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国对外战略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国对外战略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与冲突,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出现危机与冲突的时候,能有效地捍卫自身的利益。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对外战略是否成功,集中地体现在应对危机处理冲突的能力上,如果在危机与冲突发生之际能较好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说明这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是卓有成效的,也是成功的,反之,则是低效的或者是失败的。中日钓鱼岛冲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结合此次事件的全过程,我们对长期以来中国所奉行的对外战略究竟该怎样评价,有关对外战略基本方针、战略策略等各领域中,究竟哪些东西管用,哪些东西没用,在此次冲突中可以说进行一番很好的检验。现在,日本终于决定释放中国渔船船长了,这很可能标志着此次钓鱼岛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事件虽然暂时过去,但值得总结和需要反思的东西多得很,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对外战略方面,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深思。  

    反思之一:所谓密切的经济联系,到底有多少实际的价值。  

尽人皆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最突出的成就,是与西方世界其中特别是美日两国形成了空前密切的经济联系,与美国据说已经到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程度,说起来甚至比夫妻关系还更硬梆,与日本的关系听说也到了“互相依赖”,得程度,非比一般。对此,“专家”、“学者”们可以开列出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炫目不已的数据。似乎这样的联系越密切,国家间的战略关系也就越深厚,于是什么“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之类的论调就大行其道,也是一些“专家”、“学者”动辄拿来“说事儿”的所谓“大局”,以至于我们已经听惯了“从××关系大局出发”这样的话。事实上,中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极力地加强这种关系,似乎只要使这种关系不断攀登新高峰、达到新境界,所有的冲突与分歧就都可以烟消云散了,虽然不能据此就说可以世界大同,但起码和谐世界将指日可待,中国就再也不会面临威胁与侵犯了。  

但是,我们这个爱如至宝、奉若掌上明珠般的东西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呢?比如说,比夫妻关系还硬的中美经济联系在钓鱼岛争端中发挥作用了吗?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美国对自己向背做的是何种取舍呢?日本和中国都“互相依赖”了,既然“互相依赖”,日本海为什么要强硬的扣押中国的渔民?而中国渔民最终被释放,是中国政府坚决不妥协的立场发生作用了呢?还是日本怕离开中国活不下去?是不是日本的政客已经充分认识到,一旦失去中日巨大的经济贸易,太阳就很可能从西方出来,日出之国就将变成日落之国,或者他们连上吊都找不到绳子呢?   

总之,时下的中国是很看重这个东西的,把它看得很值钱、最值钱,总是细心维护、小心呵护、精心爱护,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但别人的态度到底如何呢?特别是日本,到底是钓鱼岛争端服从“中日关系的大局”,还是“互相依赖”的中日经济关系在钓鱼岛争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屁用不顶,相信任何一个有点思考能力的人都能得出一个鲜明的答案。  

    反思之二,“韬光养晦”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到底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韬光养晦”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策略,这不仅国人耳熟能详,就是老外们也已都经常挂在嘴上了。这个东西可是了不得了,据说功效非常神奇,简直如同魔咒一般,不但是保障中国发展的灵丹妙药,而且今后还要管上一百年。现在是2010年, 100年后是2110年,这就是说,不但我们这些当代人要“韬光养晦”,就是我们的儿子、孙子、甚至是重孙子,也都必须“韬光养晦”!  

    这实在令人震撼不已!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发展步伐简直如加速度般,世界面貌的变化越来越快,新东西层出不穷,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知识、技能,折旧非常之快,往往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被淘汰。以笔者的智商,想要找出能管上100年这么久的东西,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许,这个“韬光养晦”就是绝无仅有的了。  

现在,钓鱼岛的冲突发生了。应该说,这正是“韬光养晦”术大显神威之时,也是“韬光养晦”的用武之地。按照一些“专家”、“学者”的解读和阐释, “韬光养晦”在钓鱼岛事件中的运用应具体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强调“斗而不破”,具体做法是“有理、有力、有节”。  

所谓“斗而不破”,这是有来历和有历史渊源的。想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可国民党总是三心二意,经常与共产党搞摩擦,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共产党既要反对国民党搞摩擦,与反共高潮做坚决的斗争,同时又必须掌握火候,不能从根本上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所以提出,同国民党的斗争要“斗而不破”,具体的方法就是“有理、有力、有节”。时过境迁,现如今可能全世界都统一战线了,所以如今我们不但与美国要“斗而不破”,要“有理、有力、有节”,与日本也是这般,既要“斗而不破”,更要“有理、有力、有节”。所谓“有理”,声明钓鱼岛主权无可争辩属于中国也;所谓“有力”,反制措施据说为38年来罕见者;所谓“有节”,先采取点措施,如果不管用就再增加点,以此类推,一点一点地往出挤是也,就如当年蒋介石的“跑堂上菜”战术一样。      

第二,坚持理性应对。  

一家很有影响的大报在论及钓鱼岛冲突的时候声称,中国要有“内心的沉着和平静”,要“看淡对外矛盾”,并且“中国还要让世界看清,中国不惧冲突,但中国充满理性,中国致力于用现代方式处理各种冲突”。什么是“现代方式”呢?这深奥得很,据说“历史上的大国通常只有‘斗’一种手段,原因还是它们不够真正‘大’”,而我们中国现在特‘大’,所以手段很多,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约束住中国的民众。于是,报刊呼吁说不要出现2005年那种情况,要“给外交操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各级单位组织都出面做了工作,告诉员工不要激动、不要上街,训诫说最大的爱国就是最好本质工作等等。据说这样就能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了。  

    要不说中国的老百姓实在是好老百姓,听话得很。今年9·18期间虽然有中国人被日本关押,虽然在这个敏感的日子里日本还在抽中国的耳光,但中国还是没发生2005年那样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给外交操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也给“有理、有力、有节”留下了进一步发挥作用的余地,可以预计,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继续在“韬光养晦”指导下进行解决了。  

    那么,钓鱼岛最后的结局到底会怎样呢?这里面是很有一些学问的。本来,此次事件的实质乃主权之争,核心是钓鱼岛的归属,放人不放人不过是表面问题,但现在舆论调子已经转向,已经把一个主权之争的问题描述成“中日撞船事件”了,并且明白无误地说:“很难想象中国能一个又一个地将所有对外矛盾解决干净,有的能解决,有的只能挂在那里,但中国崛起本身能使当前的一些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能把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碾碎。比如中国GDP总量一旦成为世界第一,世界一些力量对中国的态度很可能发生调整”。这又是不是在暗示,说钓鱼岛问题只能等到中国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一才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这样,那么目前中国的GDP刚世界第二,根本就别指望了。  

若问,这就是“韬光养晦”的光芒与魅力之所在吗?一些“专家”、“学者”可能不久就要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地进行一番论证了,题目可能是:论钓鱼岛冲突中“韬光养晦”的战略运用及其所取得的神奇功效。这的确是一个深奥的科研课题,中国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表现,到底是“韬光养晦”的一次具体实践,还是别的,值得深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韬光养晦”在国人心中的问号只会越来越大,而不会因此变小。  

反思之三, “和平发展”的基本方针今后将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冲击。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策,这既是一种对内政策,同时也是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践行这样的国策,对内对外都需要坚持“不折腾”,都需要“和谐”,对内要“和谐社会”,对外要“和谐世界”。大家都一团和气、皆大欢喜,这样我们就可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了。  

应该说,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十分灿烂的美好理想,果真能实现这一理想,化天下干戈为玉帛,不要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连全人类大同都有实现的可能,提出这样宏大的理想远景,的确是不能不令然肃然起敬的。  

    也许是好事多磨的缘故吧。尽管我们的愿望如此美好,但“和平发展”现在却越来越麻烦频仍。从内部来说,中国的穷人们与富人资本家之间一直不很和谐,而富人及资本家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很不够,以致于“仇富”心态在中国持续蔓延,这令人烦恼。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 “和谐世界”关键在于怎样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和谐”,可以说,没有与西方世界的“和谐”,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和平发展”。  

    目前看来,西方与中国有越来越不“和谐”的可怕趋势,钓鱼岛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按理来说,中国提出了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明确表示不挑战美国的霸权,而且,为增加这方面的战略互信,中国与美国等各国高层往来不断,各种对话、论坛层出不穷,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这些艰辛的努力,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就该得到西方的支持与配合才是。可实际情况是,不仅来自美国的支持与配合令人失望,现在看连日本也要刻意与中国作对,刻意发展令人烦心的挑战,让中国上下难平、内外难和,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制造难题。  

    这样看来,钓鱼岛事件就不能说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了。看似小事一桩,实则厉害攸关,其所关联的,不仅是中国的主权及核心利益,俨然直接冲击着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大业。说得直白一点,不要说“和平发展”美国不同意不好办,就是没有日本的同意,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不是也要成问题呢?   

    钓鱼岛事件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一事件所挑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主权,而是强力冲击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如果以钓鱼岛事件为契机,今后日本不断发展针对中国的战略进攻,沿冲绳群岛扬鞭西进,中国是不是就得在日本的不断敲打下去“和平发展”呢?难道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今后注定要在坎坷不平、委曲求全的过程中艰难地推进下去吗?这难道是“和平发展”所必须的代价吗?  

所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可能暂告收场,但两艘巨大的国家之船才刚刚开始迎头驶近,未来也许还要发生更大更强烈的碰撞。仅仅一个小小的钓鱼岛,有关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方针、基本策略和基本价值取向就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更何况面对今后愈加严峻的形势呢?  

中国外交词汇中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是:我们将拭目以待。未来中国的对外战略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调整,也让我们来一个“拭目以待”好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368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中国  钓鱼岛  外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