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两条援非铁路和两位中国父亲的故事
整整五年,上小学的周平没见过父亲。虽然心底十分思念,但在外人面前,周平会以父亲为傲——他在遥远的非洲代表中国修建“坦赞铁路”,那是中非友好的一面旗帜。
“父亲说,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坦桑尼亚的气候非常炎热。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从中国过去要在轮船上漂半个多月。父亲在那里呆了5年,中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周平说。
四十多年后,在狂风凛冽的东非高原上,53岁的周平再次拾起儿时的心情。他子承父业,为非洲修建一条连接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的铁路——亚吉铁路。
一条是上世纪70年代的援非项目,一条是中国铁路落地海外的成功案例,两条相隔千里的铁路,在周平对父亲的追忆中默默交汇。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援建联通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坦赞铁路。
铁路修建期间条件艰苦,共有60多位中国专家牺牲。
“父亲那时修铁路基本靠人工,架梁进程非常缓慢。如今亚吉铁路利用大型架桥机,一天最多可以铺设12片,如果依靠人工,一天一片都完不成。”周平说。
在先进装备的协助下,周平他们用6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400多公里的铺轨。周平说,这是父亲那一辈铁道工人无法想象的。
除了技术,海外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也大幅提升。
周平再也不用像小时候那样,将思念写在小纸条上,夹在母亲的信里寄给父亲,而可以通过网络时时与家人联络;每年有两次探亲假,让周平能与家人团聚。
在周平的动员下,大儿子也已经来到埃塞俄比亚,在亚吉铁路的工地上操作吊车。
周平所在的中铁二局新运公司,有10%的中方员工是两代人都投身铁路建设,而三代人都参与铁路事业的员工比例则有4%-5%。
这是一份代代相传的责任感。
参与亚吉铁路建设,周平不仅体会到这份责任感的传承,还有父辈口中非洲民众对中国工人“根深蒂固的友好”。
周平的父亲曾说,在修建坦赞铁路的五年中,当地人的态度从起初的怀疑渐渐变为完全的信任:
1972年,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工程正在坦赞两国境内同时进行。坦赞沿线的妇女,为了加速铁路工程的建设,她们利用空闲时间,主动组织起来到铁路沿线参加义务劳动,用实际行动为铁路建设贡献力量。赞比亚妇女在工地上向中、坦、赞三国工人递送开水。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同坦、赞两国人民紧密合作,并肩战斗,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地进行了坦赞铁路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
时间回到现在。10月3日,亚吉铁路沿线的阿达玛铺轨基地,一列装载着国际援助救灾粮食的火车刚刚抵达,等待卸货。
驰援埃塞旱灾,成为亚吉铁路提前投入使用后的第一役,这让在现场的周平和其他中国工人很是自豪。
据中铁介绍,他们在项目过程中,为当地居民修建40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鉆取19口饮水井、提供供水点20余处,惠及民众上万人。
通过大量聘用当地员工、扶贫济困等方式,中国公司获得了沿线民众的信任。项目开工以来,从未发生过冲突或当地人阻工的情况。
或许是多年来积累的美誉,也或许因为种种善行,现在,周平他们常遇到热情的牧民,用英语高呼“China”向他们致意。
周平打算在亚吉铁路项目上干到退休,这样他在非洲的时间,就比父亲还长。他还希望能去坦赞铁路看看。
如今一家三代人同赴非洲建铁路,周平说,家人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份责任和感情。但他相信,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支持自己。
“父亲认为,修(这样的)铁路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sdjl/gr/2016-10-07/4039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