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规律探析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规律探析

吕薇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上层建筑无疑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但同时它又决定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乃至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国际话语权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时代能否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变化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执政党的存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规律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优化意识形态话语本体构建立足实践、扎根群众、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

创新和优化意识形态话语本体(即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立足实践、扎根群众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诸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虽然主张不尽相同但其目的却完全一致都是试图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思想理论的指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使之更好地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更好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更广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使之在激烈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这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立足实践从本国国情和现实出发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增强其生命力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观照现实、解答问题。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面向实践、直面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和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才能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历史经验亦是基本规律。

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同一定社会现实境况的相关性与契合程度。如果脱离实际固守教条就会阻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土化的进程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迷失方向。反思苏东各国从僵化固守马克思主义教条到彻底背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及其严重后果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汲取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深刻教训我们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的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创造性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治国理政全局和当代中国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要有效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就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解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以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解释力与创造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首要的原则就是立足实践。

在当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以实践为依托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党和人民关注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特别是要围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三五”规划进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其生命力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扎根群众在关切人民利益诉求中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增强其感召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斗争的学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关注人民利益诉求是其最重要的理论特质也是其吸引力不断增强的根本原因。只有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人民群众也才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武器”。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

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要赢得广泛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用人民群众熟知的话语内容来解释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本身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和接受。这一点已经为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所证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基本原则。从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到习近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庄严宣誓“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以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党再度要求“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复强调要“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要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引导和凝聚人民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出发点把动员人民、吸引人民参与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发展路径把人民群众素质是否提高、是否得到实惠、是否满意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评判标准切实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密切联系起来认真研究并高度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由拥护党的政策发展到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使我们党真正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三)与时俱进应时代发展和形势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增强其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特定时代的要求解决了时代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进行过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它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才能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

回顾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我们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我国永葆活力的奥秘所在。相反一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遭受重创甚至最终遭遇亡党亡国的历史命运归根到底是没有能够正视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历史雄辩地表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个最大特点和基本要求亦可以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适应时代的变化、正视时代的挑战、表达时代的呼声是意识形态能够成为社会的‘水泥’和‘黏合剂’的先决条件”。

当然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不是要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而是要在实践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新鲜的活力使其能够准确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丰富而生动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还深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进程。中国发展奇迹背后蕴含的是先进的思想精神和伟大的理论创造这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对于这些创造和贡献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一定都要充分体现和反映。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困难与风险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的回答。今天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继续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规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前提下围绕当代中国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以其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特点切实彰显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强化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依赖于话语本身的创新发展更取决于话语主体(即话语传播者和阐释者)的领导力和解释力。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者和引领者从事思想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宣传队伍是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者和传播者只有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思想理论队伍建设使这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的主体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才能最终赢得话语权掌握话语权这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当前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所谓“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成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的坚强领导核心;所谓“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宣传干部队伍。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其对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力和凝聚力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这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必然成为不同群体或利益集团争夺的目标和实现其利益的工具。如有学者所言“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冲突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思想观念之争而是“领导权之争。不同的主义就决定了不同的当政者和执政方式”。

在激烈的关系到道路和制度之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中马克思主义话语能否获得优势赢得主动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否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导向能否加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科学、有效的领导。这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越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越需要坚定的声音引领时代、鼓舞人民传播党的路线方针传递正能量的声音”。

思想上的坚定是行动上坚定的前提。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必须首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实现党管意识形态、确保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旁落。“通过党自身的建设和领导以及党对话语权的建构等方面来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固屏障以强化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抵御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和生命力。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后期由于苏共一些领导人在捍卫其主流意识形态上的失职造成了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和苏共话语权优势的丧失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历史悲剧。历史的经验充分表明能否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理论建设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话语的阵地和导向关系到党自身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关系到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明确制定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主要表现为各种“话语”空前活跃舆论生态异常多变。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愈益繁重在这一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对于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尤为重要。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领导力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宣传力度站稳政治立场、强化阵地意识毫不动摇地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主动发声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马克思主义是博采古今中外文化之优长、广集世间百家文化之精华的意识形态。但是马克思主义这种的包容性决不意味着无条件的容忍、无立场的放任、无底线的姑息和无原则的妥协。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要对各种思想和思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尤其是要旗帜鲜明地批判那些公开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和言论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把方向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防范系统。

(二)打造立场坚定、业务精良的思想理论队伍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解释力

马克思曾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思想理论宣传队伍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力军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保障。

造就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意识形态队伍打造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良的思想理论队伍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直接关系着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的强弱。这是我们党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战线的同志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理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富有战斗力和奉献精神的队伍。但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思想混乱、立场动摇、作风不正、宗旨不强的“关键少数”。由于他们既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也是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者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尽管人数不多破坏力却不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

当前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必须认真抓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国情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善于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我国权益的外向型理论人才。同时还要把那些具有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干部选拔到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任何时候都不旁落。其次是要加强宣传思想战线的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强宣传思想干部是实现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组织保证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环节。“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为此既要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战线各级领导班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熟练驾驭复杂局面、冷静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要遵循当前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建设一支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谙熟网络传播规律的专家队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沟通的双向性与时效性。

三、转化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创新话语传播的方式、手段和平台

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既取决于意识形态话语自身内容和品质的不断提升也取决于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即传播方式、手段和平台)的不断丰富。近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有效破解了思想宣传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果还是空洞说教、大水漫灌、千报一面难免效果不彰。”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谁掌握和控制着有效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谁就能充分展现其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最终取得居于支配地位的话语优势这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规律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遵循。

(一)遵循受众接受信息的规律和习惯转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和手段

任何理论的灌输和思想的养成都需要丰厚的群众基础。游离于生活之外脱离群众实践再好的思想理论、再好的价值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亦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要转变为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必须遵循受众接受信息的规律和习惯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原则。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以其去中心化、自组织、超链接等特点以其碎片化、简单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冲击着注重规范性、严肃性的传统话语表达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伴随着新媒体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介入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在传播信息、影响舆论方面的作用也愈益凸显。因此积极转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和手段就成为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尤其是话语载体建设的根本要求。

首先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必须遵循受众接受信息的规律切实转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和宣传方式。

话语表达和话语宣传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般而言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宣传方式越合理话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越大。实践表明如果政府官员满口官方话知识分子满口学究气意识形态话语就很难接地气很难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对此毛泽东同志有着深刻认识。早在1942年他就曾对刻板生硬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行过严厉批判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停留在不断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的套话上这样的宣传只能适得其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深奥的理论”、“理性的话语”话语转化成“通俗的理论”和“日常的话语”运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符合大众思维的话语表达方式以新鲜活泼的、丰富多彩、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手段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激活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知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觉坚持与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其次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必须贴合信息时代的传播语境积极更新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从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民众的接受偏好。人们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网络传媒获取海量信息。这些信息良莠混杂有的甚至渗透着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意图传播着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目前网络传媒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和快捷性、以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自主选择意识较高而是非辨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民众极易因各种西方文化的渗透而产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为此必须紧紧贴合信息时代的传播语境积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尊重媒体发展特点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更新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手段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功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时代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肩负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工作的同志要善于站在新媒体传播的最前沿借助影视化、数字化等话语传播手段借助新媒体特有的便捷性、即时性、形象性、互动性、兼容性等优势特点把经过富于时代感包装的马克思主义话语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嵌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从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二)遵循意识形态传播和新兴媒体发展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传播载体和平台

话语的交流和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平台来完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是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优化、创新和发展传播载体和平台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路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催生出新的媒体形态正在加速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获取渠道。互联网、博客、网络论坛、QQ、微信等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能否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能否综合利用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的优势拓宽广大群众接收文化信息和价值信念的途径打造一个功能互补的综合化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已成为我们能否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关键。“只要党的媒体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舆论话语权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媒体的主流声音就能始终为大局服务媒体的内容就能始终反映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为此我们需要遵循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规律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转化和丰富意识形态话语载体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和辐射广度。

首先要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优势。传统主流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大政方针的解读者、意识形态的主导者。传统主流媒体所特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和雄厚品牌资源既能大量提供鲜活的信息和素材又能有效抑制和阻止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干扰。新形势下传统主流媒体应当进一步增强引导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在引导传统媒体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向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网络媒体舆论场提升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度让政府的声音和民众的声音在同一平台内自由表达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每一种宣传渠道都抢占先机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其次要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和传播平台。当前互联网等新兴舆论阵地和传播平台正在以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新的舆论阵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不失时机地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我们要积极适应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和平台的新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快建立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宣传的主流网站着力打造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载体、新渠道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以正面的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上舆论积极夺取网上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进一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整合力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再次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在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同时着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按照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一批形式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一批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大的新型媒体集团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坚持巩固其主导话语权提供有益的主流舆论环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7-01-23/4229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1-24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