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胡鞍钢“罪”在何处?
胡鞍钢“罪”在何处?
——评《解聘(除)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和教授职务呼吁书》
郭松民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舆论空间和“学术圈”里对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的围攻愈演愈烈:一会儿“公开信”啦,一会儿又是“呼吁书”啦,气势汹汹,咄咄逼人,很有一点要把胡鞍钢拉下马来,批到批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劲头!
胡鞍钢何罪?
反复阅读《呼吁书》,发现胡鞍钢之罪,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就是他居然敢断言“中国综合国力已超出美国”!于是就天地不容,罪该万死,应该千刀万剐!
可笑的是,这封半文不白、很有一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民国范儿”文风、指责胡鞍钢“有辱斯文”的“呼吁书”,自己却出现了惨不忍睹的最低级错别字,把“综合”写成了“综和”、“竟然”写成了“竞然”、“长矛”写成了“长茅”,不知道起草者会不会又把这个错误甩锅给“文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北大清华可就交相辉映,堪称双壁了。
现在要问的是,胡鞍钢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已超出美国”,无论准确与否,无非是他作为一位研究者的学术观点而已,怎么就成了弥天大罪了呢?
按照“呼吁书”的说法,如此一来,就“远引无数他国戒心,近发邻国恐惧”,不得了啦,天要塌下来,八国联军又要到津门来,这全是胡鞍钢惹的祸,于是就要向胡鞍钢兴师问罪,鸣鼓而攻之。
读到这里,我觉得有一万匹草泥马要从口中奔腾而出!真想把当年赠给旧《炎黄春秋》的四个字再赠送给这些撰写“呼吁书”的“清华学者”。
怎么了?中国的学者肯定一下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为自己的国家自豪一下,即便不够准确,就成了弥天大罪了?难道中国人只能永远说“我们很卑贱”、“我们快要崩溃了”、“我们要永远接受美国的耳提面命,绝无非分之想”才算“有常识”、“有学术”?
如果这一逻辑成立,那么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十九大宣布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岂不更是错的离谱,罪不可赦?
还要再问一句:如果一位中国学者为自己的国家自豪一下,对祖国的发展成就肯定一下,就“远引无数他国戒心,近发邻国恐惧”,那么特朗普天天都在宣传“让美国再次伟大”、鼓吹“美国优先”,就不害怕引起其他国家的“戒心”、“恐惧”吗?难道为自己的祖国加油、呐喊、鼓劲是美国人的专利?
这份“呼吁书”,说白了无非是“友邦惊诧论”在今天的翻版罢了。
美国破坏WTO的规则,单方面启动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他们不惊诧;美国制定“台湾旅行法”,派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干涉中国统一,他们不惊诧;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借口,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他们不惊诧;一个中国学者说了句“中国综合国力超越美国”,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清华部分校友”,是些什么东西!
作为一位学者,胡鞍钢有权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如果认为胡鞍钢的观点是错误的,完全可以写文章与胡鞍钢商榷、甚至反驳。但“呼吁书”的作者,却完全没有兴趣驳斥胡鞍钢的观点,而只是借机对胡鞍钢大肆进行人身攻击,什么“抛常识于不顾,视学术为无物”了,什么“有辱斯文”了,什么“误国误民”了,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就意味着,这些人真正在意的,不是胡鞍钢的观点,而是胡鞍钢这个人,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与制度认同,以及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所以很清楚,围攻胡鞍钢,就是为了杀一儆百,就是为了向中国人泼冷水,打掉这两年来刚刚开始初现端倪的民族自信,重建已经摇摇欲坠的对美国的认同和崇拜。就是为了让中国永远不敢梦想超越美国,永远跟在美国屁股后面爬行,永远不能突破美国教条,永远接受美国的管教与规训,永远对美国奉行事大主义,永远做美国的文化和经济殖民地。
难怪有网友会讽刺说:胡鞍钢说中国超过了美国,伤害了多少清华校友的感情。这就使他成了清华公敌。
这些以“清华校友”的名义散发的“公开信”、“呼吁书”,是清华真正的耻辱,因为这意味着清华根深蒂固的“留美预备学校”买办知识分子传统的精神病灶,在今天的“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共同作用下,再次恶性发作,成为投降主义、失败主义的“理论依据”。
毛主席说过,气可鼓不可泄!即便胡鞍钢的某些观点不准确,甚至错误,也绝不意味着他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认同是错误的,不意味着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是错误的,更不意味着中国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
在当下这个相对困难的时刻,还是让我们回顾毛主席说过的话:
让国内外敌人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这些签名围攻胡鞍钢的人,那些长美国志气灭中国威风的人不会幸免,他们一定会以汉奸之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8-08-04/5176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