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生机上勃勃,经济上百废待兴,社会上人心思定,生活上追究富裕,而思想上却仍延续着旧的文化余脉,固守着旧政权的制度余韵,与新政权的思想文化进行着无时不在的交锋,如此,思想改造运动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王坚
时间:2014-04-29
水权是一项基本公民权,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应以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要素、维护环境良性循环、保证国家发展服务为宗旨,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中国城市水务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并没能保障合理的水价和安全的水质。对于已经完成私有化改革的水务领域,中国政府必须有决心在私有化遭受重大失败的时候撤消私有化。既要反对私人企业因追逐利润而危害公民水权,也要避免旧式国营部门的僵化问题,公共水务惟有以人为本,鼓励公民...
作者:葛昀
时间:2014-04-29
媒体日益为少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似于这些种粮大户所吸引,成为他们利益诉求的“传声筒”,人民日报的春耕报道全部是种粮大户就是一个例证。
作者:夏柱智
时间:2014-04-29
贺雪峰:我不反对土地流转,我反对的是不可逆的土地流转,比如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地方政府推动的大规模土地流转背后,大都有资本力量的介入,资本介入与政府推动往往是结伴而行。
作者:贺雪峰
时间:2014-04-29
]我们党90多年来,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做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陈扬勇
时间:2014-04-2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进行了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对复杂的社会系统各方面进行矛盾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调整关系和布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要建设一套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则要从根本上解决和防止党政干部的官僚主义化和腐败的不断滋生,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国家制度,以制度化的方式实施人民大众对党政机关实时的、系统的监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
作者:苗东升
时间:2014-04-29
回顾1 8世纪以来的西方国际关系史,我们会发现大国关系往往都摆脱不了这样两个命运:第一,三支及三支以上力量构成的多极国际体系,最后都会宿命式地回到两极结盟对决的状态;第二,在霸权支配的国际体系中,守成的霸权国家与新兴争霸国家之间,最后都陷入围绕霸权争夺而发生的霸权战争之中。这是西方国际关系史的历史宿命...
作者:苏长和
时间:2014-04-29
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使其吸引了全世界的资本,特别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而大量的外资流入逐渐增加了美国放松大萧条后建立的金融管制体系的压力。大量的外资流入和对金融管制的放松最终导致整个美国经济结构过度金融化,特别是使得美国企业家和精英才能“误配置”,进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作者:李辉 唐世平 金洪
时间:2014-04-29
不要再争论“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先后问题了,快速做了几十年的蛋糕,80%以上的百姓收入水平还处在全球第100名以后,平均快速有意义吗?谁抢吃了蛋糕?拒绝公平地分蛋糕绝对是流氓行为。公平“分蛋糕”必须成为第一要务,再不认真分好蛋糕,老百姓可以拒做蛋糕,做得越快越倒霉。
作者:孙锡良
时间:2014-04-29
为了开放而开放在水务改革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今恶果也已经结下了。走得再远,也别忘记为什么出发。没有人反对开放,但在持续推进开放的当下,是时候反思一下了,有些开放是要不得的,有些出错了的开放应该及时纠正。像威立雅这样的外企,就让它夹起皮包滚蛋吧!
作者:李北方
时间:2014-04-29
新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市场能够解决所有经济问题”注定只是神话。这些国家不但没有走出发展泥潭,反而越陷越深:贫富悬殊加剧,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倡导资本自由流动,对国际投机资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先后遭到金融危机重创,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作者:李代祥
时间:2014-04-29
提出“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是在设置一个诱导人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陷阱”:他们把美国那一套价值判断封为“普世价值”,然后要求我国按照这种价值判断来进行改革,从而根本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看,“普世价值”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作者:周新城
时间:2014-04-28
中国所面临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其内部的问题,但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问题。其解决不但是内政,也是外交。因此,尝试应对这类问题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一国一族的框架内。如何积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充分利用阿拉伯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利用多种普世主义话语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在变动的碎片化格局中区别朋友与敌人,抑制瓦哈比主义,进一步缓解这种格局下的分裂倾向,则是未来意识形态与权力政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作者:殷之光
时间:2014-04-28
我们尝试对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提出如下观点:(1)《资本论》是未完成的开放的体系,并无最终“定稿”;(2)马克思直到晚年一直在撰写《资本论》,并取得巨大成就;(3)1867—1882年手稿不是对已经完成的《资本论》三册的补充,而是在新的视野下和新的研究基础上开启的新的创作过程;(4)马克思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同时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作者:卫华
时间:2014-04-28
为了贬低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以及在二战胜利中的作用,有人出版了不计其数的书籍来贬低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等战役的作用,同时极力宣扬英美等国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有的书籍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用两三行就写完了,而对于北非战场却用了很多章节,描写得非常详细。...
作者:茹科夫
时间:2014-04-28
除了清兵入关后的短暂时期外,对华夏治统与道统的认同是满族贵族集团入主中原前后的文治主流。他们以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自觉接受儒家文化,努力实现治统与道统的合一。
作者:朱昌荣
时间:2014-04-28
改革虽不是革命,但打破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藩篱,更重要的是切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链条,动摇其经济基础,因而必然会有剧烈的社会反作用,残酷时也会以血为代价。纵观历代改革,无论成败,几乎均涉及打击豪强、利益调整。但根本的区别在于,成功的改革,无一不是刚中带柔、刚柔并济、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的。...
作者:高凯 赵鹏璞
时间:2014-04-28
如今世界愈加多极化,权力更加分散,有了更多的全球合作与协调,像美国这样的特殊利益体或许很难建立一个以牺牲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全球经济体系,这有利于全球化的公平。
作者:斯蒂格利茨
时间:2014-04-28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发电、取暖以及各种化学材料的提取,都离不开煤炭。因此,无论在近代史上还是今天,煤矿工人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除了媒体对矿难的新闻报道之外,无数在矿井的黑暗中艰苦工作的煤矿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却被忽略了。
作者:潘毅
时间:2014-04-28
资本跟着利润走,而非跟着工人走。所以,随着资本对资源和劳动力的统治范围日益扩大,劳资关系也就日益发展成为最大的社会不和谐。这种趋势是人社部管不了的。
作者:夏小林
时间: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