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哨兵”守护都市繁华
晨曦中,三亚港早已开始忙碌——码头上游客慢慢聚集,海上游艇来回穿梭,远处也不断传来汽笛声。记者乘坐的快艇,从三亚港出发,激起滚滚波浪,将一座座高楼甩在身后,逐渐远离繁华都市,来到了东瑁洲岛。
当我们登上这座海岛,只见宽阔的水泥路两旁大树林立、树荫浓密,盛开的各色鲜花点缀其间,海南特有的椰风海韵让人心旷神怡。“小岛不大,只有0.83平方公里。原来可不是这种景象,以前礁石林立、水咸土瘦,特别荒凉。”
海南省三亚市边海防与口岸局局长左政和说。常年在海防一线奔波的他介绍说,岛上不仅缺水、缺电、缺物资,而且常年高盐、高温、高湿,被称为“风岛”“火岛”“咸岛”和“蚊岛”。
数十年来,这个岛上常驻的是一个海防连。这个连队组建于上世纪40年代,先后征战南北,参加过解放哈尔滨、辽西大战、平津战役等战斗,荣获“四好模范连”“铁打不垮的好六连”等荣誉称号,2002年4月,被原广州军区授予“东瑁洲模范海防连”荣誉称号。
东瑁洲岛三任连长倪丙其(左)、崔银平(中)、黄海峰(右)在“天涯哨兵”雕塑前合影(田宝剑 摄)
“火岛”变成“生态岛”
从解放军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毕业的黄海峰,前不久刚从高炮连调到岛上接任连长。倪丙其是黄海峰的前任,在这里当了3年的连长,现在已经升任营里的副教导员。
刚刚完成交接的他,还要继续在这里待上几个月,带带刚上任的黄海峰。倪丙其说:“一代代军人来到这里,传承戍边使命。我们要不辱使命,保卫好海上南疆和平。”
碰巧的是,这个连队第六任连长崔银平也在岛上。这位曾在这个海岛当过3年连长的老兵,转业到了三亚市海监支队工作。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在附近海域巡逻,有时也登岛来看看自己的老部队。
3名连长虽然年龄不同、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是毛寸短发、腰板挺直,军人气质十足,脸上还有着一个相同的特征,和南海渔民的肤色一样黑。
在他们的引领下,记者看到经过军政各级部门和一代代官兵共同努力,这个海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岛上建起了盆景园、香蕉园、杨桃园、芒果园等。
岛上的热带植物有260多种、10余万株,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6%,海岛俨然成了一座“绿岛”“生态岛”。
“这是将军林。我们连1953年驻岛之后,很多将军都在这里亲手种下椰树,激励我们牢记使命、献身国防。”
在一片长势茂盛的椰林旁,二排副班长张小科说,守岛官兵非常珍惜这片椰林,因为这里栽下的每一棵树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三亚海上军事博物馆馆长李文科带队到岛上慰问海防官兵。
2010年3月,李文科将收集的退役武器、各种军事题材的文物和史料汇集到一起,创办了三亚海上军事博物馆,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博物馆同当地驻军部队结为军民共建单位,连续十多年到东瑁洲岛等偏远岛屿慰问海防官兵,为驻岛部队免费送淡水和蔬菜。
2017年7月,三亚海上军事博物馆与东瑁洲岛驻岛官兵共建的净水站投入使用。先进的净水设备对岛上贮存的淡水资源进行过滤、杀菌,使其达到直饮水的标准。
目前该净水站一天净化水量能够满足岛上战士生活的需要。博物馆还对净水站的设备进行跟踪维护与保养,保证官兵用水安全。
东瑁洲岛上由三亚海上军事博物馆捐建的拥军水站(陶德言 摄)
“南疆前哨”更加耳聪目明
“上岛就是上前线,守岛就是守阵地。”2012年入伍的张小科来自江西赣州,已经在这座小岛上服役6年。高中毕业入伍的他,为了适应部队建设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己,正在参加大专自学考试。
“看,这是2009年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兵写下的‘送来一腔血,带走万缕情’。”站在另一片由一代代守岛官兵们种下的“老兵林”里,去年9月才入伍的列兵甘诚抚摸着一棵大树说,“比起前辈们,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执勤设施,现在都已经很好了,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已经适应了海岛军营生活的他,当兵前学习数控专业,现在正努力把自己的所学用于在部队建功立业。
在连队营房边,有一棵茂盛的大榕树。这棵树看似一棵,其实是两棵,只见它们树干连着树干、树根连着树根,已经长到了一起。官兵们称它为“连心树”,寓意全连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小岛小迎四面八方客岛不小,大海大聚东西南北兵海不大。”
在岛上的“东岛椰亭”,这副悬挂于椰子树上的对联非常显眼,既写出了守岛官兵以苦为乐的境界,也展示了他们大海般的博大胸怀。
爱岛如家,乐守天涯。正是靠着这种情怀,这群普通的士兵让这座孤岛变成了一方热土,写下了不平凡的篇章。这个连队组建70多年来,经历9次改编,受到上级表彰40多次,10次荣立集体二、三等功,涌现出“战斗英雄”王从典、“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刘付坤昌、“抗震英雄”刘继银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如今的东瑁洲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连通了市电和网络,建起了远程医疗系统。海岛上的官兵,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综合能力,都已今非昔比。连队作战值班室里执勤手段更加先进,数个视频窗口正在实时监控,一个个重要防卫目标清晰可见,“南疆前哨”变得更加耳聪目明。
离开的时候,经过一座高5米、宽3米的“天涯哨兵”雕像,两名哨兵神情坚定,守护着这片美丽和谐的大海。岸边,码头上官兵用鹅卵石堆砌的五星红旗图样,被南国的阳光映衬得愈加熠熠生辉。
小岛的四周,一艘艘邮轮游艇正在海上穿行游弋,不时传来游客的阵阵欢笑声。
再远处,可以望见海滨城市三亚,这座崛起的新型城市,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先行者,也是当前海南省建设自贸区、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桥头堡。
特写:
西岛上的美丽“海霞”
(文/陶德言 唐立辛 田宝剑)登上西瑁洲岛时正是中午,碧空如洗,万里无云。但在记者心中,这座岛上却仿佛萦绕着不散的海霞。
西瑁洲岛简称“西岛”,位于三亚市区以西的三亚湾。
码头上,一艘艘观光快艇并排而列,船尾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
岸边有一艘船很特别,被改装成了“海上书房”,走进船舱,随处可见摆放整齐的各类书籍,书桌上一块刻着“风吹哪页读哪页”字样的木板,使船舱里充满了文艺气息。
而走出“海上书房”,迎面看到的岛上第一幢建筑便是女民兵展览馆,提醒着我们这里曾是个充满战斗气息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由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上映后风靡全国,而这部电影的人物原型正是西岛女民兵。
西岛女民兵连连长庄琼影(左二)在女民兵展览馆接受记者采访(田宝剑 摄)
1959年8月1日,为加强南海前哨防御力量,西岛组建了女民兵炮班。西岛渔家姑娘陈发妹和陈香兰等八人勇敢加入了女民兵行列,被誉为“八姐妹炮班”。
后来在“八姐妹炮班”的基础上,扩建出了西岛女子民兵连这个英雄的连队。
八姐妹无论是参加海岛建设还是军事训练都奋勇争先,从不叫苦叫累。
真正让她们家喻户晓的,则是一场比武。
1963年,八姐妹炮班参加原海南军区炮兵实弹射击比武,对手是来自作战部队的6个炮班,目标是数公里外仅1米高的电线杆。陈香兰带领炮班沉着应对,三发两中,拔得头筹。八姐妹炮班由此“一炮成名”。
此后的多次比武中,西岛女民兵屡创佳绩,并因此受到刘少奇、叶剑英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等外国友人接见,做过近百次军事表演,展现了女民兵的风采。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主席在上世纪60年代写下的这首著名诗篇,表达了对女民兵精神的高度赞扬。
如今,“不爱红装爱武装,南海前哨竞风流”的八姐妹炮班精神,已经化作西岛女子民兵连的连魂,镌刻在荣誉室的墙壁上。
走进连队荣誉室,循环播放的《海霞》瞬间就将记者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当年女民兵们训练用的手榴弹、戴的斗笠、勤学战斗技能时翻阅的书籍、苦练战斗本领时拍下的照片,都在诉说着当年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如今的西岛女子民兵连虽然人员变了,但精神未改。
据现任连长庄琼影介绍,西岛女子民兵连现有三个排,她们在新时期担当新使命,除了坚持做好炮兵训练,还积极参与西岛的文明社区和美丽渔村等各项建设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西岛已经成为独具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旅游胜地。
漫步岛上,一座座珊瑚屋、一条条老街巷都是美丽的风景,而在那些朝你微笑致意的导游、热情招呼的摊主中,可能就有人是光荣的女民兵,她们都在为西岛的经济建设出力。
她们还是岛上学雷锋的标兵、文艺活动的骨干、帮扶老人的志愿者……
爱岛建岛无私奉献,爱军精武无悔青春。西岛女民兵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践行着同样的精神,是永远守护西岛的最美“海霞”。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sdjl/jfjgb/2018-11-17/5356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