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巴拿马运河,也就看懂了美国的德性
美国前总统卡特去世后,美国国内关于他放弃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批评声浪还是没完没了。
1977年,卡特总统与托里霍斯将军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废除了1903年的条约。这是托里霍斯通过率领巴拿马人民抗争而得到的。
1903年的条约本身就是美国强占别国领土的证据,当时巴拿马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
那么,美国怎么会自降身份跟别国的一个省签署条约呢?因为运河。
巴拿马运河远不是网上说的那么简单,说些百度上没有的往事。
运河,帝国崛起的摇篮
美国从一个潜在强国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转折点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
虽然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了古巴、菲律宾等地的控制权,但如何实现战争的隐藏目标--控制巴拿马运河却是个大问题。
稍有远见的美国精英都知道一旦开通运河,对于美国经济和军事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美西战争期间,美国主力战舰“俄勒冈号”就曾花费68天,跋涉1.5万公里,从西雅图出发,绕道最下端的合恩角,才抵达佛罗里达。
美国比任何国家都需要一条两洋运河,但问题是,美国的对手可不是疲弱的西班牙,而是英国。
法国虽然拥有运河的建设权和运营权,但法国问题不大。
英国就不一样,只要英国不同意修改1850年与美国签定的条约,美国就算修了运河也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该条约名为《克莱顿-布尔沃条约》,于1850年4月19日,由美国国务卿克莱顿与英国全权代表布尔沃在华盛顿签订的。
条约规定:
1、美国和英国均不得对通航运河为自己取得任何排他性的控制
2、任何国家均不得在运河及附近地区驻军及建立军事要塞
3、无论是和平或是战争时期,任何国家都不能封锁运河
当时这些条款是针对法国的,确保运河必须是中立的。
但过了将近五十年之后,美国发现这些条款成了自己身上的枷锁。
如果条约存在。那么,美国出钱修建和维护运河,除了商业利益之外,就不能获得其它利益;在战时,敌国舰队也可以穿越运河攻击旧金山等地。
后来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对《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感到烦恼,想翻案。但面对大英帝国,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美国想用“盎撒兄弟情”、“共同价值观”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说服英国修改条约,门都没有,英国可是一个注重“契约精神”的国家哦。
然而在1898年,修改条约的机会却出现了。
1898年1月16日刊登在法国《小日报》上的一幅漫画,标题为《皇帝与国王们的蛋糕》,大蛋糕上写的就是中国(法文)
大蛋糕,那时还轮不到美国。
英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成了“中国蛋糕”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只有作为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名义上)才符合英国最大利益。
当中国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面临被瓜分威胁时,英国有四种选择:
一、袖手旁观
二、单独采取行动制止瓜分(与某国或多国开战)
三、加入瓜分者行列
四、促使国际承认中国主权完整
英国自然倾向于第四种,但要做到这一点,英国需要盟友。
英国跟法国在非洲有矛盾;跟俄国在欧亚交界有冲突;跟德国是潜在敌手;日本可能是盟友也可能是敌国。
只有美国是最有可能的盟友。
1898年3月,英国向美国秘密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在中国贸易权利均等,列强在中国拥有特权,但反对进一步分割中国领土)
现在一般是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实是英国教它的。
约翰.海(驻英公使,1898年9月被麦金莱任命为国务卿,中国人一般称他为“海约翰”)上任后,建议总统麦金莱用中国政策来换取英国在运河问题上的让步。
麦金莱同意了他的建议,1899年9月6日-11月17日,海约翰连续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发出照会,宣布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英国立刻响应(条件是香港和九龙不受影响),作为回报,英国同意修改《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1901年11月18日,英美签订《关于促进建造通航运河条约》(海-庞赛福特条约)
美国要求写明“废除旧条约”,但英国留了一手,坚持使用“取代旧条约”一词。
英国同意删除“禁止在运河驻军和设防”条款,但拒绝新增“允许驻军和设防”条款。
一个条约,各自表述。
1901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称,旧条约“被废除”,并且美国拥有运河驻军权利。
英国在外交文件中仍称“被取代”,也不承认美国有驻军权利。
由于英国处于强势地位,美国不得不服软。1902年2月21日,美国参议院以72票对6票,批准了新条约。
但无论如何,美国最大的外交难题得到了解决,代价是与英国在“中国政策”上保持一致。
这是美国的国运。否则,欺软怕硬的美国是不敢跟英国硬干的。
再往后,随着英国力量退出加勒比海,条约最终解释权就落入了美国手中。
在英国拒绝让步的那些年,美国想的是开挖尼加拉瓜运河。
惹不起英国,还躲不起吗。
1876年,白宫的工程委员会就确定了尼加拉瓜路线,美国国会向“美国航海运河公司”颁发了执照,尼加拉瓜政府也向该公司颁发特许证。
1890--1893年,该公司在尼加拉瓜挖了三年,宣告失败。
而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在巴拿马地峡的工程也烂尾了(1881-1887年),法国人挖了三分之一,公司破产,无力继续。
美西战争结束后,两洋运河问题再次摆在了美国政府面前。
1899年6月15日,美国参议院成立了以海军上将约翰·沃克为首的“运河建造技术委员会”,沃克委员会仍然建议采用尼加拉瓜方案。
理由是:
尼加拉瓜运河预算为1.89亿美元(具体数字189864062元)
巴拿马运河预算为1.44亿美元(具体数字144233358元),表面上看比前者费用更低。但要加上支付给法国的转让费1.09亿美元。
这样,两者就相差近6000万美元。
因此,1902年1月,美国国会以308票赞成、2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再次通过了尼加拉瓜方案。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还在乎那么一点钱?
要知道,当时美国可不富裕,一分一厘都得省着用。
艰苦奋斗,为建设一个资本主义强国而努力。
美国还精明过人,尼加拉瓜方案另一个目的就是给法国佬下套。
法国佬果然上套了,因为该法案意味着法国公司的股东们将一无所得,建设权、运营权、设备、物资、破铜烂铁全部砸手里了。
法国急了,主动叫住美国:美女,再看看哦,这款运河特别适合你。
美国说:太贵了,我到别家看看。
法国说:给你抹零哦,美女。
美国继续往前走。
法国又说:8000万?
继续走。
法国又说:6000万?
继续走。
法国咬牙:5000万,不能再低 ,交个朋友嘛。
美国回头:4000万,怎么样?
法国佬同意了。
法国问题也解决了。
老罗斯福立刻将消息告诉了沃克委员会。
法国佬却还不放心,又派人到美国国会游说,各种行贿。
拿了好处的美国议员斯普奈尔就提出了运河法案修正案,将线路改为巴拿马。
1902年秋天,美国国会通过了巴拿马方案。
白宫与国会这出双簧,不仅迫使法国含泪大甩卖,也给了总统选择权。
老罗斯福接下来在对哥伦比亚的交涉中获得了有利地位。
1903年1月22日,海约翰与哥伦比亚驻美公使签订了《海-埃兰条约》
1,哥伦比亚批准法国运河公司将权利和设备转卖给美国。
2,给予美国横贯地峡10公里宽运河区的完全控制权。
3,美国向哥伦比亚支付1000万美元现款,并在9年之后,每年支付25万美元(用金币)
……
但哥伦比亚人怒了,公使卖国,1000万美元,打发叫花子吗?
哥伦比亚参议院就否决了该条约。
这时,老罗斯福从保险箱里拿出了秘密计划--肢解哥伦比亚。
先制造巴拿马混乱局势,再将1846年的《马里亚诺-彼德莱克条约》解释为:美国有权在巴拿马局势动荡时出兵干预,确保交通线安全。再建立一个“地峡共和国”。
为了实现计划,美国媒体先上,它们将哥伦比亚政府形容为“波哥大的野蛮的、愚蠢的、杀人成性的腐败分子”。
做好舆论准备后,美国从巴黎请来了法国人菲利普.瓦里亚(原运河公司总工程师)
瓦里亚在巴拿马运河公司和铁路公司的职员当中拥有很强的组织能力。1903年10月,他在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1162房间建立了一支巴拿马“起义军”。
他还去华盛顿与老罗斯福、海约翰进行密会,商定肢解哥伦比亚的具体事项。
哥伦比亚外交官曼努埃尔·阿玛多(1886年担任过巴拿马州州长)则成了最大的内鬼。
他建立了“巴拿马革命委员会”,跑到纽约收了瓦里亚一张10万美元支票和50万法郎,还有一批军火。
阿玛多被美国策反,除了个人野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儿子在美国手里。
小阿玛多当时在马萨诸塞州雷维堡担任美国军医,阿玛多在1903年10月18日曾给儿子写了一封密信,信中说,“我在美国国务院里是有名字的,如果一切顺利,你向美国提出的个人要求都不会被拒绝……”
阿玛多与瓦里亚共同制定了军事计划、密电码、独立宣言、新宪法草案、巴拿马国旗……
10月,“巴拿马革命委员会”制造运河区骚乱,定11月3日“起义日”。
老罗斯福在10月下令,美国军舰必须于11月2日抵达运河附近(火炮射程覆盖运河区)
11月3日,武装“起义”按计划举行。
11月6日,巴拿马宣布独立。
哥伦比亚派400名陆军试图在科隆港登陆,但被美军炮火和“纳什维尔号”上的海军陆战队阻击。
眼见哥伦比亚无力再战,阿玛多宣布自任总统,并任命瓦里亚为巴拿马共和国驻美国公使。
他的口号是:“独立万岁!美国万岁,罗斯福总统万岁!”
阿玛多后来还被美国“提拔”为国联理事会主席(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1934年死在任上。
巴拿马宣布独立后,老罗斯福立刻发布声明:美国政府与此次“独立革命”运动毫无关联,不支持,也不鼓励这种行为。
但在11月18日,美国就与瓦里亚签署了《关于建造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条约》
这等于是美国承认了巴拿马的独立地位,英国跟进承认。
德国、法国、西班牙、中国、日本……也在美国劝说下,先后承认了巴拿马共和国,清政府于1909年与巴拿马建交。
巴拿马共和国满足了美国一切要求,美国将1000万美元付给了巴拿马。
很多人以前都看过汾酒、茅台酒在巴拿马获得金奖的故事。
汾酒现在还有1915巴拿马款的。但我们一般不会去想,为什么“万国博览会”要放在巴拿马举办?
因为美国要让全世界知道巴拿马是一个国家,它做贼心虚。
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哥伦比亚承认这个新国家的问题。否则,就像《纽约时报》社论所说的,巴拿马运河始终是美国“偷来的赃物”。
美国用“运河特权”和每年25万美元来诱惑哥伦比亚,但都被拒绝。
威尔逊出任总统后,1914年4月6日,美国与哥伦比亚签署条约。
一、美国政府因破坏两国友好关系,向哥伦比亚正式道歉。
二、付给哥伦比亚2500万美元赔偿金。
三、哥伦比亚公民在巴拿马运河享有与美国人同样的待遇。
四、哥伦比亚承认巴拿马特定的独立地位(不得并入美国领土)
但老罗斯福在世时(1919年去世),坚决反对道歉,因为“我占领了巴拿马运河”,这不是一个错误。
直到1921年,美国国会才批准了这个条约。
作为当时的基建狂魔,美国成功修建了巴拿马运河这项“奇迹工程”,但也导致了近6000名劳工死亡。
1913年9月的一个下午,威尔逊总统在白宫按动电钮,电波通过北美大陆电缆,引爆了40吨炸药,摧毁了甘博亚大坝,宣布运河贯通。
数万名美国人手持星条旗聚集于旧金山联合广场,欢庆这一历史时刻。
听说美国人那时还经常唱一首歌:
让我告诉世界,美国命运自己主宰。
让我告诉未来,美国进行着接力赛。
勤劳勇敢的美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巴拿马运河打通了美国“任督二脉”,贸易线畅通,并掌握在美国手中,制造业蓬勃发展,运河成了帝国崛起的摇篮。
第二年,欧洲爆发大战,美国在埋头发展,差不多了,再下山摘桃。
虽然巴拿马运河如今的重要性不比以前,但这个关键地区仍然是大国必争之地,让它保持中立是最理想的局面。
巴拿马夺回运河主权后,并没有任何野心,它只想赚过路费。
美国一些势力却想回到100多前的“伟大时刻”,打破运河中立地位,但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收拾的。否则,卡特当年也不必迫于压力退出运河。
其实看懂巴拿马运河的历史,也就看懂了美国的德性。
美国的外交手段、舆论手段、政治手段、军事手段、经济手段、国会与白宫的双簧、议员受贿…还有收买内鬼、肢解它国、欺软怕硬,恃强凌弱,在运河问题上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一直是这种德性,比如策动科索沃独立,肢解南斯拉夫(成功);推动车臣独立,分裂俄罗斯(失败)等等。
做坏事,美国没有任何道德压力。但现在的美国还是那个基建狂魔吗?还是那个精打细算的美国吗?还是那个团结一致办大事的美国吗?
都不是!研究发明十几种性别,轰轰烈烈开展“零元购”运动,采购9万美元一袋的螺丝钉,才是美国精英们的头等大事。
不过,欺软怕硬的德性,美国是不会变的。
所以,必须用各种手段让白头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bm/2025-01-04/9188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