肉类,等等。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2010-04-22;2010-04-27修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528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水危机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