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搞“看不见”的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本领还不够
中央党校旗下《学习时报》今天(5月4日)刊文,聚焦“当代中国青年的诉求变迁”。文章认为,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当代中国青年一样,成长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和大众文化领域出现了“去政治化”的话语现象,思想宣传工作要具有感染青年的魅力,就不能把意识形态弄得很暴露,政治态度搞得很生硬。我们目前搞“看不见”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还远远不够。本文作者廉思是《蚁族》一书的主编廉思。
廉思
以下为原文(原标题:当代中国青年的诉求变迁)
接受文化变更的速度加快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当代中国青年一样,成长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之中。随着人类社会靠代际经验传承塑造价值的模式发生深刻改变,观念的代际更迭将加速,文化的更新速度将前所未有地提升。在人类历史上的长久岁月中,各个社会主流文化的更替速度极为缓慢,人们终其一生,或许都生活在一种文化影响之下。而在当下,文化变更的波长迅速缩短,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覆盖人们的一生,乃至无法完全覆盖青年成长的短短数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和大众文化领域出现了“去政治化”的话语现象。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其政治理念已经在悄然改变。这其实不是脱离政治,而是一种新的政治态度。青年的政治态度,更加世俗也更加理性。利益问题取代政治理想,生活琐事取代宏大叙事,成为影响青年政治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
更关注与自己相关的话题
在我们所做的多个群体调研中,青年群体普遍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多于政治话题。而在所有话题的关注中,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受关注度最高。例如,企业青年是城市青年的主体组成部分,2014年我们进行的北京市企业青年调研显示,在目前的时政热点中,该群体关注度排在前列的,除了全民关注的反腐问题外,其余分别是“房产税加快立法”“医疗体系改革”“单独二胎政策”等,与个人的关系十分紧密。
这样的变化也反映在国家对青年的影响力上。当前青年对“神舟十号”上天的关注度远没有当初“神舟五号”上天时那么强烈,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也没有之前热烈。近年来,类似神舟上天这样的国家发展重大成就事件,对青年爱国情感的激励效果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趋势。有的青年说“无非就是一次航天发射,没有必要对其感到骄傲与自豪”,还有的青年认为“自身的生活还没看到希望,干吗要关注这些东西”。可见,国家要想把握青年并使之获得认同感,单纯依靠宏大事件的激励已远远不够了,我们不仅要给青年以国家的希望,更要给他们以个人发展的希望。
权利诉求
与此同时,不同青年群体间的权利诉求差异在日益加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政治参与报告》显示,公民认为对个人发展最重要的权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经济权利、法律权利、社会权利、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也就是说,这一序列中,越是靠前的权利,对于个人发展越具有基础意义。根据我们对不同青年群体的调研显示,这些权利诉求涌现的规律,与其排序也明显相关。即当序列中的基础权利得到满足后,更高阶的权利诉求往往会显现出来。
例如,“新生代农民工”以经济诉求为主,更关注保障生计,而受过大学教育的“蚁族”和“城市白领”则以居留发展诉求为主,更关注社会参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1.9%的白领表示愿意参加志愿活动,有50.1%表示愿意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之中,而当“对自己身边的事务有不满意的地方”时更有超过半数的白领表示自己会“站出来,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蚁族”群体对社会事务有着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公民参与意识较强。可见,随着经济诉求得到满足,青年群体的社会诉求和政治诉求将会提升。
而由自身权利诉求出发,引发的对政治判断的情绪性反馈,是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原因。例如,根据我们对全国5400名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显示,该群体对当前晋升制度、薪酬体系、科研管理、绩效考核等高校管理制度普遍评价较低。64.9%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比较刻板,缺乏灵活性。68.4%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职称晋升制度多以年龄划线,“论资排辈”现象严重,缺少激励作用。73.5%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能体现工资收入与个人能力相挂钩。高校青年教师不像公务员那样有机会接触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些日常工作中与之直接发生利益关系的具体制度是他们获得对国家认识的主要渠道。对管理体制不满意,将会导致他们对国家政治信任感的流失。
可以预见,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复杂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经济诉求之外,有社会诉求和政治诉求的青年群体,比如“城市白领”正在不断壮大。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5159万人增加到39310万人,而全国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121万人减少到37943万人。这意味着,青年整体的政治权利诉求将日益提升。尤其是对于诉求表达更为激进的青年群体,其权利诉求上升的速度和政治参与制度化的速度之间的差距,将相当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的政治稳定。因此,能否将青年的权利诉求纳入到有序的政治参与中,有效回应青年诉求,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
放眼世界,今天的青年成长在日益同步的全球化背景下,构成其认同基础的,不再仅仅是家族传统、地区习俗、民族特征,现代传播营造的软环境和工业生产打造的硬环境正迅速成为引导全世界青年的决定性力量。工业标准化生产以相似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方式取代传统的就地取材各具特色,现代传播则用生活化的意识形态取代传统的宏大政治。借此,这两股新力量消弭了地理空间的差异,同时建立了新的社会空间格局,其界限标准是依附于身份的工作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权利诉求。在这一新的空间中,人们旧有的身份将逐渐淡化,新身份将逐渐凸显,人们的认同、标签、归属感,都将随之改变。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建构者,这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价值观念体会和表达
青年的价值观念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意识形态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时虽然听不到他们对意识形态的辨析,但是在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中,我们能感知到他们特殊、具体而生动的价值理想和生活准则,这些是最真实且最有活力的意识形态,而做好青年群体的思想工作,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和青年价值观的沟通对话,无疑是所有群体中最具挑战性的。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是一种典型的理性结构,其思想内容是以概念、判断和推论等理性形式表达的,而且这种表述都是经过深入思考而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价值原则和实践要求的。当互联网和手机通信迅速普及后,社会传播不仅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技术基础,而且也展开了信息传递的影像化、符号化的感性传播方式,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的意识活动主要是处于感性层面的心理活动,使得只有那些能够形象化和感性化的影视信息才能产生喜闻乐见的效应,包含于其中的价值理念、行为规则和理想目标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要想真正成为青年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沟通的主要内容,成为在社会生活中真实而普遍发挥作用的信息权力,就必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字内容视觉化、理性概念感性化的转变。
我们的思想宣传工作要具有感染青年的魅力,就不能把意识形态弄得很暴露,政治态度搞得很生硬。观念、主题、态度要深深隐藏在素材、情节和细节之中,一看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正确的主题,也不缺少核心价值,而是缺少一种表达的本领和传播的能力。西方也讲意识形态,只是他们很善于表达。有些美国电影制作庞大、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看了之后,热血沸腾、夜不能寐,最后觉得美国真好,变成一种自觉的选择。实际上,这叫“看不见”的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目前搞“看不见”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创意,需要精致的构思设计和巧妙的表达传播。
总之,我们做青年工作,一定要学会用科学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来说服人,而不是拿大话、空话、套话来压人。我们应当利用知识优势和思想优势,用鲜活的故事和朴实的话语打动青年,把主旋律像小说一样隐藏在故事和人物之中,把抽象的意识形态观念蕴含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之中,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超越理性概念与感性意识的间隔,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同青年价值观的沟通对话,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共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05-04/3172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