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公知就是一群“苍蝇”,老把我国的垃圾堆跟外国的客体比
金灿荣:公知就是一群“苍蝇”,老把我国的垃圾堆跟外国的客体比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曾在经常直言劝谏的魏徵死后,因为悲恸发出了痛失一镜的感慨。
好的劝谏直言可以匡扶正道,让社会受益,但带有偏见的,所谓的劝谏,却只会让正义跌入深渊。
明太祖朱元璋将言官确立为制度后,确立了直谏言官的地位,让更多的言官们有了正当的发声通道,这看起来是好事,而且制度本身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如张居正一般的正义官员,但当言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之后,言官的名额就逐渐被权臣的门人给占据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明朝时期的言官,上可直谏皇帝,左右可弹劾百官,下可针砭万事万民,可以说是言论自由到了极点。而本来以好的初心建立起来的制度,因为没有规矩的约束,以至于最后成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公知的发展历程像极了言官,都有着好的开始,各方大乱斗的过程,以及衰败的结尾。
良好起点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最早是在1987年,由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所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当到了近代社会,西方的许多思想观念涌入到中国后,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以及群体开始飞速形成。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提出了评判公知的标准,表示公知必须“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能够对社会进言且参与公共事务,拥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
早期的公知,是由那些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他们拥有着极高的学识素养,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复兴而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弃医从文,用文字的力量唤醒无数中国人的鲁迅先生可以说就是最早的公知,他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敢于针砭时事,以自己的影响力来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比起官方言论来说,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更具有亲民性,更容易煽动人们的心,让人们在不经意中跟随公知的脚步,成为公知思想上的附和着,行动上的追随者。
好的公知可以引领人们反思当下,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帮助让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但偏执的公知却只会加大已有矛盾,撕裂社会,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暴戾。
公知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可因为没有约束,到了后来,当中国已经开始慢慢走上复兴之路,当国内外逐渐都意识到了公知的强大力量之后,没有能够对其制约的公知开始走偏,逐渐脱离了最初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与期许。
劣币驱逐良币
“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是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的。我们国家发展初期,许多方面都远比不上已经通过战争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列强。在强大的差距之下,许多人开始有了偏激、悲观的想法,而当这种想法一旦被发布到公共区域,顿时就会获得巨大的反响。
“负面偏差是受众面对多元化网络信息时产生的心理错觉,往往倾向高估负向信息,低估正向信息。”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言论以一种远超过去千百倍的速度在世界上传开,这种时候,因为负面偏差,大多数人往往更愿意关注那些冲击性大、充满消极的言论。
当人们发现只有偏激的言论才能最快速的为自己吸引到大量的关注度后,乱象就开始了。越是正常的,积极向上的言论越得不到关注与传播,但越是消极地,越是偏执的言论就能收到越多的附和与关注。
在虚荣心和部分国外势力的引导下,公知乱象越来越严重。劣币驱逐良币,许多原本只是正常发言的人们为了关注度也开始发表一些崇洋媚外的消极言论,专挑我国不好的和国外的优点相对比,利用人们的好奇心与负面偏差来引发巨大的讨论与关注。
现代公知的地位像是平民版的言官,自由版的士人。他们没有言官那么大的权力,能够直接以言论决定他人生死,又不像古代的士人需要受到文字狱的压迫。可无论向哪头发展,他们都远远达不到言官或是士人的标准。
“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是司马光对于言官的定义,但很明显,无论是追逐关注量的公知,还是受到境外势力资助的公知,他们都远达不到这个标准。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人标准就更不用说了,这是那些只贪图眼前利益,早已走偏的公知们所决不能做到的。
公知原本就是依托于人民而诞生的,当他们的言论朝着让人们撕裂的方向越走越远后,自然而然就会被越来越多清醒的人们所唾弃,所不齿。
为人不齿
“本质上公知也是被豢养的一群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曾表示,国内的舆论形势非常复杂,在外来势力的搅动下,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公知的背后已经变成了强大的资本界。
发展到现在,公知概念刚刚引入到中国时的那种纯粹已经消失了,那些为了祖国复兴而努力的真正的公知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这些被资本与负面偏差所留下来的才是当前公知的主要构成。
在公知的笔下,日本厕所的水是可以喝的,因为日本都是匠人精神,美国的碗都是会洗七遍的,因为西方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优秀的运作流程,而中国永远是脏乱差的代表,只要有红灯横穿马路,只要马路上有垃圾,必然能引起公知的连环攻击。
“公知就是一群苍蝇,总把我国的垃圾跟国外的客厅比。”一场足球盛事过后,无论举办场地是国外还是国内,地上不可避免的总是会留下垃圾,这个时候,如果是国内,那公知必然会放出刚打扫过的公园,已经打扫完毕的活动场所的照片来做对比,可如果一旦变成了国外,公知又会变成失声的哑巴,不置一词。
“他们把刻薄当成了深刻,把否定、批评当做了独立见解。”如果发表的是符合当前大多数人认知的,正确的观点,那么人们在看过后最多也就是在心里表示一下认同,可如果发表的是刻薄、带有强烈偏见的否定性言论,那么不仅他的簇拥者们会点赞认同,他的反对者们也会疯狂反击,从而带给公知巨大的流量与关注度。
长期沉浸在当代“公知”的环境当中,公知们会产生一种天下皆醉我独醒的错觉,簇拥者们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反对者们则会进一步加深他的偏见,从而让他们很难再清晰、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一切。
小结:
“背离人民的终将为人们所抛弃。”
在最开始,那些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公知们为“公知”这个群体镀上了一层光环,而到了过渡期间,光环还没有褪去,内里却早已发生巨变的公知在陡然发现自己拥有能够煽动大量人的能力之后,公知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到达了顶峰。
经过残酷的资本淘汰与市场竞争后,现在留下来的公知大多是刻薄且偏激的,他们通过将我国的“垃圾堆”和国外的“客厅”相比来营造一种消极的氛围。
消极的氛围除了引发人们的焦虑,毁坏人们的和谐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好处,因此,长此以往这群“公知”自然会被人民所抛弃,成为人人喊打的一群“苍蝇”。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20-12-09/6650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