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爆冷!颁给谁都洗不掉它身上的历史污渍
诺贝尔和平奖爆冷!颁给谁都洗不掉它身上的历史污渍
花叨叨、无影刀&鸽子叨
特朗普“落选”了。
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尘埃落定,世界粮食计划署爆冷获奖。
这一结果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转念一想,却又觉得实至名归。
这样的反应,恰恰说明和平奖此前屡屡偏航。
事实上,诺贝尔和平奖大概已经成为最有争议的全球性奖项。
且不说在此前的提名里,还曾出现“港独”的名字,就是在西方社会,它也备受质疑。不久前,特朗普和拜登先后获得2021年的提名,这场闹剧再度把诺贝尔和平奖推向风口浪尖,围绕它的争议愈烧愈烈。
诺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正在越来越被和平奖拖后腿。
和平奖到底奖的是和平还是分裂,正在世界上越来越多地方被打上问号。
1
作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奖项,诺贝尔和平奖究竟颁给谁,是每年诺贝尔奖的一个看点。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共有318位候选人,其中211位个人和107位组织,是自诺贝尔和平奖设立以来提名人数第四多的年份,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此前,世卫组织、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美国总统特朗普被普遍认为是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有力角逐者。
根据爱尔兰博彩公司Paddy Power的数据,世卫组织赔率是2:1,环保少女通贝里的赔率是3:1,阿德恩的赔率是5:1,特朗普的赔率为12:1。
这其中最具争议性的提名,无疑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虽然特朗普高列赔率榜第五名,但令人奇怪的是,不少媒体表示并不清楚特朗普到底是不是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
不过特朗普还有机会,因为今年,他又三次被提名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
今年的第一次提名来自挪威一名极右翼国会议员,理由是特朗普参与斡旋以色列与阿联酋关系正常化。为此,特朗普兴奋地连转16条与此相关或向自己表示祝贺的推文。
对于美国媒体没有恭喜自己“喜提”诺贝尔奖的好消息,特朗普还在讲话中表示非常失望,说这些“报道假新闻”的媒体居然一个字也不提,反而天天关注美国遭逢大西洋飓风 “萨莉”影响的天气新闻。
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消息也把诺贝尔和平奖又一次送上了风口浪尖。
众所周知的是,在解决气候问题,战胜新冠疫情,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推动全球贸易等一系列全球议题上,特朗普都起到消极作用。今天的世界无疑比特朗普总统入主白宫之前更加动荡不安。
而拜登方面也不甘示弱,“你有的我都有”。在特朗普被提名后不久,拜登也火速获得提名,这是英国反对党工党的一名议员提的,理由是拜登在席卷全美的暴力抗议中缓解了政治紧张局势。
面对这一幕,见过世面的美国舆论也不能不目瞪口呆:特朗普和拜登两个人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还没打够,诺贝尔和平奖竟然变成美国总统大选的附属赛场。
事情越来越闹剧了。
2
和平奖大概是诺贝尔所有奖项中,争议最大的一个。
也曾有中国人获得过和平奖,但也正因为此,大部分中国人对它没有太多好感——“太政治化了”。
其实这样的争议不仅存在于中国国内,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西方自身内部,比比皆是。
随手举几个例子,先来灯塔国的吧。
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副总统戈尔与前总统奥巴马3人分别在2002年、2007、200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舆论嘲讽说,这是“反小布什三大奖”吧!
诺委会这边,颁奖给戈尔的理由是“因致力防止地球暖化”,但被批这不是诺贝尔和平奖应该奖励的范畴。还有反对者说,戈尔并非科学家,甚至根本就不懂气候变化问题。
2009年10月,奥巴马刚刚上任八个半月,几乎毫无建树之下就获奖,争议可想而知。
《纽约时报》也刊文认为,给奥巴马颁和平奖似乎是诺委会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价,而不是确认获奖者值得敬重。
需要政客来为自己抬身价,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诺委会的衰落。
就连奥巴马本人也颇感意外,他的支持者表示,一定是诺委会搞错了。
坊间还有一个段子流传至今:看来看来大家都知道,只要美国总统什么都不做,就是对世界和平最大的贡献。
此外,1973年的奖项被授予了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越南政治人物黎德寿,原因是他们在越战中达成了停火协议。
然而在这之后,越战之后又打了两年才结束。黎德寿也以美国违反停火协议为由,当年就拒绝了和平奖。
这些都让诺委会颇感尴尬。
还有欧盟。
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原因是“欧盟在战后帮助重建欧洲,使欧洲大陆从战争大陆转为和平大陆,并在1989年为推翻柏林墙起了关键作用”。
但这个奖项却让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是在今年”?因为此时的欧洲,还没有从欧债危机的泥潭中爬出来……
还有传言说这纯属巧合——评审团中有人早想颁奖给欧盟了,但迫于反欧人士的阻挠没能成功,但2012年,反欧派中领头的人因中风缺席,欧盟才得以获奖。
还有中国人很熟悉的,戈尔巴乔夫。
1989年柏林墙倒塌,次年西方世界迫不及待地张开怀抱拥抱戈尔巴乔夫,毫不吝啬地给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在和平进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帮助形成了今天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格局对西方来说是梦寐以求的,然而对前苏联的人民而言,“和平奖”无疑是个莫大的讽刺——30年过去了,东欧国家不仅没有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纳,反而大多仍在经济停滞与社会动荡中飘摇,苏联解体的溃疡在那片土地上从未愈合。
3
1895年,诺贝尔先生在去世一年前立下遗嘱,要每年将自己财产的所得利息奖励给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五位个人。
其中关于和平奖的获奖者,遗嘱是这样形容的:
“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规军队以及为组织和宣传和平会议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授予了107位个人和24个组织。其中不乏涉及人道援助、反战与和平谈判的人士或团体。诺贝尔和平奖并不总是这样充满争议。
然而在一个多世纪之后,和平奖的偏幅似乎正在越来越远离初心。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和平奖开始越来越偏爱“人权人士”——判断的标准当然是西方社会的利益,却与“和平”渐行渐远。
政治——而非和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
以至于连《纽约时报》也在2013年毫不客气地批评和平奖说,倘若(诺委会)再做出一次意在政治的决定,《牛津当代世界历史辞典》恐怕就该反思其中对评奖方的评价了。
“人权”与“和平”到底是什么关系,诺委会从未给出过清楚的解释。
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往往是,选出有巨大争议的获奖者后,其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反而鼓励了分裂与动荡。
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市井主义的各种算计很深地渗透着和平奖。诺委会的一些人显然认为,这个奖能够在西方世界得到推动,最根本的还是它善于左顾右盼,懂得要取悦西方世界的领导力量,尤其是服务于西方领导力量当权派的意志。
于是它的政治味道才会越来越浓。
今年的奖项颁给世界粮食计划署,很多人感到意外,转念又觉得实至名归。
这样的反应其实恰恰说明,诺贝尔和平奖此前真的走太远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xxhq/bm/2020-10-11/6546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