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不能只在精神层面坚持共产主义

      从当前有关共产主义的论战形势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理式的论证,道德教化式的说教效果有限。共产主义从来就不只存在于精神层面,而是现实社会的政治斗 争。优秀共产党员竟然对本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进行冷嘲热讽和恶毒攻击,共产党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可谓不严峻。新兴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怀疑、痛恨共产主义是完全 不足为奇的,甚至是顺理成章的。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他们其中的不少人已经进入党内或原本就在党内滋生,进而改变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把这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演 变成资产阶级的精英俱乐部。

  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完全可能出现新的资产阶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这个致力于消灭剥 削的制度刚刚从持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中挣扎出来,还带有难以洗净的旧制度的残余。而且,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因素 的影响和渗透。不仅如此,在这种内外环境中,一部分掌握权利的无产阶级分子向自己的对立面异化和蜕变也是会经常发生的。所以,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初级 阶段是斗争特别尖锐复杂的阶段,共产党绝不能因执政而丧失革命性。

  经济发展并不能自然地消除这个问题,有时甚至相反。当前,中国社会阶 级成分复杂化,阶级差别扩大化,阶级矛盾尖锐化的问题十分突出,社会的两极分化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就给共产党提出了“你代表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 上要特别注意吸取苏联搞全民党的教训,防止丧失阶级的纯洁性和方向的明确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是绝不会接受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如果不抛弃共产主义目标 和改变共产主义性质,就只能更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并使之发展壮大。而如果共产党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抛弃原来的奋斗目标,就必然失去最大多数人的支 持,苏共的覆辙将会重演。这就要求纯洁党的队伍,确保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人大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保证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手 中。

  阶级关系源自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俱来的特点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制造阶级对立,扩大社会矛盾。所以,要巩固和扩大党的 阶级基础,缩小社会两极分化必然要求建立和加强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当然,在社会主义阶段,公有 制不可能纯而又纯,有时甚至可能还需要促进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扩大。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私有制成分发展造成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严重威胁社会 稳定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程度。这个问题只利用税收等技术手段去调节二次分配已经无济于事,所以必须扩大生产关系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主要就是巩固和增强公有 制在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国有企业丧失全民所有制性质进而成为新兴资本家的摇篮,加强普通职工对企业的监督权和 管理权。

  所以,共产主义决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是具体的阶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与人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仅仅在精神层面 提倡共产主义充其量只能提高社会的道德标准或将共产主义宗教化,这对于解决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只摸石头而不知走向哪里的困惑和现实尖锐的社会问题起不到多 大作用,而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人民凭什么相信共产主义?长期以来,许多人对共产主义生疏、淡忘了,误解、歪曲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普遍存在。所以,有必要 在谈论共产主义时明确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共产党宣言》说得很清楚:“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这个基础上消灭阶级 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差别,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是前进的方向更是斗争的过程。绝不是要等到物质极大丰富之后才去 建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和原则贯穿无产阶级革命的始终,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则为共产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用共产主义的终极状态否定其现实意义,否 定“共产主义接班人”概念的合理性,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从某些网络名人和暴发户有立场无学问,有观点无逻辑,只习惯于碎片化的网络叙事方式这种特点 看,二者兼而有之,前者成分更大。坚持共产主义不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但思想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思想必须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共产主义者不怕争论, 而且充分尊重和支持言论自由。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赋予共产主义更大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10-27/3464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10-28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