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北美

打印

14岁少女死于校园吸毒!这就是加拿大历史性的进步?

2月17日,加拿大卑诗省几名保守党议员在列治文市举行了一场抗议活动。虽然风雪交加,但仍有200人参加了集会。

图片

这些人呼吁特鲁多政府对毒品采取“零容忍”态度,取消毒品注射屋。

现场口号是:“反毒是一场长期抗争,民众不能松懈”!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加拿大不是对开放毒品引以为豪吗,怎么有人大冷天的还出来抗议?

其实,这是华裔发起的一场活动。起因是一名14岁的华裔少女死于吸毒过量。

图片

虽然卑诗省保守党领袖罗仕德 (John Rustad)主持了这场活动,但绝大多数参加者是来自华人社区。

不过,加拿大主流媒体对这抗议活动视而不见。它们在忙着关注“特朗普加征关税、俄罗斯加入G7、LGBT遭到打压、乌克兰被出卖……”等大事件。

对于开放毒品政策,2018年加拿大媒体可是一片欢呼。所以,死了一位14岁的少女,值得大惊小怪吗?

但华人社区难以承受这场悲剧,因为毒品在校园泛滥,超出了父母保护孩子的范围。

这位不幸的14岁少女从接触毒品到死于毒品,只不过一年时间。

Image

据《星岛日报》报道,华裔少女E((基于隐私保护,以字母代称)出生于加拿大。

去年3月,她在校园里接触到了大麻。

7月,吸食冰毒。

10月,吸食芬太尼。

在吸大麻期间,母亲只是带她去看了心理咨询师。

所谓心理辅导,除了付费,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几个月后,E又向父母承认自己吸食冰毒,但父母还是将希望寄托于心理咨询师。

到了11月,E被老师发现吸食芬太尼,校方这才告知了当地卫生局。

在加拿大开放毒品之前,这种事是应当告知警察局的。但在如今,制止未成年人吸毒成了卫生局的工作。

12月,卫生局委派一名戒毒师每周上门与女孩沟通,但要求家长回避。理由是E已年满13周岁,父母不能干预她的吸毒问题。

家长始终未能知晓谈话内容,戒毒师每次离开时,都说“她很好”。

紧张的父母想将女儿送往戒毒中心,并说服了女儿。

然而,戒毒师再次过来时,她与女孩及其父母在客厅中会谈。

女孩当场跟戒毒师表示愿意去戒毒中心。

但戒毒师却请女孩的父母离开,她要听听女孩个人意见。

意思是,去戒毒中心的想法是出于家长压力,而不是E的自由意志。

1个小时单独谈话结束,戒毒师说,E并不想去戒毒中心,因为她不想在外面洗澡、也不想在外面过夜。“家长不能强迫她,任何人都不行”。

E的父母感到茫然,不再坚持送女儿去强制戒毒。

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是中国某地有个14岁女孩吸毒,社区、学校、卫生单位,早就上门做工作了,要父母配合送她去戒毒,而警察将对毒源进行追查。

这就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心,而加拿大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14岁,对毒品危害能有什么认知?但戒毒师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

就这样,失去了拯救少女生命的最后一次机会。

1月26日,女孩被人带到购物中心某处吸毒狂欢。

随后,她因吸毒过量昏迷,那些一起吸毒的人却扔下她跑了。

警察发现后,找来家长,告知说这个孩子今天可能会死掉。

当晚,母亲带女儿到医院就医,要求住院观察。

神奇的是,医生竟然说孩子不符合住院条件,拒绝收治。

E在没有获得治疗的情况下,就跟母亲回家了。

1月30日,大年初二,家人发现E面色发青,身体状况恶化,连忙送去医院。但抢救失败,女孩被确认死亡,死因是服用过量毒品。

Image

2月13日,温哥华信友堂教会为她举行葬礼。

Image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加拿大华人的热议。

这起悲剧,有很多令人难以理解之处,比如校方、卫生局、超市、医院,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有罪。

还有她的父母,在加拿大守“规矩”到了盲从的地步。他们在3月份就可以报警,因为向未成年人提供毒品,在加拿大仍是非法行为。

不过,最大的罪人就是加拿大政府,这不就是制度杀人吗?

打开地狱之门

2018年之前,为了制造开放毒品舆论,加拿大媒体和学界不断放出“大麻无害论”。

说大麻比香烟危害小,也更容易戒。但就是不说两者的本质区别,也不说大麻是吸毒升级的台阶。

加拿大社会逐渐形成了追求时尚、自由至上的“大麻文化”。

然后政府反过来将这种现象说成是“民意”,开放毒品变成了“民主选择”。

2018年10月18日凌晨,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麻合法化。

许多人冒着严寒在大麻精品店门前排起长队,为了“抢头香”,

来自纽芬兰的46岁男子伊安·鲍沃成为第一个合法购买到大麻的人,加拿大《环球邮报》是用羡慕幸运儿的语气来报道这位“历史人物”。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司法部长蕾布尔德还出面声称:“这是加拿大历史性进步的里程碑”。

这难道能改变大麻是毒品的本质。

7年过去了,加拿大“里程碑”收获了什么?

冰毒、可卡因、芬太尼、海洛因泛滥,多少青少年在校园就沾染了毒瘾,走向自我毁灭。

卑诗省更是“进步中的进步”。

2023年1月,卑诗省成为了毒品非罪化试点,允许成年人在学校和机场以外的地点持有不超过2.5克硬性毒品,包括冰毒、可卡因、芬太尼、海洛因。只有不超重,就不会被逮捕、指控或没收毒品。

吸毒与否,一切靠自觉,警察不管了。

试点三年,以后各省跟进,实际上早已跟进。

早在2018年,有些华人就忧心忡忡地预测,大麻非罪化之后,冰毒、可卡因、芬太尼、海洛因也会跟上,事实确实如此。

想谋取毒品暴利的利益集团,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大麻开放?

加拿大政府又有了更好的理由,卑诗省这项计划是为帮助吸毒者去污名化,鼓励他们克服恐惧,安全透明地使用毒品,减少与毒品相关的死亡案件,说得多么动人。

加拿大人在抱怨印度人到处随地大小便,贴出了很多图文。

但远比“印度文化”可怕的毒品泛滥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图片

温哥华,随时可以在街头拍到这种吸毒吸到人不人,鬼不鬼的画面。

图片

加拿大政策荒谬到什么程度?在公开场合,吸食,注射毒品,警察不会来管,这叫自由社会。

但你要是在公园开一听啤酒喝喝,就要被罚款几百元,这叫法治社会。

未满18岁少年吸烟是违法行为,但十四五岁小孩吸大麻烟,请便。

加拿大政府说开放毒品有助于降低吸毒致死数量,但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

据CBC(加拿大广播电台)报道,2023年卑诗省有2511人死于毒品,平均每天近7人,比2022增长5%,创历史新高。

面临数据,有人呼吁政府要像禁止在公共场合喝酒一样禁止吸毒,但居然遭到NGO组织反对。

加拿大“危害护理协会”(Harm Reduction Nurses Association )等NGO声称,如果限制在公共场合吸毒,将会导致更多吸毒者孤独地死去。

如果政府颁布禁令,它们就将起诉到最高法院。

这些捍卫公开吸毒权利的NGO的金主是谁?当然是跟毒品交易有关的利益集团,或许还有“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身影。

当毒品和毒品文化泛滥到这种程度时,14岁小女孩能在校园里接触到各类毒品有什么奇怪吗?

毒品的受害人只是她一个人吗?

Image

华人少女的吸毒死亡事件已经有好几起了,最小的才13岁。

华人社区,华人家庭,传统上都是反对毒品的,希望子女用功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但吸毒自由这股妖风兴起后,华人小孩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人。

因为他们以为这是融入西方青少年圈子的“门票”,而华人家长能做的只是“家庭教育”。

以前他们认为校园至少是安全的,可是当校园被毒品集团攻破后,有几个华人孩子能自觉地抵御毒品?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想把小孩送到西方读书。宣称这是为了小孩“接受更好的教育”,摆脱国内的“卷”。

在一些毒鸡汤影响下,父母的情绪值被拉满,相信西方校园是“释放天性,快乐成长”的地方。

但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环境?一个纵容吸毒,鼓吹滥交的环境。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男孩变太监,女孩长胡子。不男不女,魑魅魍魉。

加拿大以后还会有冰毒里程碑、可卡因里程碑、芬太尼里程碑、海洛因里程碑……

而跟着这些里程碑走的人,得到的必定是一个个墓碑。

加拿大政府怎么自豪(邪恶)是它的事,但这种毒品悲剧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报道,因为西方在将“芬太尼的锅”甩给我们。

这位14岁少女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就是不负责的加拿大政府。

对于我们来说。于国于民,中国都决不能让“毒文化”有任何舆论空间,否则,如何对得起那些牺牲的缉毒战士?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bm/2025-02-21/9263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5-02-21 关键字:北美  小小寰球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