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王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

在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引领人类文明新方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

王  广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品格,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警示后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要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镜鉴。纵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理论创新、辉煌的发展历程、伟大的实践创举,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浩瀚长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以卓越的政治智慧、深邃的历史眼光、非凡的理论勇气、强烈的使命担当,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我们更加科学系统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志气昂扬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思想指针与根本遵循。

一、壮丽日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人类思想史上,真正的思想并不会由于思想家肉体的消逝而飘散,反而会随着时间长河的冲刷而愈益闪烁真理的光辉。对马克思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来说,情形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包括主客观世界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特别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批判,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理论表达,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最优秀的思想成果,它打破了长期笼罩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观点,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纪元,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的长河蜿蜒曲折,但其间自有规律可供人们去探求、把握和运用。自从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170多年,在此期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原理并未过时,马克思主义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只有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才能揭示历史运动的本质,揭示时代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厘清了社会形态演变的深层规律,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作出了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当今时代,仍然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两种道路、两种制度、两种主义长期博弈、长期较量的历史时期,全人类要摆脱资本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解放,就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品格。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以开阔的哲学视阈与深湛的理论思维,从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品格,即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一科学论断从整体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能够青春不败、长盛不衰的奥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的很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控诉和批判,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美好设想,但由于它没有深入到社会历史规律层面,因而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也就难以触动坚硬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规划和期待只能停留在“空想”的领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就在于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判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必然命运,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无产者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响亮地主张和捍卫无产者的利益,把人民的诉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穿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创造新的历史的光明路途。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鲜明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铭刻于马克思墓碑底座上的哲学宣言,凸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精神。实践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派别、谱系的显著品格。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书斋里沉潜运思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革命运动和丰富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就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今天的世界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处于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下,资本剥削人民的形式和手段有了很多新变化,但其实质、内在机理和规律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我们要正确应对资本剥削的变与不变,仍然需要回到马克思那里汲取丰沛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科学地认识世界,而且以改变世界为神圣使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此,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震古烁今的发展奇迹。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选择,并不是天然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并不具备任何要求民众加以信服信仰的特权。在存亡续绝的中国近代史上,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过各种尝试,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被尝试过,但都没能解决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等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以独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光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多次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集体学习,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无涯,真理无尽。马克思主义不是终结了真理,而是敞开了人们探索真理、认识真理、拓展真理的道路。社会主义从来不是保守僵化的代名词,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4)苏联模式逐步形成,(5)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6)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六个阶段的划分,为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从长时段和总体上认识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定位确立了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为了写好“这篇大文章”,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下了光辉的崭新篇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在共时性意义上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篇章,在历时性意义上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21世纪崭新华章,阐明了这一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历史低谷: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深刻教训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曲折中前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同样如此,既有凯歌行进,也有低谷徘徊。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轰然解体,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这一重大事件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了沉痛教训,发人深思。真正的共产党人,最善于从历史中获得教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史为鉴,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中认真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是极其惨痛的历史教训。苏联以伟大的十月革命拉开了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苏联后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各种曲折和失误,例如体制僵化、官僚腐败、丧失民心等。苏共并没有很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导致历史“欠账”不断累加。尤其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一方面在经济领域改革中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导致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又贸然将改革引向政治领域,提出所谓“新思维”,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严重地削弱甚至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推波助澜,使得苏联社会整体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各种反对派趁势崛起,人心分崩离析,社会动荡日益加剧。在思想文化领域,戈尔巴乔夫重用雅科夫列夫,使其成为苏共党内主管意识形态的主要人物,被看作“戈尔巴乔夫的影子和替身”,然而,“此人不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怀有刻骨的仇恨,而且按照苏共后期几位领导人披露的材料,早已经被美国情报机构所收买”。正是在这些人物的操控下,一方面思想文化领域里充斥着“色情、暴力、下流、庸俗”的东西,“对反共思潮表示无边的宽容”;另一方面“对战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挥舞砍刀”“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没有合法存身的余地”。在这样一种令人扼腕的历史态势下,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苏联亡党亡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悲剧、大曲折,更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大灾难、大倒退。”

古人云:“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保障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政治高度看待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习近平总书记对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洞若观火,严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汲取这一历史教训,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防重蹈历史覆辙。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一错误思潮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所抬头,鼓吹中华文明是保守落后、走向衰亡的“黄色文明”,因而要全面拥抱西方的“蓝色文明”。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人开始大肆宣扬“社会主义破产论”“历史终结论”,认为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失败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打着“重新评价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等旗号,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实践,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清代龚自珍尝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毛泽东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些名言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例如,一些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截然对立起来,或者用前者否定后者,或者用后者否定前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刻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来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苏共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错误地评价和否定列宁、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肆意滋长蔓延,最后不得不吞下亡党亡国的恶果。因而,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科学准确地认识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经验教训观照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刻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开创历史的光辉范例。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虚无历史只能葬送自身。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这一重要论断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的无比清醒,又彰显了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根本立场和历史定力。“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在对党和国家的历史的认识问题上扶正祛邪、培元固本、壮骨铸魂,突出强调坚持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刀刃向内,去腐生肌,取得了显著成效,正确党史观得以广泛而深入地树立起来。历史的成败发人深省,伟大的事业充满感召,广大人民群众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创造新的历史。

三、再塑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科学的理论引领伟大的实践,先进的思想推动恢宏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理论创新、辉煌的发展历程、伟大的实践创举,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那以后就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的大路上。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谈道:“到现在还有人怀疑我们社会主义建不成功,说我们是假共产党,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些人吃完饭,睡完觉,就在那里宣传,说什么中国党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中国建不成社会主义,要建成才怪呢!”针对这种谬论,毛泽东明确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一些怀疑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凯歌行进的上升期,也有相对沉寂的低潮期。如上所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沉重打击,陷入低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欣喜若狂,认为彻底埋葬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资本主义将成为具有“终结”历史意义的制度“范本”。一些国家开始加快“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国际上开始兴起和流行各式各样“唱衰”中国的论调,期待中国步苏联的后尘而去。然而,社会主义中国以坚如磐石的意志,旗帜鲜明地向世界表明中国将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衰败,更没有江山易色,反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国际影响日益提升,显示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赢得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成就,引领和推动中国号巨轮驶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传奇,汇聚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智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潜力和魅力,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厚内涵和重要特色。这些科学论断,立足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大局、时代大势,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立场、中国宣言和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面对民族危亡和列强肆虐的危局,就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孜孜不倦地探索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重要概念,确立了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大局,统筹全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现代化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行了“两阶段”的重要战略安排。这一战略谋划擘画了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既高瞻远瞩又科学缜密,既胸怀全局又心有定论,展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大历史观和大战略思维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破除了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视作唯一的狭隘理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以深沉的历史思维传承和发展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广阔的世界胸怀谋求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依然站在全世界和全人类的高度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比重的”,他豪迈地表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以促进全球文明共同发展的宏大视野指出,“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对抗冲突,为不同文明和制度的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范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不断蔓延的文明冲突、保护主义、逆全球化风潮,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高度的重要主张,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引领经济全球化正确走向,呼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乱云飞渡、波诡云谲的世界大变局中,这些主张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国家的情怀和魄力。

毋庸置疑,我们所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根本属性必然属于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诚如马克思所言,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由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的文明形态,将封建的王冠和教士的长袍扫落在地,以庞大的商品和市场将一切民族、国家都卷入了世界市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非常进步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文明归根到底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的,服从于资本剥削的逻辑,与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是相对立的。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彰显了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和价值追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检验一个文明是否真正具有“文明”内涵的测试仪。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立场,是真正依托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文明形态。这一崭新文明形态向世界,也向历史表明: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为少数人谋私利,而是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民,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美好前途属于人民。一种文明,只有以人民性为本质属性,才能超脱各种私利的权衡和制约,成为真正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处于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以深厚的文明底蕴、崭新的文明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编审,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2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24-06-05/8837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6-06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