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焦书记”焦跃进:焦裕禄次子,没有一点官架子,继承父亲遗志
这棵树,是为兰考县除“三害”而病逝在岗位上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他去世不久前,亲自将这株象征着希望的幼苗种进土里,希望它以后长成参天大树,守护兰考一方人民。然而,他却来不及亲眼看见它长大,也看不见兰考县越变越好了。奔流的黄河水和漫天的风沙,成了焦裕禄人生中对兰考县最后的印象。
现在这株焦桐长得郁郁葱葱,为村民们提供树荫抵挡风沙。
与此同时,焦裕禄的次子焦跃进,也像这株泡桐一样,在风沙中成长为了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守护着一方人民安居乐业。人人都说焦跃进没有一点官架子,和当年的焦裕禄一样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父母官,继承了父亲的遗风。“小焦裕禄”1999年1月,焦跃进被任命为杞县的县长。
之前,他在父亲焦裕禄工作的兰考县东坝乡深耕多年,带着乡亲们的祝福和不舍,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自己新的旅程。
然而刚刚来到杞县,就遇到困难,当地正在下着大雪。这场雪一连下了好几天,且根本没有减小的趋势,反而慢慢转变为了暴雪。田间地头到处可见被雪砸坏冻死的农作物,恶劣的天气下活命都难,更别说出门去抢救这些秧苗了。农民们在家里忍饥挨饿,心中自知自己的粮食已经无法挽救,内心不由得悲从中来,生活完全没有了盼头。
而在县长办公室的焦跃进坐不住了,如此大的雪一定有人需要帮助,许多贫困家庭肯定已经揭不开锅了。正巧此时又收到了西寨乡此地已经成为了雪灾的重灾区,人民生活困难的消息,于是顾不上其他,焦跃进连夜召集工作人员筹集物资,一同前往西寨乡救灾。
在西寨乡内,一个姓张的老爷子正在屋子里瑟瑟发抖。作为一个孤寡老人,根本没有家人可以照顾他。风雪再肆虐下去,恐怕自己是命不久矣了,他悲戚地想着,就在这时房屋的大门被人敲响。这种天寒地冻的时候居然还有人来,觉得自己一条老命就要交代在这里的张大爷,也顾不上来者是不是坏人,颤颤巍巍地下床,打开了门。他发现敲门的是一个长相和善,身材敦实的男子,身边还跟着几个穿着厚棉衣的人。
老人对敲门者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对后面的几个人有点眼熟,似乎是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偶尔他们会下乡来办事,有打过照面。就在张大爷疑惑的时候,那个男子开口说话了,带着一口亲切的河南乡音,询问他家中情况怎么样,现在身体如何,他一一回答了。听到他家里只有自己一人的时候,对方脱下了身上的厚衣裳披到了老人身上,他瞬间感觉暖和了不少,几人在家中坐了几句话的时间,他们留下一些物资又匆匆忙忙走了。
张大爷想挽留他们再多坐一会,外面的雪太大了。然而对方却头也不回地连忙摆手拒绝连忙加快脚步离开,说他们还要去下一家,让老爷子自己注意身体。因为这些人的帮助,他在这次雪灾中活了下来。
后来在其他村民的口中,他才知道原来那天晚上雪中送炭的是新来的县长,名字叫焦跃进,是隔壁兰考县曾经那个为人民操劳病逝的好县官焦裕禄的儿子。
雪灾过去之后,张大爷经常在乡里的路上看见这个新县长。他总是在去其他村民家里的路上,两个人迎面而过,焦跃进有事还会寒暄几句,问老爷子身体如何。他的态度十分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当官的架子。
哪怕第二年他成为了县委书记,还是如此。有时候在办公室找不到他,就一定能在村里某户贫困人家家里见到他。长久观察下来,杞县民众发现焦跃进和父亲焦裕禄简直一模一样。
父亲榜样1964年5月14日,河南省兰考县的县委书记病逝,他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焦裕禄,也是焦跃进的父亲。这一年焦跃进六岁,还很小。但他永远记得,父亲临终前躺在病房上,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他们几个孩子,对着母亲说:“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当时,焦跃进并没有懂得父亲话中的意思,后来在母亲的教导和父亲的过往故事中才慢慢明白。虽然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很短暂,但焦跃进经常从母亲口中、电视新闻报道中,田间地头老乡的闲聊中,拼凑出了父亲所有的故事和形象。父亲为治理兰考县的盐碱、内涝、风沙“三害”,献出了全部。
1962年,焦裕禄被调任到兰考县当县委书记。临行前有人曾告诉过他,兰考县是一个最贫穷,自然灾害最多、条件最艰难的县,如果实在不愿意也可以拒绝。可他态度十分坚决,表示自己就是要去最苦最累的地方,这样才能干出一番成绩!于是,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焦裕禄上岗了。他来到兰考县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查。踩在兰考这贫穷的土地上,每走一步就是一处荒凉,一两天的走访下来,他发现村子里剩下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多青壮年离开了兰考去外地打工,除了小部分之外,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这种情况,要治理“三害”就更加困难了,但焦裕禄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起了斗志,每天奔走于兰考县的各处地方。从村头到河边,上上下下总共两千五百多公里路,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兰考县的面积,精心绘制了一份精准地兰考县排洪图。后面经过大量的考察和查阅资料,他决定种植泡桐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紧接着,焦裕禄亲自去联系树苗厂家,号召全县所有的村民一起种植泡桐。不仅深入了解土地,焦裕禄还紧紧地联系着人民群众。
带领村民们治理“三害”时,他从来没有摆过官架子,天天和村民们一起吃饭话家常。所以即便只有短短475天相处时间,但村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甚至到肝癌晚期,他还一直坚持在岗位上。小时候,焦跃进只知道父亲很忙,每晚睡觉前,父亲还坐在桌前没有睡。他有时候早上起床,还能看见对方坐在原位,吃完早饭,父亲和家人早上打个照面后又急匆匆的出门去上班。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和日夜操心的双重压力下,焦裕禄倒下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想要治沙,请求家人将他葬在沙地里,希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流沙。
在父亲的故事和母亲的严格教导下,焦跃进深受影响,不仅立下了想要成为父亲那样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同时不知不觉地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传承家风七八十年代,在兰考县工作时,焦跃进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每月指标,那就是一个月至少拜访一百家贫困居民,了解他们的情况,替他们解决困难。后来到杞县工作,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太阳暴晒,他依然总是行走在下乡的路上,皮鞋也早就变成了泥浆的颜色。
他学着父亲,用脚步丈量了整个杞县。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敲响焦跃进的家门。他总会在第一时间开门,邀老乡进来,替他们分忧解难。唯有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会闭门谢客。目的是躲避大家借着节日来感谢他,给他送礼,这是他十分反感的事情。工作人员都知道县委书记不仅为人清廉正直,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送礼,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走后门,同时他的生活还是十分的简朴。焦跃进总是穿着最朴素的西服和政府发的工作服,饮食也很随便。
有一次他带着几个县委工作人员加班,工作项目最后圆满成功。他高兴的提出要请大家吃饭,吃点好的。所有人抱有一丝期待,但不多。果然,到了吃饭的时候,焦跃进将所有人带到一家小面馆,熟稔地点了几碗米线,完后还带着推荐的语气对大家说:“这些都是这家店里味道最好的菜品。”众人感到无奈又温暖。在工作场合,他令行禁止一些没有意义地饭席。老百姓都没过上的日子,他们公职人员更不能先享受。就连出差,他也是能挤着住就挤着住,绝对不浪费任何一分多余的钱。
不仅是做好这些日常工作,焦跃进也有着理想和抱负。杞县的百姓并不富足,村民们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想着带大家致富。怀着和父亲当年不一样的理想但同样坚定的内心,他说干就干,开始扎根在土地里。后来在他的调研下,他毅然决定扩大经济作物地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本地的优质大蒜。村民们信任这个曾经冒着大雪挨家挨户送温暖的父母官,毫不怀疑地跟他干。
大蒜收获后,他又身体力行地带着乡亲们的劳动成果和希望踏上了去北京推销的路。皇天不负有心人,杞县的优质大蒜深受欢迎,从此打开了市场。
回村之后,焦跃进顾不上和村民们一起庆祝,继续投身于改良种植方式的研究当中。他还亲自跟着村民在地里种植,查看情况。焦跃进在土地里和农民们一起种大蒜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重现了当年其父焦裕禄带着兰考县所剩不多的村民,在黄河河畔的沙地里翻沙种泡桐的场景。一瞬间好像连通了两代人,也联通了新中国的两个时代。
两年后,杞县被认证为了中国大蒜原产地,产品远销各国。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带着村民富起来。焦裕禄的精神,通过血脉流传到了焦跃进的身上,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同样继承了父亲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姐焦守凤是为焦跃进熟悉父亲形象的讲述人之一,她说父亲是一个很严格的人,小时候衣服坏了被班上同学嘲笑,想要买一件新的。他不答应,说补一补还能穿,穿旧衣服不丢人,贪图享乐才丢人。长大后,焦守凤谨记父亲的教诲安于平凡,从来没有依靠父亲的名声给自己谋私利,在一家工厂当一个普通的女工。当初焦裕禄的事迹传遍全国的时候,毛主席和周总理来看望过他们一家,是二姐焦守云接待的。她从小就聪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长大后也发挥自己的力量四处宣传父亲焦裕禄的精神。而大哥和五妹都在长大后参军,用生命守护人民的安全。五妹焦守军人如其名,还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下赫赫战功。六弟焦宝钢成为了一名刑警,被称为“刑警队里的一块好钢”。不幸的是,2013年他和父亲一样,在岗位上突发脑溢血离世。
焦跃进和兄弟姐妹以身作则将父亲的精神传承发扬壮大,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再次回到兰考,象征着纪念父亲的泡桐树下,焦跃进思绪万千。当年焦裕禄为了救灾而种下的一片片泡桐,现在都变成了当地的财富和特色,泡桐独特的质地成为了乐器最佳的材料。一块块凝聚了他心血的木材,变成了演奏出动人乐曲的古筝,像是将父亲的声音带到了全世界。
2017年兰考县脱贫成功,不仅实现了焦裕禄当年治理“三害”的梦想,还将让兰考重新变得热闹。当年逃灾的人回来了,还有很多看好当地发展的商家与投资者入驻。父子二人跨越时空齐心协力带着人民过上了安稳舒适的生活,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党的好县长。
党和中央当然也将他们的贡献看在眼里,一直到今天还在强调学习和继承“焦裕禄精神”。焦跃进是继承“焦裕禄”精神的第一人,也是全体官员的最好榜样。再次回想起父母的教诲和叮嘱,他能够无愧于心,骄傲地说:“自己有成为让父亲骄傲的焦家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sdjl/rmgp/2024-02-15/8650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