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弃:卡斯特罗是世界上仅次于毛主席的传奇
卡斯特罗是世界上仅次于毛主席的传奇
陆 弃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逝世了,世界上许多认同他的人都自发地悼念他,有绝大多数的古巴民众,还有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粉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卡斯特罗送了花圈,花圈上写着:“伟大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同志永垂不朽”,这是习主席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卡斯特罗最高的评价。
中国喜欢卡斯特罗的人,亲切地称卡斯特罗为“老卡”。我也是老卡的粉丝之一。
老卡是世界上仅次于毛泽东主席的传奇。如果毛泽东主席活着,现在该有一百二十三岁了。老卡享年九十岁,小毛主席三十三岁。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年,老卡刚刚加入古巴人民党。
毛主席的家庭身份被定为“富农”,按《毛泽东传》记载,或许算个“小地主”;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甘蔗种植园主,可以归为“大地主”或“大资本家”。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都爱为穷人“仗义执言”。毛泽东造他父亲的反,以死相威胁,老卡造他父亲的反,率领雇农们罢他父亲的工。
和毛泽东主席反抗国民党反对派政权一样,老卡反抗的是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毛泽东论持久战反击日本侵略者,老卡是一生的反美战士。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老卡率起义军攻打蒙卡达兵营并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创建起义军和根据地。毛主席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卡在1959年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老卡是古巴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二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人,二人一生都在革命,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
老卡是古巴的“毛泽东”。他最早曾于1995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可惜,那时侯中国的毛泽东主席已逝世将近二十年了,二位共产主义英雄阴阳两隔而无缘相见。但令人欣慰的是,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访问古巴,在哈瓦那亲切看望了病中的老卡,那时侯老卡精神矍铄,因为习近平主席是和他一样,有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同志,正在大力反腐的英雄。
二十世纪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战斗的世纪,社会主义到底比资本主义有没有优越性?社会主义是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的理想国,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卡和毛泽东主席一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者,必将留名青史。世界上有没有一种道路,是优于资本主义道路的,是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陆弃认为,肯定是有的。马克思理论也是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不发展的终极真理。在这理论发展与理论实践的过程中,老卡和毛主席一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有偏差,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终究会正本清源,终究会找到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阳光大道。对此我坚信不疑。
纪念老卡,不只是简单地“三鞠躬”了事。而是要学习、继承、发扬老卡的革命精神。一是为穷人说话的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不动摇,坚定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反对独裁,反对特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之路。这个民主不是百分之十的富人之民主,而是人人之民主也称做大众民主;二是反霸权主义,有独立自由、自力更生的铁骨铮铮之勇气。毛泽东主席反美反苏修和老卡终生坚持反美霸权独立自主的勇气,是男子汉的英雄所为;三是不为暂时的困难而动摇,苏东巨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一方面要检讨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偏差。在抢夺人心的斗争中,是利他主义的“公心”战胜利己主义的“私心”,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战胜“大公无私”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相信一定是前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古人说“盖棺论定”。老卡逝世了,世界上许多领袖对老卡进行了至高无上的评价,“世界现代史中一个时代的象征”(普京语)、“20世纪的一位风云人物、古巴革命的化身、古巴人民抗拒外来势力统治的骄傲”(奥郎德语)、“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伟人”(培尼亚语)、“全世界为了一位伟人的离去而沉痛不已”(莫拉莱斯语)……世界上仅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硕果仅存,老卡在美国的后院留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古巴,他是在遭遇634次美国中情局暗杀后留下的社会主义古巴,这是他对世界留下的最大贡献。陆弃认为:坚持老卡留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发扬光大,造福古巴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大同,为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是对老卡最好的悼念。
老卡安息吧,我们在继续战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lm/2016-12-05/4143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