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知识分子

打印

李萍萍:一个善善相报的故事

李萍萍:一个善善相报的故事

《医师报》记者:蔡增蕊、宗俊琳

微信图片_20190828234435.jpg

谢小庆按:这是刊登于2019822日《医师报》“人物”专栏的文章,转载于《医师报》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个真实的善善相报的故事。今天,当我们常常在电视屏幕和手机视频中看到被挑动的仇恨和暴力的时候,李萍萍和她的同事们为我们带来安慰、希望和信心。

当年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活时,我就非常熟悉阿巴哈纳尔旗北京知青李萍萍的名字。当时,她是知青模范,我从报纸上多次见到关于她模范事迹的报道,她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知青的学习榜样。

不久前,20196月,我还安排了我们大队的牧民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看病。尽管李萍萍早已经退休,早已经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是,肿瘤医院对来自草原的牧民格外关照的传统仍然延续。医院安排了最强的会诊阵容帮助我们大队的牧民拟定了治疗方案。

曾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北京知青中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是:一经草原养育恩,终生都是内蒙人。这句话,在李萍萍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李萍萍的推动下,肿瘤医院为来自草原的牧民安排了“直通通道”,在看病就诊方面提供了许多方便。

2011714日,由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副旗长索米亚带队。来自草原的牧民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赠匾。匾书“走近毡房的医院,贴近牧民的医生”。匾上蒙汉文题词都是当年的“草原歌王”拉苏荣老师书写。拉老师也是北京女婿,夫人是当年锡林郭勒北京知青、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同时,曾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也向北京肿瘤医院赠画。赠画的作者是原东乌珠穆沁旗北京知青李立祥。

每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她总要接待一些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牧民患者。身边人都知道,她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内蒙古牧民患者的电话。她的相册中,珍藏了许多与牧民们的亲切合影。蓝天白云、碧野千里之间,她站在高头骏马前,挽着牧民的肩膀,笑容如家人团聚般温馨甜蜜。

她,就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原党委书记李萍萍教授。她说,“草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那个年代,我们把青春留在了草原,牧民的淳朴与真诚,深深感染着我们,绿色的草原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建国70年,岁月与共。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与改善预后生存研究的李萍萍,早已成绩斐然,荣誉满身。其中,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数篇发表在具有SCI影响杂志,数篇被美国NIH权威杂志INDEXMEDICUS、美国MEDLINE数据库和美国全球信息网络收录,并荣获第四批北京市和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指导老师的荣誉,带徒五名。

行走半世纪,面容清癯的她,笑声如草原上的河流,沁人心脾。

草原上的“马乃额木钦”

虽然离开了草原,但李萍萍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回”一趟内蒙古牧区,看望牧民老乡。每当回忆起牧区插队的岁月,她的眼神中总流露出深情的眷念。

1968年,随着毛主席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指示,全国超过1600万知识青年相继离开家乡,浩浩荡荡地奔赴边远山区,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洒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浪潮的席卷下,年仅16岁的北京姑娘李萍萍告别父母,和同伴们踏上了驶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绿皮车。

来到广袤的大草原,她和知青们融入牧区生活,和牧民一起打草,剪羊毛,挤牛奶、学习蒙语,逐渐蜕变为牧场的劳动能手。1969年春,公社决定在各生产队选拔并培训一名“赤脚医生”。生产队领导便将她推荐到公社短期培训学习。

牧民西拉布爷爷是李萍萍的第一位患者。原来,西拉布爷爷性格爽朗,骑马放羊,但因关节疼痛,不能骑马,行走困难。看着慈祥的西拉布爷爷痛苦地蜷缩在蒙古包里,李萍萍心想:用针灸试试,也许能减轻痛苦呢!

她开始对照着《医疗手册》在自己身体上找穴位、练针灸的手法。起初,掌握不好进针的方法,皮肤会疼痛。

经过反复练习和琢磨,终于掌握了进针方法。在李萍萍的治疗和照护下,西拉布爷爷慢慢好了起来。老人终于又重新跨上了马背。

从此,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多了一个背着药箱、策马奔腾的女孩儿的身影。渐渐地,慕名来找李萍萍治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听闻哪里需要医生,李萍萍就会背起药箱,跨上骏马,穿梭在蒙古包间,赶去为患者治病,牧民们亲切的称她“马乃额木钦(我们的医生)”。

草原,可以净化灵魂!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李萍萍靠着有限的药物和几根银针,帮助一名又一名患者解除了病痛。但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她,求知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4年后,她终于得到了深造的机会,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了求学从医之路。

领会中医整体观   减轻病人痛苦

1976年,李萍萍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成为了北京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遵守循证医学,在两种医学思维的熏陶下,她逐渐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患者的系统方法,显著提升了肿瘤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终日将一卷厕纸塞在背心里,这是患者老王(化名)接受肠癌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的日常。化疗药物引起的严重腹泻严重影响了老王的身体——白天经常要跑十几次厕所,晚上也得跑七八次,医生曾给他开过许多西药止泻药,但都收效甚微。没过多久,老王就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抗癌治疗的信心备受打击,人也迅速消瘦下来。医生只得“暂缓化疗”。

李萍萍根据老王腹泻的特点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甘草泻心汤”给老人进行了治疗。

几个疗程后,老王的腹泻从每天20多次逐渐减少到45次,并开始正常进食,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根据您的病情 最好还是要把后面的辅助化疗做完,您有没有信心再尝试一次?”

“李医生,就听您的!”

之后,老王继续完成了5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没有再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

“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系统治疗的过程。中西医结合能在不同治疗阶段发挥作用,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调理身体,树立治疗信心,更好地完成抗癌治疗。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中西医结合亦不失为珍贵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肺癌患者老张(化名)曾做过化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服用靶向药物,病情终于得到控制。然而,几个月后,老张却坚决不肯继续服用靶向药物。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李萍萍明白了,原来,老张一家的经济条件捉襟见肘。他浑浊的双眼充满了无奈,“我不想因为治病给孩子增加负担呀!”

通过辨证调整,两年多至今,老张定期找李萍萍复查、开中药,病情控制稳定,一般状况良好。

如今,已逾花甲之年的李萍萍治疗了无数患者。她常说,“患者找到我们是一种缘分,想尽办法帮助患者是医生应尽的责任。”

中医强调关注患者本身,而不是只关注治愈疾病。已逾花甲之年的李萍萍治疗愈过无数患者,多数患者同时接受中西医双重治疗,并服用多种抗肿瘤药物,经常承受严重的副作用。李萍萍常说,“当患者找到我们时,我不能说没有办法——我们应尽可能想办法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使他们活的质量好一些,活的长一些”。

她认为, 中医治疗重视患者的元气,这也是领会中医精髓之所在。如果医生只是一味地给患者开药、做抗癌治疗,而不关注患者本身,不解决患者的痛苦,那可能无法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因此,首先要理解中医治病的目的,要有整体观,将患者视为整体,以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存为目标,同时了解西医研究进展和患者的治疗情况,这样才能从患者出发,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患者获益。

十年探索  中医疗效量化评估之路

“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将中、西医治疗的方法有机结合,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获益。”长年的临床、科研经历使李萍萍逐渐认识到,要做好中西医结合,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手段,同时了解患者的需求知道中医能在哪里发挥其独特作用,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

她强调,“学习中医需要悟性,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中医讲究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同时,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目标,珍惜好时光,沉心静气,做好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

1998年,青年时期的李萍萍曾赴美国加州大学进修。学习期间,她了解到,对于长期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由于体内雌激素要控制在较低水平,经常会导致严重的潮热症状,西方通常使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我国大多数患者会选择中医调理。

“那么,使用的中草药是否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是否会干扰内分泌药物治疗呢?”李萍萍带领课题组,对多年积累治疗潮热的中药复方开展了深入研究。

然而,中药复方成分十分复杂,难以对每味药材进行精确的成分分析。她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翻阅资料,通过测定使用中药及未使用中药内分泌治疗组患者的血样标本中,三苯氧胺的活性代谢产物含量是否变化,分析判断中药对内分泌治疗药物体内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一致,中药并未干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同时,她还对中药改善潮热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并对患者展开长期随访,最终用充分、科学的临床证据证实了中药治疗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很多人会质疑中药、西药配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研究和数据证明,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也是对自己、对患者负责。”

临床上,中医主要通过患者主诉评估症状,一直缺乏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和工具,如何使中医治疗的效果得到客观评价?她再次向自己提出挑战:是否可以探索一条中医的量化评估之路?2000年,在美国访问期间,李萍萍专程赶到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拜访知名的国际疼痛和症状研究专家,对证实、评估中医疗效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反复调查改进,李萍萍和MD 安德森症状控制专家合作,于最终制定了肿瘤常见中医症状评估量表,相关研究发表于2017年《JNCI》。同时,该研究量表已被MD安德森癌症中心评估工具之一。

“虽然中医和西医的干预手段不同,但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应该得到公认,而且量化评估能帮助中医更好地评价疗效。在将祖国医学推向国际时,尤其需要科学、量化的方法证明其治疗效果的客观性,有效性。”

随着中医量化评估方法的推广应用,该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来越多,李萍萍的中西医结合思想逐渐获得了同行认可。回顾十几年艰辛的研究历程,她感慨,“这是非常值得做的工作。工具方法的创建并不是最难的,观念的转变才是最艰难的。中医症状量化评估并没有抛弃辨证论治思想,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她认为,中医治疗虽然讲究辨证论治,强调治疗经验,但这其中也有规律可循。“在治疗难治性疾病中,尤其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发掘规律、总结经验、推广方法,通过一例患者的有效治疗,进而发现治疗一类患者的规律。学习中医经典,用于现代疾病的治疗,同时在现代疾病的诊疗中发挥中医的智慧和优势。”

随着医学的发展,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愈加得到重视,对于祖国医学而言,在发掘治疗规律、传承治疗经验、推广治疗方法中,更应与现代科学方法融合,不仅能造福广大患者,使中医治疗方法、客观评价方法得到更多认可,还有助于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从而推动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sdjl/zsfz/2019-08-29/58388.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乔刘凡 更新时间:2019-08-29 关键字:知识分子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