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华庆:党争民主制导致美国走向分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积重难返的美国突然重拾自信,党争民主制甚至被福山说成“历史的终结”,这好比以对手倒下推论病恹恹的人可以永生,实属自欺欺人。
当前美国身处分裂边缘。2024年8月7日,拜登宣布退选后首次接受采访时暗示,若特朗普败选,权力移交很可能不会和平进行。9月7日,特朗普在威斯康星州的竞选演说中扬言,如果自己没赢,这可能是美国最后一次大选。政客的言论带有煽动性和威胁性,但绝非危言耸听。这暴露出美国式党争民主制无法克服的悖论,证明党争民主制是美国走向分裂的重要政治根源。
得位不正
党争民主制诞生伊始就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毫不留情地抨击党争民主制。1794年,他在给美国首任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的信中抱怨,“私相勾结的团体总是不遗余力地播撒猜疑、嫉妒,当然还有埋怨国家的种子”,如果不加制止,就会摧毁政府。华盛顿列出党派政治数项弊端:“(政党)经常干扰公众会议,削弱行政管理能力;它在民众中引起无端猜忌和惊恐,挑拨派系对立,有时还煽起骚动和叛乱;它为外国干涉和侵蚀大开方便之门,他国可以轻易通过党派倾向深入政策机构,国家的政策和意志就会受到他国影响。”华盛顿深刻揭示了党争民主制的弊端:一是助长贪污腐败,降低行政效率;二是分裂社会,造成冲突;三是加剧政治动荡和削弱政府力量;四是使国家门户大开,无从抵抗外来影响和渗透。前三条都意在说明党争民主制会从内部导致国家分裂。可是,华盛顿未能逆转美国走向党派政治的趋势,他离任后,总统一职便成为政党之间恶意竞争的目标。
党争民主制的实质是以市场经济逻辑嵌套政治逻辑。类比消费者可以从厂商自由竞争中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选民认为可以从党派自由竞争中获得“心满意足”的公共产品。党争民主制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党派是个体利益的汇聚,迎合个体欲求,不同党派投合不同群体的利益。经贸自由竞争能够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前提是投放同类商品。民众想当然以为不同党派都提供同类公共产品,实际上各党派在竞选时提供的政策清单只为特定群体牟利,由党争产生的公共产品不能让所有民众都称心如意。党派的竞争性依赖散布的社会群体,所卖“众意产品”是否名副其实,与不同众意间的相近程度有关。若众意间相近性强,“众意产品”的竞争性和公益性就强;反之相异性强,竞争性和公益性就弱。如果社会结构中间大两头小(共识的社会),那么党派竞争就像苹果贩与梨贩的竞争,由于苹果与梨子相互替代性较强,党争民主制以买苹果的人多还是买梨子的人多来决定卖方之间的胜负,消费者可以从获胜方购得更优质的商品。如果社会结构两头大中间小(分裂的社会),党派之间的竞争就像苹果贩与鸡蛋贩之间的竞争,苹果与鸡蛋的替代性很弱,竞争的结果只能让一类消费者满意,其他消费者则难以接受。后一种党争几乎不会带来竞争性和公益性。
党争民主制有迎合性,不同党派候选人为赢得大选,依据选民分布,制定竞选时的政策清单。如果选民诉求大体一致,不同党派候选人提供替代性产品,党争可以反映民众需要,在小幅度摇摆中起到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如果选民诉求差异较大,不同党派候选人就提供异类产品,竞选变为不同选民选异类政党,多数派以微弱优势取胜,不能代表全民意愿。更有甚者,一旦党派之间的主张针锋相对,就会激化选民之间和党派之间的矛盾,任何一派当选都会引起另一派强烈反对,由党争诱发国家分裂。前一种情况是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式党争民主制之所以有效运行的原因,后一种情况则是美国现状。
党争民主制有效运行的社会基础是选民共识。党争民主制肇始阶段就是民主制外衣下的贵族制,并非全体国民都具有选举权。西方发达国家对推进民主进程一直态度保守。
以选民资格为例,选举权长期被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垄断,女性、有色人种、穷人和外来族群都被排除在外。1791年,法国人口2700万,只有400万男性公民享有选举权,直到1944年,法国妇女才获得选举权。英国在1832年议会改革以前,有选举权的公民只占总人口的3.1%,改革之后这一比例也仅有4.5%,1885年和1928年,英国男性和女性公民才分别获得普选权。
美国作为党争民主制代表,“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民主经历了漫长过程才得以实现。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各州都设有选举财产限制,1860年美国才全面取消选民财产资格要求(除新泽西州在1776—1807年有过一次“堂吉诃德式”的例外)。美国各州妇女,无论婚否或是否拥有财产,都没有选举权。截至1860年,黑人仅在5个新英格兰州能与白人在同等条件下行使选举权;1870年,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才禁止各州以种族为由阻止公民行使选举权。因为富有白人男性长期是选民主体,其利益具有共识性,不同政党竞选时所提供的政策清单差别不大,当选后具体施政举措也大同小异,党争民主制可以马马虎虎运行。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程度扩大、交通通信速度加快和人口流动性提高,民主范围扩大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965年,美国最终实现“一人一票”的普选制。此时的美国社会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不同政党要想赢得大选,必须考虑中产阶级利益。恰好中产阶级内部诉求差异不大,成为党争民主制有效运行的“基本盘”,为党争民主制继续勉强运行提供了条件。
已沦为变相专制
美国式党争民主制产生于近代工商文明,具有迎合性和分裂性。建立在自利基础上的党争民主制仅能凝聚部分群体的利益,无意也无力顾及国家利益。得益于强大的中产阶级基础,以及满足民众部分政治诉求,已是强弩之末的党争民主制仍能盛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将其当作“普适”制度推广,甚至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此类缺乏理论依据的举动均告失败,并造成恶果。
党争民主制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文明产生的分众化社会。随着工商文明日益衰落,中产阶级不断分化,无法适配新文明的党争民主制对民主进程的阻碍日益加深。20世纪50年代,美国率先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80年指出,“第三次文明浪潮不可能容纳第二次浪潮的政治结构。正如创造工业世纪的人不能用封建制度治理国家,今天我们需要更新政治工具”。托夫勒认为,人在信息社会的状态是分众化而非大众化。大众化民主(多数派民主)是适配批量生产、批量消费、大众教育、大众媒体、大众社会的政治工具,便于打造多数选民共识;分众化社会多变、开放、多元多样,多数选民共识严重萎缩。美国式党争民主制“非黑即白”的逻辑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民主的多层次需求,逐渐失去有效运行的条件。吊诡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积重难返的美国突然重拾自信,党争民主制甚至被福山说成“历史的终结”,这好比以对手倒下推论病恹恹的人可以永生,实属自欺欺人。2024年美国大选,许多美国选民对哈里斯和特朗普都嗤之以鼻,最终选择其中一位只是无奈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求选民只能作二选一的选择并非民主,而是变相专制。
美国式党争民主制的突出问题是缺乏政治道德感。民主制的初衷是解决共同体内部问题,应该以促进互信、凝聚共识、增进共同体意识和维护社会团结为目标,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理想政治形态不断迈进。所谓“德”,有目标、意图、诉求、价值等含义;所谓“德政”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共同体内部各分子的“德”协调一致,促进社会一心一德、同心同德,避免离心离德、分崩离析。美国式党争民主制完全放弃政治活动中的道德引领,既引来过多不必要分歧,也给煽动家撕裂社会提供机会,使民主政治无法达成凝结共识、带领人类社会迈向更高文明形态的使命。美式民主制建立在自利基础上,缺乏整体性社会关爱,导致其只能以简单多数标准勉强维系仅存的共识,否则该民主制度会更快崩溃。从根本上说,美国实行私有制经济制度,个人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而非社会共同富裕,党争民主制作为经济制度的政治反映,只能照顾部分逐利者的“道德观”,无意承担整合和引导共同体内部全部道德观的使命。
美式民主的破产充分说明,现代化社会中,“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不应褪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正当性论证、规范性要求和合理化运用,是全世界政党、政府和政治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http://m.hswh.org.cn/image/qrcode.jpg)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bm/2025-02-10/9245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