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丁堡骏:以唯物史观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意义,必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态和它的应用范式。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深化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就梦想着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现代化。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直至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终于以其全新的表述被写进了我们党的决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训中觉醒,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道路,试图以此为中华民族赢得中国式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率领下以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为榜样,以超过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目标,提出了以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在经历了失败的挫折和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又以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实际经验,重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世纪90年代,经过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西强东弱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实现发展和超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而且是完全建立在这个基本制度基础上的。从这个基本的历史经验出发,我们坚持不断地变革我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向全世界宣示了落后国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五个方面特征,鲜明地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牢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当前中国的国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牺牲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以人类摆脱了任何人剥削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为基础的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们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

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唯物史观描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

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以这样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马克思《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是以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原型而展开分析的,按照通常的道理,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应该首先在英法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得以贯彻。然而,西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却出现了曲折,以至于整个20世纪也没有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相反,随着《资本论》在俄国和东方落后国家的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却在东方落后国家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目前的世界形势来看,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以东方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为典型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在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即将走向共产主义之际,俄国尚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径直走向共产主义。这本来是在大的唯物史观正确的前提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一个具体的国家和一个具体民族所得出的具体结论。然而,1872年《资本论》在俄国彼得格勒出版却遇到了空前的认识上的偏误。当时俄国一批有影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误解为主张俄国走原始积累道路而反对俄国走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才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阐述了其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关于马克思这两份文献的理论阐述我已经在《论〈资本论〉的俄国化和中国化》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读,在此不再赘述。①根据马克思以上思想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东方国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才与人类历史初期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有了本质区别。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和1840年以来的中国,正是由于它们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不是孤立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所以它们就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欧国家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换言之,东方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它们不是单纯地由于内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所导致的结果,而是由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矛盾激化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东方社会也完全可以直接继承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成就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因此,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将这种伟大实践进行到底并且将这条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却只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态反映。

因此,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深化认识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为基础,要让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深入人心,以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动力。

三、以唯物史观深化认识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深化视域下认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精髓在于“跨越”,在于反对不发达国家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教条主义理解,走爬行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俄国和中国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道路,并不是说俄国和中国不能有任何的资本主义发展。以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而否定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革命,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另一方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意味着跨越资本主义全部发展阶段,或者跨越资本主义的若干主要发展阶段。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和经历了资本主义一定程度发展的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由于它和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所以它可以继承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时代成就,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同的东西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一定是要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基础上的。跨越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我们要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在以对抗的形式上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吸收和借鉴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时代成就。

就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该时期以中国作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在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就以及改革失败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在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实践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下,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所进行的探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典范的东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重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时借鉴吸收同时代人类文明的成果,走出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之路。[3]而当东方社会确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时,也必将重新引导生产方式的世界范围内的变革和引导世界秩序的重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中,向共产主义逐渐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也是为那些想要谋求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第三世界树立了新的范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其必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1227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丁堡骏. 中国道路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21):22 24

注释:

①详见丁堡骏:《论〈资本论〉的俄国化和中国化》,《当代经济研究》2018年第456期。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原载《当代经济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网络首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23-03-01/8047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3-02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