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尚”表现
毕福剑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世俗化倾向,值得引起深思和警惕。
【核心提示】历史本身是庄严的,要把研究和解读所得用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进入社会世俗生活,更应该对社会、对读者抱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容不得“戏说”、“恶搞”。
近日,央视某主持人在一段视频中以侮辱性语言公然否定、诋毁党的领袖和革命历史,引发舆论哗然和强烈愤慨。4月8日,央视官方微博发表声明,指出该主持人的言论已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将认真调查并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在这一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世俗化倾向,值得引起深思和警惕。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其主要以学术研究的面貌出现,活跃于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研究领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也吸收了许多“时尚元素”,出现了世俗化的新趋向,使其影响域从严谨的学术殿堂走向世俗生活,从知识精英群体扩大到普通大众。受历史虚无主义所影响的世俗生活领域,一味地追求娱乐化、扁平化的平庸趋势,越来越追求感官刺激,在颠倒历史、嘲弄高尚、胡编乱造中达到了哗众取宠的效果。历史虚无主义演化的这一新趋向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从传播的表现形式看,历史虚无主义经过艺术包装,通过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通俗读物等“文化快餐”形式来“改写历史”,以博取普通民众对其虚无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近年来一些“戏说”性质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在市场和商业的包围中日趋沦为金钱的奴隶。他们有的把封建专制时代的帝王将相美化为可亲可敬的仁者;有的渲染历史阴暗面,热衷于描绘封建官场的“潜规则”、才子佳人的声色犬马;还有的冠名严肃的历史剧作品,竟然不顾历史的记载和史实,仅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好恶,任意进行虚构编造、为某些反派历史人物随意翻案,讥笑、丑化正面历史人物。这些自我冠以“创新”之名、貌似真实的作品,由于“时尚”的话题和外表,迅速占领了市场,造成了全社会弥漫的一种虚无主义的歪风。个别以近现代史为背景的作品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反动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了程度不等的美化,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他们的诸多“善良”品质,着力于“人性”的挖掘,把他们描绘为悲剧人物;另外对维新派、革命派形象则加以肆意歪曲,结果使观众在休闲娱乐、艺术欣赏的同时接受了大量被歪曲的历史知识,接受了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传播的表现内容看,历史虚无主义追逐不同时期的社会时尚话题,尤其是迎合了近年来社会上一股否定崇高、告别英雄的心理需求。追求时尚,本无可厚非。但是,关键要判断这种时尚是健康的、科学的时尚,还是落后的、腐朽的时尚。客观地说,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英雄人物的宣传和塑造上,存在脸谱化、高大全的现象,好人一切均好、坏人一切皆坏的绝对化革命叙事,使普通群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逆反心理。再加上一些人片面追求市场化,社会上盛行追逐金钱的浮躁情绪,一切价值追求全都简化为金钱财富的多少,是非、善恶、美丑颠倒,使整个历史观变形扭曲。革命文学受到严厉批判,曾经塑造并深受几代人爱戴的英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讥笑,“告别激情”、“拒绝崇高”成为一种时尚价值观。追逐、迎合低级庸俗的不健康的社会时尚,随波逐流以吸引部分受众的兴趣,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世俗化的一个显著表现。比如,刻意追求抽象的人性,而回避人的社会性,用人的内在需求、情欲、感受等主观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实际上散布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这几年,出现了一股歪风,有的为已被推翻的那些曾经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恶霸涂脂抹粉、重塑形象,有的为那些擅长打内战、搞磨擦的“急先锋”评功摆好、喊冤叫屈。从抽象人性的角度出发还原反面人物的“真实”面貌,颠覆民族抗争的历史、亵渎革命先烈,似乎成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世俗化的一大偏好和传播手法。这些形形色色的“新观点”,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尺度、道德底线甚至国家法律。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个别作品虽然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为创作题材,但不是秉持严谨严肃的态度,而是肆意歪曲历史、戏说历史、杜撰历史,格调低下、情节荒诞。通过粗俗语言大肆传播只有个体的私欲而无所谓国家民族、社会责任、理想信念的虚无主义价值观,颠倒历史是非、冲击主流价值观以及抹杀观众的历史记忆,这类不堪入目的低俗作品近年来俨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世俗化代表。
此外,从传播的表现手法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恶搞”来标新立异,以丑化和贬损英雄人物为乐,拿英雄人物随意“开涮”、戏谑,以招徕读者和观众。近年来,在个别丧失社会良知的人眼里,革命经典不再是庄严、崇高、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反而成为一种可以被随意截取、荒唐创作的“原型”和素材。有的人在公开或私下场合,用下流的语言、龌龊的“段子”去取笑英雄人物,侮辱革命先辈。长期受到广大人民崇敬和爱戴的革命领袖却成了个别人嘴里调侃和嘲弄的对象,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勇战士却成为肆意“搞笑”的谈资……诸如此类的歪风隐喻着当前社会中正涌动着一股不可小觑的历史虚无主义暗流,而这股暗流正通过各种“恶搞”、“戏说”浮出水面。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以“私德”之名为这种私下场合龌龊“恶搞”开脱,但是“私德”也是“德”,并不是私下场合可以“无德”。至于用“恶搞”方式重新演绎历史重大公共问题,更是近年某些人浮躁轻佻的心态、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和颓废主义的精神状态在历史认识领域的畸形反应,它折射出这些人已遭腐蚀的灵魂和阴暗的精神世界,这岂是轻轻的一句“私德”所能开脱的?
历史本身是庄严的,要把研究和解读所得用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进入社会世俗生活,更应该对社会、对读者抱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容不得“戏说”、“恶搞”。世俗化虽然使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很快就获得巨大的话语空间,使这种歪风的传播突破了历史学科的限制,在一般受众的精神世界中迅速蔓延,但是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喧闹一时,当人们撕开其浮华的表层和时尚的包装时,显露出的是其内涵的肤浅低俗。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04-10/3126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