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你从何处来,你往何处去

 你从何处来,你往何处去

古.jpg

1929年,毛泽东三十六岁,正是一个男人经过岁月的洗礼,褪去稚嫩往日的开始。不经意间,闽西大山深处的古田,却成为了中国未来岁月一段崭新的开始。在那之前的岁月洪流,引领着这个年轻的革命家从湖南走向中国革命的风头浪尖,他曾坐过嘉兴湖畔的小船,见证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他曾躲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他经历过中国革命最热血沸腾的青年时光,也曾心灰意冷,“心境苍凉,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然而毛泽东心里是有光的,天下事,总要一件一件做。

1929年,朱德四十三岁,这个剑眉星目,不怒自威的中年将军,半生戎马,辛亥的战火与荣耀有他,北伐战争的金戈铁马有他,南昌起义的石破天惊有他。他是一把孤悬的剑,却也知道刚强易折,盛名天下的将军来到莽莽大山里的古田,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革命的未来在哪里?迷茫的朱德遇到了毛泽东,那个人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9年,椿娃子刚满十八岁,这个从秋收起义开始就跟着毛泽东的孩子,是千千万万个遗失在山河破碎,遗失在军阀混战的罪恶渊薮中的一个,他是贫苦的孩子,是共产主义带来了星火的希望!是毛泽东告诉他人的一生要为伟大的事业而奋斗!椿娃子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朝闻道,夕可死矣。可是他低下的头颅,淌干的鲜血,却让中国的未来有了希望。

1929年,中国的革命到了再出发的时刻,古田恰逢其会!  

谁持火把来

然而1929年的工农红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从反革命杀戮中刚刚喘过气的红军,茫然、无措,有人走向极端民主化,将军事与政治割裂;有人陷入虚无主义,将流寇思想当做革命的红旗;有人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不懂得结合国情才是务实的道路。在一片昏昏中高举火把,在一团乱麻中理清前进的方向,摆在毛泽东面前,摆在年轻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你往何处去”的一场伟大的思辨。

在这个历史时刻,毛泽东没有忘记他参加革命是为了什么。实践出真理,毛泽东再一次又一次同朱德、陈毅、刘安恭的辩论与协商中,不断提醒着他们中国革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为了让共产党员成为一个点亮黑暗的火把,一个警醒长夜的军号。

我想这便是陈力导演念兹在兹的主题“不忘初心”吧。这样一部充满了孺慕深情的历史电影,是女导演陈力为中国革命的初啼献上的赞美史诗。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始终把持着“不忘初心”的主题方向。电影开场,是土楼游大龙的盛会,“初心”幻化成升腾火焰般的游龙,炽烈而宏伟。叙事者“我”望着幸福的人们,想起当年爷爷与毛泽东的故事,曾经共产党许下的诺言,在这一刻成了真实。

是毛泽东在困境面前依然坚守着初心,他的坚毅与执着,让他始终可以拨开芜杂的乱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坚守革命信念是一向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伴随着内心刀绞的苦痛与精神上的煎熬,敢不敢与犯错的同仁割袍断义?敢不敢坚持信念,哪怕会引起战友的误解?在那个众说纷纭,思潮汹涌,茫然不知所措的时期,毛泽东成为了这支革命军队的定海神针。 

我们可以看到,陈力导演没有纠缠于复杂的历史理论,而是轻巧地将主题分散进一个一个动人的瞬间。

椿娃子为救主席身负重伤,他在毛泽东耳边留下“祝革命成功”溘然长逝。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年轻人之死,我们却看到一种永存的革命精神,正在毛泽东的军队中生根发芽,他们将在长征路上,蔚然成荫。在今天,我们可能会为椿娃子的死感到遗憾,可能会质疑他临终前的话语的真实性,可是这难道不就是初心的本质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革命的胜利,依靠的正是对这份初心的守望与信仰。

戏剧人物的生死抉择,常常承担着震颤灵魂的重任,这让我想到苏联著名的电影《士兵之歌》,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阿廖沙即将奔赴战场,他获得了一天的时间探望母亲,他与母亲最终只有一个匆忙的拥抱,就赶赴生死的战场,他再也没有回来,葬在了异国他乡。

我想这也正是《古田军号》中椿娃子所担负的悲剧重担吧,有所不一样的是,我们从椿娃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在陈力导演的电影语言里,深奥的理念,常常被一些表面单纯的细节所承载,当你回味过来的时候,方知晓个中滋味。

毛泽东为村子里的孩子们上课,他问孩子们什么是“人”?有孩子说,人是地主,我们是牛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沉疴的苦难,毛泽东的手颤抖了,他要救救这些孩子,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手”字,他要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反抗命运!中国为什么要革命?陈力导演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史诗电影有史诗电影的要求,不但要有深刻的主题立意,更要有丰富的细节支撑。

细节铸就了史诗

好莱坞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在他著名的编剧圣经《故事》中写道,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的躯体是由若干成分构成的。最小的单位是“节拍”,它基本上只是人物之间动作和行为的一个瞬间。这些“节拍”结构成场景——“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并在故事的特定点上转化了某个人物的价值。

节拍是构成戏剧最小的单位,有可能只是角色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凝滞的瞬间,只是故事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或者一个隽永的瞬间。细节从节拍中诞生,孕育着电影的节奏与呼吸。小到家庭录像,是由无数个温暖的细节组成,大到史诗品格的电影,也是由细节汇流成了时间的长河。

在陈力导演的电影《古田军号》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导演是如何使用细节一点一点堆砌出历史片的大格局。  

第一,军号

军号是电影的题眼,承载着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全片“不忘初心”宗旨的影像外化。电影就是由军号的埋没与重现带出了红军此时的危机与领导人的出场。军号象征着为人民而战的理想信念,而此时的军队却面临着信仰的危机。

拥有军号的小吹号手,是红军信念的传承着,父辈的牺牲让他出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是毛泽东和朱德以身作则,捍卫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影片多处细节极为动人,毛泽东为小吹号手讨回公道,朱德亲身为其示范吹号的技巧等等。然而导演始终没有让小军号手吹向军号,直到影片的最后,当革命军队从古田再次出征,拥有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者迈出胜利的万里长征。这个时候,小军号手在毛泽东鼓励的眼神下终于吹响了前进的号角,这是一次压抑之后酣畅淋漓的宣泄,更是一种精神涅槃重生的喜悦。

第二,床头隔板

毛泽东与朱德总司令的革命情谊是久经考验的,他们也会为了革命方针激烈争执,但是内心深处都明白对方的赤子之心。但是如何把握住党内争执与朱毛情谊的火候?如何可以做到不偏不倚?这成了全片剧作的一大难点。

我们看到陈力导演非常巧妙地用床头隔板这一极富时代感的道具成为了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人情感交流的桥梁。当朱毛因为革命往何处去的理念有了争执的时候,两人面红耳赤。陈毅不断规劝毛泽东,两人围绕床头隔板打开关上,无数个回合,我们可以看到对朱毛深情厚谊的陈毅,更能看到一个为了革命正直无私的毛泽东。

当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决心离开红四军,朱德为了挽留他与陈毅对换铺位,一番偷梁换柱,却换来了两个人打碎隔阂坚冰的机会。这样的手笔,将历史的一抹温情留了下来。

   第三,板凳

在古田乡村游大龙是当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几十个精壮汉子高举着板凳龙在大山上,在村镇间肆意遨游,那代表着福建人团结一心的拼劲和闯劲。

第一次出现游大龙在电影的开始,叙事者“我”回忆起爷爷与毛泽东主席革命的日日夜夜,看着今日富强的中国心驰神往,当年伟人播撒下的种子,在今天开花结果。在这里,板凳组成的巨龙象征着共产党一切为了祖国的初心。

第二次出现游大龙,是当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只身一人赴上杭为当地老百姓教书。心中有些丧气的毛泽东看到当地人民用游大龙欢迎自己,场面蔚为壮观,他不禁赞叹:心齐方能成龙!是啊,板凳龙由无数个板凳组成,而高举板凳的不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人吗?唯有齐心协力,方能移山倒海。

在电影的最后,毛泽东离开上杭,他身无长物,唯有一张板凳,他带走了闽西人民的祝福与善意。

第四,新军装

新军装象征着革命新的开始,是毛泽东等伟人对胜利属于明天的殷切厚望,也是潜藏着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当朱毛有了争执,朱德心中苦闷,是毛泽东带着他参观了染坊里新染的布料,快乐弥漫在荧屏上,革命者即便有千难万难,依然有赤子之心。

然而,陈力导演在新军装的细节处理上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她试图将刘安恭与朱毛的矛盾也可以通过军装的细节表现。刘安恭要求在新的领章上加上黑边,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列宁的缅怀。然而这却引起了党内不同的声音,林彪等人则认为这样做普通军人不理解,毛泽东也认为革命应该要与国情相结合,这个细节成为双方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电影的结尾,毛泽东在大会上说,领章的黑边要加,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列宁,更是为了纪念所有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这样的诠释让领章也有了一份温暖,让所有将士都感受到革命的真正意义。

这样的细节在陈力导演的《古田军号》中何其之多,比如朱德掰成三块的馒头;比如毛泽东染上疟疾,他身边人一次又一次为他盖上棉被的动人场面。所有的细节都在这部影片中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得益彰,这是导演的功力,也是我们欣赏这部电影的荣幸。

离开细节,人物塑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陈力导演对于伟人的塑造,可谓匠心独运。

毛泽东,向前冲!

如果说南昌起义是一声怒吼,那么古田军号则是攥紧的拳头;如果说井冈山朱毛会师是革命万里长征的起跑线,那么古田则吹向了冲向胜利的集结号!

然而我们很难想象陈力导演竟然用了极为简单、智慧而鲜明的方法雕琢出毛泽东、朱德、陈毅的风采,导演的技巧很简单:让镜头动起来,让人物跑起来!

电影的开始,毛泽东和朱德一前一后穿越人潮涌动的集市,小跑快步向前,他们身形挺拔而伟岸,器宇轩昂。毛泽东面若沉水,心有惊雷,朱德则怒目金钢,有如山的气势,他们是要为革命清扫门户!简简单单,不发一声,不着一字,革命者的坚定和气魄就勾勒出来,小军号手紧随其后,电影用他的仰拍视角,将正义的理想主义根植心田。人流中,闽西古镇的风土人情也随着伟人们的脚步逐渐显露身姿,历史就此拉开帷幕。

电影的第二次奔跑是红四军高层陷入了困境,从中央下来的刘安恭没有结合地方实际,执意要将军队引向错误的方向。毛泽东一方面要与刘安恭据理力争,革命生死存亡不敢退后一步,另一方面,他又与朱德有了争执。朱德始终无法放下战友情怀与革命大义,他非常焦虑,也对毛泽东有了情绪。就在所有人心焦如焚,又毫无办法的时候,毛泽东找到朱德,他拉起朱德跑向染坊,要将红军新军装的好消息告诉他。朱德被毛泽东拉着向前跑,他也不禁笑了,毛泽东革命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着他,一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是自己的初心之所在啊。导演用情节化解矛盾,一次奔跑就让两个革命者的心又靠近了。

第三次奔跑,毛泽东为了队伍团结放弃了前委书记的重任,离开了根据地。他心中有愤怒,有失望,有不甘!毛泽东走到上杭,他听到远方山头有节奏的呐喊声,他跑步向前,穿过古老的城寨,一片豁然开朗中,他看到从山上一条大龙蜿蜒而下,那是古田人民最振奋人心的节日山中“游大龙”!无数个汉子举着板凳,板凳上做成龙肢体的模样,所有人心往一处使,大龙上下翻滚,无比震撼,这更是上杭人民在迎接红军啊!毛泽东心生感慨,他说“心齐方可成龙,心齐方可成龙啊!”

电影中最后一次奔跑,毛泽东在上杭惊闻红军在反围剿中陷入血战。毛泽东心急如焚,带着子弟兵从山上冲下,他先前预测的每一句话都得到了验证,二纵的骄纵和失控最终导致不该发生的惨案,刚直的刘安恭也为自己军事政治上的幼稚付出了生命代价。陈力导演在处理这一段情节上,一是表现了毛泽东激昂的情绪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拍出了天下大势英雄必不埋没的滚滚气势,在奔跑中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终于排除万难,他必然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曙光。

陈力导演在毛泽东人生和革命胜败每一个关键节点上,不拍其他的,就拍他的奔跑!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青春奔涌的力量,汹涌澎湃,挡不住,也无法阻挡!让伟人带领中国革命像潮水一般向前冲,正是革命青春力量的展现。这样的手法在陈力导演的作品里屡见不鲜,她在《血战湘江》中用奔马代替了人的奔跑,在剧烈的战争环境下人物的命运亦随之跌宕起伏,奔跑和奔马都起到同样的目的。

史诗气质就这样在毛泽东的四次奔跑中得以完成。什么是革命者的奔跑?什么是毛泽东等伟人志士的精神?一为集体主义之“浩荡”,人因集体而有意义,因集体而成为丰碑;二是个人精神之“跋涉”,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这是伟人的赤子之心,这是伟人的跋涉之心!

伟大的接力

伟大的事业也是从稚嫩开始的,伟大的领袖也是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的。历史不是传说与神话,历史不是发黄的书页,落满尘埃,历史是曾经的青春之歌与时代的军号,在每一个失落的黄昏,在每一个绝望的长夜,在每一个重燃战火的清晨,历史都会悄然入梦,都会照进现实,都会将隐秘的财富带给今天的我们。

今天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出国,他们在英国,在澳洲,在加拿大,享受着父母辈多年努力积攒下来的财富。然而有些孩子却不关心学业,沉浸在片刻的放纵中,骄横跋扈,把青春当做一场奢靡的聚会。

留学海外,本来是一次人生的再出发,却被奢侈地挥霍了。

在毛泽东、朱德那个时代,梁启超曾经慷慨激昂地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我年轻时,背诵这样的章句,我们依然会热泪盈眶。然而今日的少年,还能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吗?

在毛泽东、朱德那个时代,虽然天下昏昏,虽然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是每一个参加革命的青年都以天下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枕戈待旦,在黑夜里守候着光明,这样少年无谓的精气神,我们还拥有吗?

我不知道毛泽东在古田莽莽大山中每日在思考什么?我不知道朱德总司令在一片断壁残垣中在追求着什么?我不知道陈毅将军为什么可以在穷困之中依然有写打油诗的快慰。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是想升官发财吗?他们是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不过百年,应及时行乐吗?

我想不会的,他们心里只有他们的祖国。

在陈力导演的每一个镜头里都潜藏着一声呼喊,那声音并不大,却隐藏在毛泽东每一次焦心的争执上,隐藏在朱总司令每一次纠结地叹息中,隐藏在椿娃子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隐藏在古田家家户户老百姓们的脸上。

要救中国呀!要救中国呀

我不禁想起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西西弗斯》,那个古希腊的神,永生永世都在推着一块巨石上山,巨石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下去。

人生的意义何在?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又如何?青年人啊!你们不应该忘记,当古田军号吹响的时刻,那是中国革命最伟大的黎明时分,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

伴随着朱毛红军坚定的步伐,从古田走来,从岁月走来,汇入朱日和整齐有序的方阵,九十年来,这种步履坚定、豪迈如出一辙,他们向未来走去,直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刻,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那是从红军草创的艰难岁月,到今天声震九霄浩浩荡荡的一次伟大的接力!

叩问历史的昨天,古田军号声声在耳,你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这声嘹亮的号角不仅在缅怀逝去的峥嵘岁月,更是在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结号。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9-09-17/5874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黄明娥 更新时间:2019-09-18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