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能撕碎汽车,但催不毁人民子弟兵挽救人民生命的决心和意志!
最近北方地区遭遇了洪灾,很多很多的汽车被洪水冲走。
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市面上会不会出现很多的泡水车?就像前几年下大雨时那样。
众做周知,泡水车的安全隐患很大,电路上的很多小毛病会让人修到崩溃。
这次北方大面积的遭灾,得出多少泡水车?
确实会有不少泡水车,但比预想的会少很多,因为这次很多车是直接被洪水冲走了,甚至市区里的车都能被洪水冲走。
被积水泡和被洪水冲走,那是两码事。
所谓泡水车,是被积水泡的,大概是下面这样。
而被洪水冲走的车,大概是下面这样。
看起来都是暴雨导致的,但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被积水泡过的车大修一下其实还能跑,伪装好了还能卖给别人,也就是电路隐患大,而被洪水冲走的车是不可能修好的。
洪水的破坏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
当年有很多抗洪抢险的战士不幸牺牲,这些在最前线抗击洪灾的战士们全部身穿救生衣,有着强壮的体魄和完善的水中求生技巧教育,结果只要一个不小心被洪水卷走那就很难幸存。
抗洪抢险的战士们被洪水卷走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身穿救生衣都很难活下来?
我们不知道当年那些被洪水卷走的战士们到底遭遇了什么,但我们能看到这次被洪水卷走的汽车们到底遭遇了什么。
下面这些汽车还没有被洪水冲离市区,仅仅只是在市区内被洪水冲了一小段路而已,就已经被水中的大量石块、金属等杂物给冲击成了彻底的残骸。
上面这张图里还有很多积水淹没了汽车,看不清楚,下面这张图里洪水已经彻底退去,被洪水撕碎的汽车躺在马路边上等着被环卫工人收拾。
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什么叫被洪水撕碎。
以上那些仅仅是还没有被洪水冲离市区的汽车,情况还算好,只是被撕碎而已。
有些在城郊被洪水冲走的迈巴赫汽车,已经被冲到了野生河道中,等洪水退去后整个就被泥沙和石头给活埋了。
你要知道汽车是钢铁制成的,远远比人体要结实的多,大量的石块和金属反复凶狠撞击汽车才有可能把汽车给撕碎。
而抗洪战士的体魄再强悍也是血肉之躯,在洪水中又随时有呛水的可能,别说被金属命中,哪怕磕到一块石头也受不了啊。
你看看那些汽车被洪水撕碎的程度就知道到底有多少石块和金属命中了汽车,也能大概估算出如果有人落入了洪水,全程都只被水流冲击,一块石头和金属都碰不到的概率到底有多低。
因此只要抗洪战士被卷入了洪水,必须在短时间内想办法上岸,如果因为水流太急无法上岸,只要拖的时间一长,哪怕身上有救生衣也很难幸存。
最大的原因就是这种洪水并不是单纯的湍急水流,里面的石块和金属以及其他杂物太多太多。
而洪水还同时具有不可预测性,有时候突然一个浪花就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压根就无法预测,即便所有的抗洪战士都已经十分警觉,但依然会有个别人被不幸卷入洪水。
在这次北方的抗洪抢险中,连吉林省舒兰市的副市长骆旭东都牺牲了。
从骆旭东副市长在前往抗洪一线负责组织群众转移工作前留下的语音中,可以明确看出副市长一行人对于洪水的恐怖有着明确的认知,严令下级不得有任何侥幸心理,要求立即安排疏散群众且直接亲临一线压阵指挥。
骆副市长知道洪水的恐怖,自然会处处避开洪峰,亲临一线以身犯险是为了尽快疏散群众,但不代表要无谓牺牲。
但危墙之下哪怕你处处小心,也总有出意外的时候。
无迹可寻的洪水突然涌出,把已经足够小心的骆副市长一行人全部卷入了洪水,就好像当年哪怕已经处处小心但还是有人会被洪水卷走的抗洪战士一样。
只有司机在被洪水冲走后幸运爬上了岸,其他人都被湍急的洪水给卷走了,然后不幸牺牲。
只要你去抗洪一线,只要你去洪水附近,那你就有出意外的可能性,要想绝对安全就必须远离抗洪一线。
但如果人人都不去抗洪一线,那群众的死亡人数就会大幅飙升。
骆副市长这次前往抗洪一线的目的是为了疏散群众,实地检查疏散情况并组织工作,其实骆副市长完全可以通过语音远程指挥,下个命令就行了,而实际上也已经这么做了。
但亲临现场压阵可以明显增加下级机构的压力和努力程度,最大程度提升群众的疏散速度,所以副市长一行人去了现场。
至于那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抵不过群众的安危。
中国的传统就是官兵同体,抗洪一线确实危险,但只要前线还有兵,官就一定会在。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如果有大量的群众陷在险地急需救援,那明知是危墙也必须冲进去救人。
如果因为救人而承受的潜在风险兵能承受,愿意去抗洪一线,那官就也可以承受,也愿意去抗洪一线,这样才会官兵齐心,其利断金,才能最大程度的把群众给救出来。
即便每个亲临一线的人都有被洪水卷走的风险,即便洪水甚至可以撕碎钢铁制成的汽车,他们也没人在乎,这是我们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治传统。
对应的,则是每一位群众都会发自内心的尊重所有亲临抗洪一线抢险的人,都会把他们认定为英雄。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sdjl/jfjgb/2023-08-08/8322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