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青年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
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当代青年,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多样,但在部分青年人中却存在着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越来越陌生甚至排斥的现象,这使在当代青年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不熟悉。老一辈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对一些青年人来说更多意味着“代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仍像当年毛泽东所批评的那 样“言必称希腊”。不少青年虽然掌握的知识多了,对西方的了解增加了,但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却不熟悉、不了解,在谈论马克思主义时讲的多是“外行话”。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当一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存有排斥与逆反心理,与其话语体系渐行渐远。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在部分青年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现象。他们既没有认真研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没有真正掌握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看待与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在一些大学的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被边缘化程度甚至超乎了我们的想 象。相当一部分青年虽然关心国家发展,却不熟悉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虽然关心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却不了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世界的责 任和地位。部分青年在学历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却在相对下降。
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牢固。当代青年大多是吃着洋快餐、听着外国流行音乐、看着美国大片长大的。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年代,无法 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难以亲身体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指导一个身处深重灾难的民族一步步走向解放和富强的;更不了解他们今天沐浴着的光明,是多少革命 前辈在黑暗中历经重重磨难,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加之西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青年仰慕虚荣、追求物 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信仰缺失。因此,当代青年迫切需要了解我们国家的近现代历史,多读些马克思主义的书,以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树立起马 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主要影响
首先,不利于为社会主义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中国能否坚持社会主 义而不像苏联和东欧一样发生和平演变,关键在青年。未来青年能不能扛起社会主义大旗,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根本在于我们党要教育引导青年学习马克 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使青年了解这样一个道理: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如果不学习、不信仰、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科学思维,就不可能理解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就会 在西方推行的思想文化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和平演变斗争中迷失方向,成为俘虏;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将后继无人,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将面临崩 塌,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建设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将付诸东流,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当代青年中能否确立,将会 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败,这决非夸大其辞。
其次,不利于传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的科学真理,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是 《宪法》规定的国家指导思想,是立国、治国、强国之根本。如果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就无法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会在中国“失传”、“断代”,后继无人。马克思主义能否为当代青年所接受和传承,不 只关乎青年本身的理想信念,而且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加强对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 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三,不利于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及和平演变。用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让全世界都接受西方“普世价值”,是西方的既定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 们时刻企图遏制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从军事包围、武力打击、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到文化、价值观渗透,无所不用其极。冷战结束后,西方的战略已从“消灭” 社会主义转向“演变”社会主义,从武力打击转向文化渗透,从着眼对当代人的打击、恐吓、威胁,转向着眼未来,吸引、收买、离间、腐蚀青年,把和平演变的希 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上个世纪,西方在对苏联冷战的同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导致其最终解体。如今,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已转向社会主义中国, 并且瞄准了中国的青年一代。值得高度警醒的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不少人早已习惯了商品丰富的现代生活,欣然接受了来自西 方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种“糖”与“蜜”的诱惑和影响下,部分青年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再清醒,也难以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立场出发对资本 主义保持警惕。因此,当代青年如果缺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信仰,就没有能力去识别和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会在反和平演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败下阵 来。
三、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到位、不得法,这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话语,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巩 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与信仰。当代青年虽然在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都开设了思想政治课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但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首先是教育不到 位、不得法,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青少年的需求和兴趣脱节,难以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甚者还导致了学生的逆反 心理和厌学情绪。一些学生往往是背条文,记概念,应付考试,考试一过则将其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没有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更谈不上形成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信仰和价值观。其次是西方价值观和社会负能量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往往是学校讲理想信仰,社会却充满物质诱惑;老师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自 媒体充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教材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西方说资本主义是“普世价值”。学校正能量教育被社会负能量稀释甚至颠覆,致使相当多的青少年不仅 不能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识别、抵御和战胜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社会腐朽颓废思想,反而被这些思想一触即溃,反过来怀疑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真理性和生命力,陷入信仰缺失、思想迷茫的困境。
二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这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外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是青年一代。西方凭借其经济、科技和媒体传播优 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加紧向中国强力传播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西方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文化的渗透、影响、误导和熏陶是全方位的,从消费、 饮食、娱乐、时尚,到话语体系、行为举止、价值追求、理想信仰,无所不包,无孔不入。受此影响,部分青年在仰慕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时不加辨析地接受西方思想 文化,甚至盲目崇拜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文化渗透和对社会主义的抹黑、妖魔化,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一些青年思想中的存在空间。
三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这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话语缺失的深层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确 立和巩固要求把公有制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它需要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上。在上个世纪,通过“一化三改”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 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但毋庸讳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其相伴而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开始渗透到社会生产生 活各个领域,表现得异常活跃,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部分青年中的影响力变弱,在一定范围内被边缘化了。
四、在当代青年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1.改进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当代青年中建立和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一方面, 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努力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 育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难忘、毕生受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 理论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2.增强当代青年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抵抗力。一个时期以来,蜂拥而入的西方思想文化带给国人尤其是青年的不是更多的选择,而是更多的迷茫。当 代青年若要在汹涌澎湃的西方思潮冲击中站稳脚跟且不断前行,最重要的是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对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识别 力、抵抗力、免疫力、战斗力,从思想上筑牢抵制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渗透的铜墙铁壁。只有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强大起来,并为国人所接受和拥戴,才能从根 本上抵御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帮助青年增强文化自信,不被西方思想文化演变和腐蚀。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为了有效防止和抵御西 方思想文化渗透,必须对通过网络等渠道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产品严格把关,对于明显恶意抹黑社会主义和离间民心的言论和影像要坚决阻断在国门之外,为在青年 中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净化环境、保驾护航。
3.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确立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有利于巩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帮助当代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定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真正让公有制主导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根据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决不能搞私有化,公有制经济决不能削弱。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仅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而且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因此,坚持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张扬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10-25/3463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