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危机尚未见底 平静只是假象
宋鸿兵:危机尚未见底 平静只是假象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2007年,宋鸿兵凭借《货币战争》迅速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经济评论家,他用英格兰银行成立300年来的金融发展史,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2年后,蛰伏美国的他再次带着《货币战争2》出现在公众面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跟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样,宋鸿兵认为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元体系出了问题。但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正在散去和全球经济已触底反弹的观点,宋鸿兵却直言:"从金融危机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危机还没有触底,等待我们的是一个长期的萧条……"
观点一
全球经济尚未真正见底
【"哪怕我是整个市场上惟一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我仍然坚持认为形势在恶化,而不是在好转。"】
今年4月,宋鸿兵曾在成都做了《赢战金融海啸》的演讲,虽然现场票价超过千元,但仍吸引了近千名投资者购票学习,其中大多数都是企业高管,有的甚至是企业老总亲自带队前往。面对众人的追捧,宋鸿兵的发言却不是那么符合时宜,一开口他就说出:"暂时的平静只是假象,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正是两个波峰之间的波谷,而这场危机的暴风眼或许正在发生"呼叫转移"。"顿时引起现场一片哗然。"从历史数据看,历史上美国经济的每次衰退,都伴随着在企业债中属于最没有信用、最没有抵押的垃圾债出现违约率急速上涨。目前垃圾债的违约率正在飙升,已由2008年10月的2.68%上升到目前的4.5%,预计今年9月很可能突破20%。"对自己在4个月前的发言,如今宋鸿兵依然坚持着当时的观点,他仍然认为全球金融形势并没有真正见底。
宋鸿兵认为,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所看到的银行机构的财务报表的好转:"第一,改变了游戏规则。我们现在所评判的,跟去年同比的利润比较值其会计制度是不一样的,新修的会计制度并没有真正到位,而且被终止了;第二,庞大的金融衍生产品都是表外资产,没有体现在真正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美国国际集团(AIG)2000多亿美元的资产现在核算下来只剩5亿了,这么庞大的财务损失,不可能在24个月当中清理完毕。"
观点二
金融危机结束了一个时代
【"美国通过过度消费而带来经济繁荣很难再现,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20世纪90年代到美国求学到现在,宋鸿兵对美国的金融体系有着深切的体验和研究,这次由美国次级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宋鸿兵看来它引发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是典型的消费拉动型经济,GDP中有72%来源于消费,消费不振经济是无法复苏的。"宋鸿兵说,除了消费的衰退,美国人口的老龄化也是制约其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未来十几年都将处在一个消费下降通道,这是经济规律也是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很难改变。"宋鸿兵分析,美国这批老龄化人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近半,导致只有节省才能解决日后的老年生活问题。他表示,今年欧美两大经济体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出现,这就预示着世界两大消费主体将进入消费下降的情境之中。
同时,宋鸿兵认为美国第一轮的7800多亿财政刺激计划,没有达到创造300万-400多万的就业机会的计划目标,而只实现15万-20万的就业机会,加上其他行业还在裁员,美国现在的真实失业率是16.7%,导致了消费动力不足,而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也减弱了通过消费复苏经济的预期。
观点三
中国应当把握战略机会
【 "在这样的变革背景下,中国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其中机遇。"】
在国内或者在中国的金融圈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提前预见到一场重大危机的来临,包括金融危机到现在这个阶段往后该怎么发展,后续到底朝哪个方向发展,到现在为止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对这样的局面,宋鸿兵觉得有点无可奈何:"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专业讲问题,谈得太专业,往往看不清整个形势的全貌。"说罢,他话锋一转,他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已重创了多个国家的经济,但对中国经济他仍信心十足,"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至少可以用最快速度复苏起来。"宋鸿兵说,在金融危机后世界货币体系、全球汇率、世界金融机构、全球金融监管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
宋鸿兵表示除美国外,目前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他说:"不过,从2015年至2035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人口结构中,青壮年人口的最大值,蕴含着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消费力。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中国应从现在开始配套长期政策,培育内需市场,把握这个最大的战略机会。""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问题。目前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式微,产能过剩问题摆在了中国面前。应该把出口导向转向到消费导向上来,但是要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不是一句话能做到的。"宋鸿兵说,靠内需拉动不是一句简单口号,将来的发展趋势需要做深度结构调整。"好消息是好消息,没有消息也是好消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美国金融市场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对此,宋鸿兵的最终看法是,即使金融危机还没有触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仍很可能成为全球的主导型力量。
投资建议
普通投资者可关注石油
尽管宋鸿兵研究世界经济,对世界金融体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对于投资理财,宋鸿兵坦言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独到的方法。对于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宋鸿兵也很少提供自己的建议。
他预计,美国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此来抵消消费下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如果石油的价格在一桶70美元以下,那么美国的低碳行业将无法生存,所以他个人看涨石油价格:"我估计两年内,国际油价可能突破100美元一桶,投资可重点关注与石油相关的理财产品。"
人物简介
宋鸿兵,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1968年出生于四川,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
近年来,宋鸿兵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的高级咨询顾问。先后出版了畅销书《货币战争》和《货币战争2》。
宋鸿兵《货币战争2》再揭金融"核心利益"
2009年8月17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晓黎
如果说在一场全球金融海啸中谁是最大的赢家,宋鸿兵无疑榜上有名。这个此前一直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工作的金融人,一夜之间,因为一本书而成为洛阳纸贵的畅销书作家。
曾经准确预言次贷危机
在《货币战争》这本如战争小说一般惊心动魄的金融书籍中,他抢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准确预言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和大概时间,并且对次贷危机进行准确的定性。如今,他的《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也已火爆上市,成为上海书展上的上榜畅销书。
坐在上海书展中心大厅读者面前的宋鸿兵,看起来文质彬彬。尽管现场人头攒动,他对着麦克风不用稿子一口气“自说自话”了半个多小时。大到金融海啸有没有见底,小到老百姓该怎样捂紧自己的钱袋;远到金权的历史,近到买股票还是藏黄金,洋洋洒洒。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以300年为时间跨度,不仅继续考证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巨大影响力,而且梳理了起源于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的十七大银行家族的发家史,揭示出他们对各国历史进程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力;特别是第一次揭开统治世界的“国际银行家族俱乐部”的神秘面纱,全景与立体地展现了金融势力集团之间的合纵连横、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
宋鸿兵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金钱是三权以外的第四权,其影响力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认为,崛起中的中国需要全球性的战略视野和战略谋划,首先要知己知彼,搞清楚谁是躲藏在幕后的真正的对手。“如果不懂背后的金融潜规则,不懂潜规则之中渗透的人脉关系,就不会理解美联储为什么对有的金融机构实施救援,对其它则极力排挤,这是涉及到核心利益的潜规则所致。不明白金融潜规则,就永远不会明白世界金融集团存亡兴衰的本质原因。”
美国经济10年内难复苏
8月3日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表示,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可能临近尾声,增长率可能超过多数经济专家的预期。之前,美国商务部在7月31日称,美国第二季度经济折合年率萎缩1%,优于预期。住房市场和消费支出趋稳、金融动荡放缓以及政府增加支出均预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可能临近尾声。面对一片经济好转的“赞歌”,宋鸿兵却坚持“唱衰”。
他强调说,美国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一代7900万人口,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损失过半,加上开始进入老龄化时代不得不为养老节省,导致美国消费不振,使GDP有72%来源于消费的美国经济至少10年内很难实质复苏。眼下,美国政府成为了金融体系的担保人,但美国政府自身债台高筑,又能扛到几时?目前数据的好看仅仅是一轮熊市反弹,反弹越快越猛,随后的崩塌也就更为惨烈。他断言,美国通过过度消费而带来经济繁荣的状况很难再现,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中国面临痛苦转型期
回到中国,欧美消费高峰期的消失,伴随着对外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在书展现场,宋鸿兵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目前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式微,产能过剩问题摆在了中国面前。应该把出口导向转向到消费导向上来,但是要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不是一句话能做到的。现在中国贫富严重分化,所以靠内需拉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中国肯定面临一个痛苦的转型期。
至于现场读者关心的个人财富如何保值增值,宋鸿兵的建议是做好资源配置。在美国靠印钞票渡难关的当下,实体经济衰退是必然的,因此他看好贵金属收藏。至于投资,他个人建议关注“低碳”概念,认为这将是未来经济中一张重要的王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2/1246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