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号角已经吹响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号角已经吹响

 

 

日前,党的十九大在北京胜利闭幕。如何认识时代之“新”?“新时代”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

李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号角已经吹响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记者:作为党的十九大列席人员,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时,是怎样的心情?

李捷:党的十九大报告振奋人心,也深得人心。报告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就是庄严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判断。这是我们党对时代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本身所作出的重大研判。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李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很多重要和显著的标志。其中的一大标志就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举世公认的历史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三个意味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深刻揭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国际意义和时代意义,极大增强了“四个自信”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决心。

指导“四个伟大”的行动指南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请问,这与“新时代”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李捷:判断新时代的第二大标志,应该说,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时代之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矛盾的变化上。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发展新起点。

一方面,我们依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奋斗。

记者:如何理解“新思想”与“新时代”的关系?

李捷:判断新时代的第三大标志,就是系统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始终引领时代发展和时代变革,就必须要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掀开实现中国梦的新篇章

记者:能否说,“新时代”也意味着“新要求”?

李捷:是的。判断新时代的第四大标志,就是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既是以过往所取得成绩为基础的,又是面向未来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国情、顺应党性民意的战略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安排。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切实实现战略目标、战略安排,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在世纪之交,又郑重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把这个奋斗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此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综合分析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郑重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从这一战略安排出发,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既要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又要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一伟大构想和战略安排,将掀开实现中国梦的新篇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里程碑。

从根本上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新时代”对党的建设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李捷:我理解,判断“新时代”还有两个显著标志,是与我们党有关的。

一个是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今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就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换句话说,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要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紧密相关;发生的一切伟大历史性变革,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深刻变革紧密相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深沉的忧患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果敢的政治担当,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勇于面对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并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从根本上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决定性一招,有效维护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力地推动了国家面貌、人民面貌、军队面貌、民族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以崭新姿态昂首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7-11-06/4707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1-06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