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滠水农夫:谁使毛泽东在学生课本里消失?

如今,“毛泽东”三个字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的敏感词。平时当然能不提尽量不提,实在回避不了,则干脆采取视而不见的办法。他们以为这样或许就可以瞒混 过关,欺世骗人,但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不良企图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而启迪教育了群众。笔者就有一次亲身感受。

  不久前,辅导孩子学习,有一篇课文《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这首诗的整体结构还是可以的,但诗中有这样一节:

  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只要稍微有心的人,就会感觉这节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哪里不对呢?仔细一睢就不难发现,作者罗列的那一串万古不朽的人名中,竟然没有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如果说孙中山能进入不朽人物之列,毛泽东落选就说不过去,更何况当今中国从法理上讲直接来源于毛泽东,那就更不该漏掉才是。而这 首诗在后面一节还特别赞颂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如果没有毛泽东,那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这样的反常情况还是出现了,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回 避,这种障眼法岂能骗得了人。

  我将疑问和孩子讲了,没想到孩子立即告诉我,说老师讲到这一课时也奇怪“怎么没有毛主席?”,是啊,怎么没有毛主席,怎么能没有毛主席!虽然社 会上三十多年来非毛、反毛毒化教育极大地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判断标准,但毛主席的形象连同他的影响力早已扎根普通人民群众心间,是怎么样抹也抹不去 的。某些人如此这般别有用心回避淡化,除了让人们反感甚而引发人们的反思外,还能起到什么效果呢!当然我很为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而庆幸,说明这位老师并没 有被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所污染,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像这样的人应该说在当今社会中还有很多,无论世事变化,绝大多数的人们对毛主席的情感判断不会变,因为 从根本上讲,毛主席本身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化身。

  可笑的是,某些愚不可及的人把这种见不得人的卑劣伎俩一再耍弄,例如前几日就看到一则信息,新华视点一则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新 闻这样讲到“他走进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房间和遵义会议会议室,在遵义会议参会人员照片前久久凝视,听取讲解。”啥意思?遵义会议单单不提毛 泽东,有意还是无意?没有毛泽东的遵义会议还成为遵义会议吗?这正如网友秦师名粤《别跟南方系一样下流——论新华视点的一则新闻》所评“你家祭祖只供奉二爷三爷、对大爷视而不见?你个数典忘祖的玩意!” 新华视点玩花招,以为骗得了人,结果找骂,活该!毛主席早已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不会说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就毛主席一手创建 的,挖空心思想让“毛泽东”三个字从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淡化消失,只能是痴心妄想,永远也办不到。可以想见的是,某些人既不愿放弃独享毛主席丰厚 遗产的权力,又害怕人民在毛主席的感召下起而抗争而失去自己的特权利益,他们内心实际上对毛主席恨之入骨,但表面上还要装出很崇敬的样子,那种心理矛盾的 纠结让他们既难受,又无可奈何,只得对毛泽东正面的东西采取消极回避态度,而对反面的东西则采取姑息纵容态度,对反毛和挺毛争斗表面看似不偏不倚、不闻不 问,实质上泾渭分明。

  从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对毛泽东的采取刻意回避的现象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将毛泽东淡化,从人们的头脑中彻底抹掉,当然这与李锐、茅于轼、 袁腾飞等明目张胆非毛反毛有一定区别,但本质和目的却是完全一致的,不过是出于各自不同条件而采取的不同策略方法罢了。甚而可以说,为什么明目张胆的反毛 非毛如此嚣张,正是因为有强大的背景靠山,有体制内外一致的呼应打气,才让他们的底气如此之足、干劲如此之大。由此也可想见,所谓的民族虚无主义根源何 在?难道仅仅是《炎黄春秋》的搬弄口舌吗?

  然而,毛泽东确实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巍巍高山,一个无法抹去的巨大存在,污水泼不脏他,只会让污者更污,洁者自洁;回避和冷处理也淡化不了他,反 而让他更加突出,影响力更大。某些人实在没有辙了,只好采取愚蠢至极的鸵鸟办法,以为自己把脑袋钻进土里看不见,别的人就都看不见了。这实在是其人的悲哀 啊!

  2015-6-22


(原标题:“毛泽东”成了敏感词是某些人的悲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06-22/3253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只等闲 更新时间:2015-06-23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