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打败中国?
拜登要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打败中国?
肖志夫(一壶茶一闲人)
根据美国中文网消息,当地时间2021年4月13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发布了一份《2021年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内容涉及美方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安全威胁”。报告宣称,中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正日益成为“一个在多个领域与美国近乎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near-peer competitor)”。报告称,“中国正极力推动成为全球霸权”(China's push for global power),中国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多方面挑战美国,正试图改变全球准则。
4月14日,美国中文网发表《拜登宣布从阿富汗完全撤军 “将专注于中国等其他优先事项”》文章说,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军将从5月开始从阿富汗完全撤军,撤军的最后期限为今年9月11日,即9·11恐袭20周年纪念日。拜登表示:“我们不能继续延长或扩大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空想着为我们的撤军创造更理想的条件,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我现在是第四位负责美国在阿富汗驻军的美国总统,两位共和党总统,两位民主党总统,我不会把这个责任转交给第五个人。”
拜登表示,现在是美国集中精力处理中国等海外其他优先事项的时候了,“我们必须专注于我们面前的主要挑战,而不是重新与塔利班开战;我们必须追踪和瓦解9·11以来远远超出阿富汗的恐怖主义网络和行动;我们必须支撑美国的竞争力,以面对日益增强的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
2021年2月3日,老夫发表文章《拜登政府对华方针浮出水面:攥紧“两个拳头”企图一招致命》指出,拜登政府为了对付中国,决计攥紧“两个拳头”,“两个拳头”都要硬,集中目标,同时发力,致命一击。一个“拳头”是整合国内“整个政府”资源,协调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组织最得力、经验最丰富的人手,统一思想,两党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一致对付中国;另一个“拳头”是整合国际“整个同盟”资源,以建设一个所谓的民主人权共同价值观体系为幌子,恢复和重建“反华统一战线”,把盟友绑架在“美国战车”上,共同对付中国,因为拜登认为,“当美国与盟友合作时,美国才是最强大的。”现如今拜登又要攥紧“军事拳头”,收缩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兵力部署,重点部署到亚太地区,形成对中国“O形包围”和大军压境的态势。
老夫分析,拜登这“三个拳头”策略,是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那里“偷学”来的,集中体现了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思想。这一军事思想是毛主席于1946年9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的对党内指示中提出来的,成为“十大军事原则”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并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在指示中强调,要不惜放弃一些城市和地区,争取主动,集中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于敌的兵力,选择敌人薄弱或孤立的部分,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强调,这是战胜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不但应用于战役而且应用于战术的部署,以求全歼、速决。
正是依靠这一伟大的军事思想,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彻底打败了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彻底打服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或许正是因为有朝鲜战场的切肤之痛,美国政府才迫切希望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回报“一箭之仇”——全面打压中国和平崛起,维护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如何废掉拜登的“三个拳头”?老夫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旗帜鲜明支持美国人民以反种族歧视为主要内容的正义事业,保持美国国内火热局面,让美国政府无暇他顾。拜登政府不是直接插手中国新疆、香港、台湾等地区事务,企图制造动乱,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吗?我们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唤醒美国人民的觉悟,奋起反抗美国政府对人权的践踏,把争取少数族裔的平等自由和反枪暴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下去。
其次要主打“经济牌”,瓦解“反华统一战线”。高举“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以“一带一路”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驱动,抓住“资本逐利”这个牛鼻子,把美帝“同盟国”的注意力引导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务实思维上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让中国经济与世界融为一体,让美帝的“统战”工作施展不开手脚。同时,必须对“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为予以严惩,让其付出代价。
再次要以发展“杀手锏”武器为重点,认真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无可否认,中美整体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硬拼要吃亏,但是我们可以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思想,重点发展“杀手锏”武器,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以直接打击敌方本土重点目标、有效摧毁航母、核潜和萨德类导弹拦截系统为主要手段,达到打痛打残敌人的目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bm/2021-04-17/6873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