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有种宣布“台湾独立”吗?
陈水扁有种宣布“台湾独立”吗?
朱卫华
陈水扁8月31日晚接受岛内“大话新闻”专访,提及美国反对台湾“入联公投”的话题时,突然有点脑门充血似的崩出一句“大话”:“真正有一天会宣布‘台湾独立’,不要退缩,即使面对中国的武力,也绝对不要怕。”
陈水扁这家伙可能已经不仅是心理障碍,而且发生了生理上的精神障碍:在当晚的采访中,他前面刚说过“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到末尾又撂下这句显然已经找不着姥姥家的疯话:“(如果)真正有一天会宣布‘台湾独立’。”既然台湾“已经”是什么什么,还用得着再“宣布”吗?如此气急败坏,如此语无伦次,是让内格罗蓬特和韦德宁的重话砸懵了?是给自己壮壮胆儿?还是“大话新闻”中本来就是让人扯开大嘴说“大话”?都不是!
天生一张大嘴巴的陈水扁喜欢靠吹牛自慰,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但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便不难发现这是他统治台湾七年来所有“大话”中级别最高的一个版本,也是他七年来最猖狂的一次大话升级和战争挑衅,同时,又像是在对岛内民众发布“台独”动员令。他用这种假设的方式“宣布台湾独立”,不过是企图以此试探北京、美国以及台湾民众的反应而已。
陈氏这种假设的“独立”,能否得到他理想的回应?如果北京回应:你胆敢“宣布台湾独立”,我就即时实施武力统一!但北京虽可这么做,但不会这么说,不会也不该再随着这样一个政治小丑的节拍起舞;如果美国回应:你胆敢不听我的话,我将在5分钟内把你贬为庶民,但美国不会这么做,因为美国有言在先,如果是陈水扁惹起了兵祸,美国不会出手相助;如果台湾民众回应:跟着陈水扁,将“台独”进行到底——陈水扁“绝不退缩”、“绝对不要害怕”的叫嚣能否产生这种“同仇敌忾”的力量?
如果陈水扁“宣布台湾独立”,岛内民众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是一个几乎无实际意义的命题,因为陈水扁没有胆量做这件事。“宣布台湾独立”就是向13亿中国人宣战,届时北京会在第一时间应战。而第一个在战火灭顶之际“害怕”并“退缩”的就是陈水扁。因为陈水扁是个贪官,大凡贪官,只有在面对钱财时才可忘记性命,除此之外,则面对诸事,素有苟活之欲,常怀惧死之心。这种人一旦大权在握,大限降临之时定会视台湾于卑微草芥,抛黎民于无妄水火。但不可不防的是,陈水扁可能会把“台独”玩得起火。至少是目前,他认为自己已经俘获了台湾“民意”,故而他会用假设的“独立”鼓噪去操弄台湾民意。
不知国民党是否有所醒悟,从它提出“返联”的那一刻起,就犯下了在野七年来一个最愚蠢的错误。因为从那一刻起,国民党就被民进党从政治上挟持了,稀里糊涂地踏上了民进党“台独”阴谋的贼船。在陈水扁看来,“入联公投”得到了反对党的响应,就等于他的“台独”战略得到了台湾更广泛民意的支持。陈水扁之所以在最近屡屡跟美国叫板,甚至“反美”反到连美国人都匪夷所思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要拿台湾“民意”跟美国讨价还价。而且他之所以敢把“台独”海口夸到战争边缘,就是要以所谓的台湾“民意”去充当抵御分裂灾难的盾牌——他不知是否已经意识到,北京可不吃他这一套。
这种人竟然连干两届!台湾“多数”民众既然选择了陈水扁,也就等于选择了层出不穷的麻烦,而层出不穷的麻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为灾难。台湾民众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负责。站在北京的立场上,“投鼠忌器”的心理,确实一直令北京面对“台独”的步步升级却常常颇感无奈;然而,这不过两岸矛盾发展内在逻辑中的一个“度”,一旦“台独”言行超越这个“度”,“投鼠忌器”的情感阻力便不复存在。几天前,中共国台办副主任向台湾民众喊话:两岸同胞共同抵制“入联公投”。北京明知彼岸同胞几乎不可能作出任何有效的响应,为什么还要进行这种可歌可泣的努力?这恐怕只能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凡事要做到“仁至义尽”!
我非常欣赏从两岸多年的“统独”较量中提炼出来的一句至理名言:台湾“独立”的时间表,就是两岸统一的时间表!在任何时段上实现两岸统一都将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拖得时间愈久,这难度愈发大得难以把握。而且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严峻的现实:“台独”势力已成气候!不过,陈水扁之流的“台独”视野中存在一个致命的“盲区”,那就是北京遏止“台独”的决心和意志,尤其是实力!其实,北京的态度非常明确,事关国家民族统一进程,是从来不会患得患失的,特别是在分裂发生之际,什么奥运会、什么GDP之类的因素都统统不在话下。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制止国家分裂更重要的事情了,包括他们的生命。自从那年“站起来”之后,再没有什么人能改变中国的版图!(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相关新闻地址: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6794248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452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