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各国互" />

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深度分析美国“网络自由”的战略与技术

摘要:了操控国际互联网的政治传播,近期美国政府制定并加紧推行一整套"网络自由"战略。该战略包含理念输出、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组织运作等几个方面。究其实质,美国"网络自由"战略是信息时代美国家利益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美式"民主"、"人权"和美国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和体现。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各国互联网彼此相联,同时又分属不同主权范围,这决定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然而自2010年以来,美国政府大肆鼓吹"网络自由",不遗余力地宣扬所谓互联网世界的"公开、透明和人权",试图用美国理念和标准重塑网络世界。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对"网络自由"大加推崇,2010年1月和2011年2月国务卿希拉里两次发表"网络自由"主题演说,2011年5月美国政府更是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事实表明,在后冷战时代,为了控制国际互联网的政治传播,推销美式价值观,促进美国"公共外交",美国政府业已形成一整套"网络自由"战略,并将其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信息化辅助手段和信息心理战措施。

一、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构成

2011年5月《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互联网国际战略形成整体性框架,"网络自由"战略则是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国务院推进的重点工程。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即在美国政府的操纵下,凭借在
 资金、技术、理念输出和组织程序等方面的优势,将互联网纳入美国对外战略的整体框架,借助强大的信息搜集、监控、分析和处理能力,按照其国家利益管制和塑造整个互联网世界。

其一,积极输出"网络自由"理念。"网络自由"是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核心理念之一,"当网络世界面临威胁和入侵时,美国高度重视以下原则:言论和结社自由、珍视个人隐私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的国际网络空间政策反映了美国的基本原则,即对基本自由、个人隐私和信息自由流动的核心承诺";同时,"网络自由"作为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七个"政策重点"之一被反复强调"美国鼓励全世界人民通过数字媒体表达观点、分享信息、监督选举、揭露腐败、组织政治和社会运动","美国将继续确保网络的全球属性带来的益处,反对任何试图将网络分裂为一个个剥夺个体接触外部世界的国家内部网络的努力"。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在多边和双边国际交往中将"网络自由"与经济援助和商业利益捆绑销售,"在制定商业决策时,美国公司日益将网络和信息自由视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或是一味兜售"网络自由"思想,或是强压其他国家屈服,迫使其开放互联网管制禁区。同时,为了争取国外民间支持,美国大力向国外民众尤其是青年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网络工具和上网便利,鼓励他们"网络问政",积极宣扬"网络民主",培养他们对美式"网络自由"理念的认同。此外,美国政府还不遗余力地在他国培养和扶植亲美的网络意见领袖,企图引导和左右他国网络舆论,使局面朝着有利于美式"网络自由"和"民主"的方向发展。2011年美国政府更是将中东、北非的女性群体作为主要对象,开展"技术妇女"项目,邀请并资助该地区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女性赴美学习交流,培训她们掌握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以期在今后的社会民主和政治进步中"发挥作用"。事实证明,美国"网络自由"的理念输出产生了一定成效,此次中东北非政治乱局中,一些认同美国"网络自由"理念的青年团体就是政权更迭的推力和街头政治的主体,他们的"民主、人权、自由"口号与美国的主张"不谋而合",为美国进一步介入该地区乱局提供了政治口实。

其二,精心编织"网络自由"战略组织构架。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具有整体性构架,即政府策划和主导,学术界、商界和非政府组织多方协同参与、共同组织实施。希拉里强调,美国政府将与"实业界、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美国的"外交目标"。美国务院是该战略的策划者和幕后推手,起到至关重要的战略筹划和组织协调作用。分管民主和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玛利亚?奥特罗和分管经济、商务、农业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荷马茨协助希拉里负责全面推进"网络自由"战略。除了公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作为行动指针以外,国务院内部成立新的网络协调员办公室,由原供职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资深网络安全和国际互联网事务专家克里斯托弗?佩因特任办公室主任,以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网络自由"战略行动,促进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近几年,美国务院组织"全球网络自由力量",策划实施"公民社会2.0"、"全球网络倡议"、"世界新闻自由日"、"网络治理论坛"、"网络自由跨区域声明"等行动造成较大国际影响,提高了"网络自由"战略的知名度,获得一定的国际社会支持。以谷歌公司和著名微博网站"脸谱"、"推特"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集团则是美"网络自由"战略的急先锋,代表美国政府立场和国家利益,与其他国家直接交锋。美国政府也反复"敦促美国媒体公司主动采取措施","需要考虑什么是正确的,而不只是寻求短视的利润"。2010年3月美副国务卿玛利亚?奥特罗和罗伯特?荷马茨召集第一次信息技术公司会议,讨论了关于美国政府、公司和社会组织联合推进"网络自由"问题。以众多基金会为代表的美国非政府组织也积极渗透到其他国家,为美国"网络自由"主张获取社会认可和舆论支持。

其三,加大对"网络自由"战略的资金支持。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基金会和企业。为了推行"网络自由"战略,经国会批准,美国政府和军方斥资数千万美元打造“网络水军”,研发"翻墙软件",建立"黑客部队";美国务院2010年支出500万美元用于加强网络通信和信息传播,2011年预计总投入3000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各国网络活跃分子。与政府直接的资金支持相比较,美国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发挥着更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在与其他国家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政治势力的互动中,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从2008年到2010年,美国社会组织筹集超过2000万美元投入经过专家顾问和社会活动分子评估的援外信息网络项目。在国内筹集资金之后,美国诸多基金会利用特殊身份和国际交往的便利条件进入他国,以经济援助支持部分社会团体活动,以物质利益诱使特定政治势力就范,以文化交往和学术研究名义营造"网络自由"社会舆论,逐步实施美国政府的"网络自由"战略意图。此外,美国一些跨国大型网络公司也拿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支持政府的"网络自由"战略,试图通过该战略的实施打破他国网络监管壁垒,在海外攫取更多的网络运营商业利润。

其四,加强有关"网络自由"战略的技术研发。希拉里称"美国着力开发新的网络技术工具,使各国公民能够避开政治审查而行使其自由表达的权利"。为了利用网络新工具推进美国外交目标,目前美国主要研发以下几类软件。一是高效散布虚假信息的软件,大肆发展网络部队"水军",利用伪造的用户身份在网络上发表有利于美国的舆论宣传。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脸谱"和微博站点"推特"是这款新软件"操纵"的主要目标。一旦这个软件开发成功,一名美国军人在登录网站时可拥有10个"马甲",使其在同一地址登录时产生与美国军方毫无关联的假IP地址,从而可以轻易冒充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人,制造有利于美国的言论。二是穿透其他国家网络信息过滤系统的"翻墙"软件。针对中国,美国务院决定向"法轮功"设立的号称"全球互联网自由联盟"的软件公司拨款150万美元,协助其研发"翻墙"软件,加强对中国的网络信息渗透。三是设立"影子"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网络,协助伊朗、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政府反对派与外界通讯,避开本国政府监控或封锁网络。通过一系列技术研发项目,美国力图继续扩大网络技术优势,谋求世界"制网权",以"网络自由"战略作为全球外交的重要辅助手段。总之,美国政府在"网络自由"战略中采用全面创新的方法一一使外交与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对外交一线直接提供技术支持。

二、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实质

美国政府强调"网络自由"是"一种普世权利",包括"网络上的表达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要使互联网能够经受跨越网络、边界和区域的各户种形式的干扰而始终保持通畅",美国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实际上,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内涵主要是,以工具性应用的态度界定从"言论自由"等价值概念中衍生出来的"网络自由",将"网络自由"、"新媒体"、"信息化手段"纳入源自冷战时期和平演变策略的"公共外交",侧重通过"自由连接"与他国网民进行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因此,美国的"网络自由"主张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是美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又一政治伎俩。

首先,"网络自由"战略是美国冷战思维的现实延续和发展。"网络自由"战略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渗透游戏的网络翻版。美国政府推进"网络自由"、资助他国网络活跃分子、提供官方翻墙软件的目标,与冷战时期设立欧洲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等从事颠覆性报道的短波广播,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今天的美国在信息技术变革时代,延续和发展冷战思维和冷战方法,将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作为实现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继续搞意识形态渗透,从事"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策略和战术在美国政府"21世纪治国方略"中表露无疑。该方略通过将新资源和合作伙伴汇聚在一起,同时强调使用新的网络连接技术,将私营和民间部门与外交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使外交更具创新性。"网络自由"主张及技术发展为美国外交和其他创新性活动提供了新的开放平台,实现了美国全球外交方略的转型,有利于美国更加隐蔽和有效地输出意识形态。据美国国务院称,2011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技术训练营",主要邀请东南亚地区的草根组织领导人和网络活跃分子参加,促进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同年6,7月美国国务院在立陶宛和摩尔多瓦举办类似培训活动,专注于推进民主社区和政务公开议题。

其次,"网络自由"战略是美国国家利益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认为其国家利益无处不在,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维护和拓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和信息集散地,是获取国际政治经济信息资源的必争之地。通过强势推进"网络自由"战略,美国企图打破主权国家之间的信息壁垒,收集和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国家利益扩张的网络信息化支撑,并在虚拟空间重新定位国家利益的落脚点和增长点。与此同时,美国试图利用"网络自由"战略打入别国社会,通过网络承载的美式价值观渗透逐渐培植亲美势力,扩大美国政治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攫取巨额商业利益。如果美国的网络柔性渗透受阻,则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支持他国政府反对派的联络和组织运行,煽动街头政治,引发政局动荡,实现政权更替,使局势朝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自由"战略的背后是赤裸裸的美国国家利益,所谓的"网络自由"其实是美国为实现国家利益扩张而进行信息心理战的包装。@观察者网

再次,"网络自由’战略是美式"民主"、"人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希拉里认为,"‘网络自由’议题,最终关系到美国人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美国人将生活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此,美国大打"网络自由"牌,借机输出美式政治价值观和"民主"、"人权"理念,塑造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世界。近两年,美国大肆炒作谷歌公司退出中国事件和伊朗、叙利亚政府管控互联网等事件,抨击中国、伊朗、叙利亚等国家不讲网络民主,阻碍互联网的国际自由联通,进而宣扬美式"互联网自由与安全",支持"网络史无前例的开放、平等效应、广度与速度",为推进美式"民主"在虚拟世界的扩张制造舆论。同时,美国积极鼓吹"保护网上人权,就如同在网络以外保护人权一样",将"网络人权"界定为"个人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观点、向领导人请愿的权力",反复强调"集会与结社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美国支持世界各地人民享有这一自由",企图掌控虚拟世界"人权"定义的话语权。因此,美国借"网络自由"战略倡导"民主"、"人权"是其企图以美国价值观重构虚拟世界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所引发的东西方政治角力,则是虚拟世界意识形态较量白热化的标志。

最后,"网络自由"战略是美国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美国除了积极构建和维护现实世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之外,正在试图通过"网络自由"战略构建虚拟世界国际新秩序,实现美国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系统的控制为
 其霸权提供合法性理由。当今世界绝对的网络自由并不存在,任何国家都会本能地固守网络联通的边界,实施必要的管制,严禁利用网络煽动颠覆政府、鼓吹民族分裂、肆意传播色情信息。美国不甘心网络霸权受阻的现实,仅仅承认本国对互联网进行监控的合理性,却将其他国家对网络的依法监管统统斥为限制网络自由,完全是虚伪、霸道的体现。希拉里将"维基解密"事件定性为"盗窃行为",如临大敌,严加封杀,却一再鼓励和支持其他国家网络活跃分子为了信息自由向政府发起挑战。其实,美国鼓吹"网络自由",无非是希望各国打开门户,接受美国制定的虚拟世界游戏规则,让美国占据技术和软硬件优势的网络势力大行其道、畅行无阻,获得虚拟世界的主导权,推动21世纪美国在虚拟世界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迫不及待地塑造虚拟世界的真实意图就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地区"政治变化",煽动别国内乱,进行政治干预,最终维持并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三、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影响

随着美国将"网络自由"战略明确纳入其外交政策整体框架和通过《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等纲领性文件推行"网络自由"主张,这项战略的实践效果和国际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首先,美国强势推行"网络自由"战略,并将其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工具,其客观后果是损害了"网络自由"这个概念本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有着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不仅依据远近亲疏,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待遇,美国自己在言辞和行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悖论。就在2011年2月,一方面是希拉里大力宣扬"网络自由",另一方面是美国国会通过《信息安全与互联网自由法》议案,授权政府部分接管或禁止对某些网站的访问。美国政府在"网络自由"问题上的言行不一和工具性地运用"网络自由",不仅没有促进、反而损害了"网络自由"的基础和国际社会共识。

其次,"网络自由"战略一定程度上再次塑造世界互联网治理格局和管理环境,巩固美国的网络霸权地位。互联网起源于美国,美国也因此一直掌握着根域名服务器、域名、IP地址等互联网关键资源的管理权。基于此,许多国家存在安全方面的担忧,尤其是一些与美国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美国单边控制互联网关键资源是国际互联网治理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谓的网络"自由"与"不自由"问题。近期美国重点突出"网络自由"和"信息流动自由",反对"网络封锁"和"连接限制",再次主导了世界互联网治理的主题和方向,同时获得了部分国家、社会组织和民众的支持。今后,美国政府在"网络自由"名义下采取措施对他国施加压力和进行谴责、制裁或将成为常态。

第三,美国通过"网络自由"战略助推目标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运动,恐将刺激局部地区政治版图改变。通过"网络自由"战略,美国加大了对目标国家的政治宣传和公共外交力度,尤其是将青年作为"民主输出"的主要目标人群,绞尽脑汁地推销信息产品和信息工具,吸引青年关注和使用。同时,美国处心积虑地为他国反对派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为他们普及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使用,以强化其组织联系沟通和信息交换,提高其政治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政治影响。美国利用微博等新型信息传播工具介入它国反政府政治运动、干涉它国内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颜色革命"和近期中东、北非多国的所谓"民主化浪潮"中,美国为草根政治组织提供的信息技术在"街头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动员和激化、催化作用。@观察者网

第四,"网络自由"战略引发多国反弹,加速国际互联网领域竞争趋势。由于美国政府处心积虑地希望通过"网络自由"战略巩固和拓展国家利益,这种明显的意识形态扩张意图和外交谋略引发了中国、俄罗斯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疑虑和警惕,将加剧因互联网问题引发的国际冲突。除了在舆论上谴责和回应美国"网络自由"战略外,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固守主权国家网络边界是这些国家下一步的主要战略选择。例如,伊朗将于近期启用"全国互联网"代替国际互联网,还计划在2012年初推出一个名为"Ya Haq"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其目的在于节省成本和维护伊斯兰伦理和道德标准。因此,尽管美国在世界互联网领域的霸权地位和技术优势将长期存在,围绕世界互联网治理的冲突加剧趋势将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导致局势向美国预先设定的相反方向发展,即美国越是强调和推进"网络自由",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到的抵抗力量就越强大,各国就越重视对本国互联网的治理主权。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更多地意味着压力与挑战。首先,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国际环境出现更为复杂的局面。2011年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接连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从政治上和军事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目前美国的网络霸权同时推动有利于"网络自由"国际舆论环境的形成。尽管中国的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短期仍难以改变网络领域技术和管理的劣势。目前中国是受黑客攻击的主要受害国。在国际互联网发展和竞争上,中国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态势。其次,就中国国内政治而言,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极具欺骗性和误导性,有可能迷惑部分中国民众,使其盲目相信美国"网络自由"主张,反而对中国政府合理合法的网络监管提出质疑。同时,美国利用"网络自由"议题向中国施压,为某些政治势力提供了活动空间,不利于中国社会基层矛盾和社会管理问题的解决。第三,就中美关系而言,"网络自由"战略给中美关系带来了非传统领域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在心里与认知层面损害对于保持中美关系长期稳定至关重要的战略信任。希拉里的两次"网络自由"演讲都将矛头指向中国,不顾中国反对其干涉中国内政。对此,中国强调,美国就互联网问题指责中国将损害中美关系。
 (原文摘自《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qq/2013-05-01/296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美国  网络  自由主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