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重读《我不能放弃原则》
编者按: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给《苏维埃俄罗斯报》的来信《我不能放弃原则》引发的争议,标志着苏联意识形态方面全面溃败,可以说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导火索。现整理出原文及一篇反思文章,供大家参考借鉴。
23年后俄罗斯媒体重提《我不能放弃原则》
李瑞琴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年。在苏联解体演变过程中,1988年是苏联改革关键的一年,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即是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给《苏维埃俄罗斯报》编辑部的来信《我不能放弃原则》(1988年)。当时,这封信立即被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派们定性为“反对改革的纲领和信条”遭到彻底批判。在此信发表23年之际,俄罗斯多家网站和媒体都重新刊登这封著名来信,俄罗斯重要媒体还对安德烈耶娃进行了采访。今天,苏联解体事件已渐行渐远,但重新解读这封长达万言的著名来信,收获的应远远超过此信发表的那个时代。
一、《我不能放弃原则》一文发表时的苏联社会状况
20世纪90年代前夕,随着美国以物质和意识形态支持的反苏进程,戈尔巴乔夫成了美国摧毁苏联计划的导演。在改革中,苏共已经是各派思想的组合,不再保护无产者的利益。所谓的“民主派”带着将苏维埃政权、列宁和斯大林钉在十字架上的仇恨,恶意地、吹毛求疵地疯狂攻击社会主义历史。一些来自中小官僚的社会民主派代表,他们否定斯大林和革命,对国家发展的“新道路”瞎说一气。在列宁格勒市的广场上,在莫斯科多次会议中,他们还公开呼吁屠杀共产党人:“将共产党人挂到绞刑架上!”隐藏着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敌人,煽动对商品和生活必需品缺乏不满的人们,引发了社会骚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刊登了安德烈耶娃的文章《我不能放弃原则》。
1.安德烈耶娃的来信经过慎重考虑,开宗明义道明缘由。
第一,苏联改革中推行的公开性、意识形态多元化受到西方反社会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导致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严重混乱。信中说: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关于改革的道路、改革的经济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广泛争论。公开性、透明度和取消批评的禁区,在群众中引发了激烈的情绪,“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要么是西方电台广播的‘提示’,要么是我们同胞中那些对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动摇的人的影响。看看现在都在谈论些什么!多党制、传教自由、移民国外、在报刊上公开讨论性问题的权利、取消对文化管制的必要性、废除义务兵役制!而在学生中出现最多的是对祖国历史的争论”。
第二,对国家历史和领袖人物的歪曲与污蔑成为主流。主要表现为:(1)谈论历史中的错误成为时髦。不少学生虚无主义情绪严重、思想混乱、政治方向迷失、随心所欲。“许多年轻人满脑子都是关于镇压的话题,超过了任何一种对历史的客观认识。”(2)披露“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的反革命运动”、斯大林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罪责等文章轰动一时。(3)文艺作品中丑化列宁。“米哈伊尔?沙特罗夫的戏剧《红草原上的蓝色马》,当出现列宁的秘书试着把茶杯里的水倒在他头上、还用一个没成型的泥塑糊弄他的场景时,年轻人是多么兴奋。还有一些年轻人是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抹黑我国历史和现实的横幅来的。在《布列斯特和约》中,剧作者和导演竟让列宁跪倒在列夫?托洛茨基面前。作者的立场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4)不仅对斯大林进行充满仇恨的人身攻击,而且所有疯狂的攻击都和他的名字联在一起。“那些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工业化、集体化以及文化革命正被强行封入‘个人崇拜’的公式中。一切都备受质疑。事情甚至发展到坚持要求那些所谓‘斯大林主义者们’忏悔自己的罪过。那些将‘暴风骤雨’的时代诽谤为‘人民的悲剧’的小说和电影则备受赞誉。”
第三,认为阶级斗争理论、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过时了。“我尤其无法赞同的是沙特罗夫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彻底背离。他考察我国历史最重要的时期时,将社会发展中的主观因素绝对化了,并且明显忽视了阶级和群众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沦为‘背景’,而行动着的却是那些不负责任的政治人物。”“那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的评论家们,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沙特罗夫在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但如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贡献,我们现在就将连改革的资本都没有。”
2.安德烈耶娃来信发表15周年时,全苏布尔什维克共产党撰文再述其历史背景。2003年3月13日,全苏布尔什维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以《星星之火已经燎原》为题发表文章,纪念安德烈耶娃《我不能放弃原则》一文发表15周年。文章指出,1988年3月是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三个年头。在斯大林以后,苏联社会由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修正主义的侵蚀,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负面因素,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由于实行了变相的资本主义管理原则,犯罪分子抢劫公共财产,国家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潜藏的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人为制造的生活必需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等不利状况不断加剧。由此,苏联社会酝酿着对进行“改革”和“改革者”的不满。人民期待着党及其领导采取根本的措施改善生活,清除所有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因素。因此,人民是带着热情迎接苏共中央二月全会(1988年)的。戈尔巴乔夫在二月全会上声称,“……我们正是要在精神领域首先采取行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同志们,原则是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放弃的”。这些言论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当时新闻界出现了一些文章批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安德烈耶娃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以清晰的思路,深刻地分析了国内状况,预测了消极事态继续发展的后果。
《我不能放弃原则》在苏共中央机关报《苏维埃俄罗斯报》上刊登,也是遵循戈尔巴乔夫二月全会讲话的精神,在社会生活中恢复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当时,除了工厂和军队外,文章在各共和国、地区、城市和行业报纸被转载937次。安德烈耶娃所在的列宁格勒工学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人士成千上万的信件,其中超过80%的来信充分肯定作者的意见。
3.安德烈耶娃来信发表20周年时,俄共撰文重申文章的发表是社会的客观要求。2008年2月28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文《写在安德烈耶娃<我不能放弃原则>发表20周年之际》。文章指出:苏共二十大后,社会科学界少数人和“民主派”进行了疯狂诋毁斯大林及其事业的运动,从而分裂了社会,摧毁了社会道德、精神和政治的统一。
4.安德烈耶娃来信发表20周年时,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采访安德烈耶娃也谈及当时的国家状况。2008年3月13日,俄罗斯电视台以《安德烈耶娃不放弃原则》为题播出了对安德烈耶娃的采访。采访文章指出,1988年是苏联改革的最紧张时刻,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广场上多次举行大规模的群众集会。每个人都明白:苏联已经不像从前,而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从上述各个时期的文章看,安德烈耶娃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置疑是苏联社会的真实反应。
二、安德烈耶娃质疑的原则问题
1.公开性、意识形态多元化攻击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实质是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安德烈耶娃在信中写道,在和青年学生交谈中,她感觉到“人们无聊地谈论着‘恐怖统治’、‘人民的政治奴性’、‘僵死的社会停滞’、‘我们的思想奴役’、‘大恐惧’、‘有权势的野蛮人的统治’。这些常常只被用来形容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那段历史。甚至可以听到有人这样控诉:据他们所言,从1917年开始,共产主义者就逐渐使我国的生活丧失了人性。”“比如说,约瑟夫?斯大林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所有疯狂的攻击都和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在我看来,这种疯狂与其说是针对这位历史人物,还不如说是针对那个极端复杂的转折时代。”
2.如何对待祖国历史和评价党的领袖反映了站在什么立场的问题。安德烈耶娃说:“我和全苏联人民一样,对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大规模镇压活动以及在后来受到谴责的当时的党政领导感到愤慨,但是常识让我断然反对现在许多新闻机构中对这些复杂的事件非黑即白式的描述。”
“对于党呼吁捍卫社会主义开拓者们的荣誉,我是支持的。我认为,正是要从党的和阶级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一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有如此,那些既远离那个暴风骤雨的时代、又远离生活和工作在那些时代人民的人,所作出的‘审判’和抽象的道德说教才会减少。而那个时代人们工作的方式在今天,依然是鼓舞人心的榜样。”
“我认为,无论斯大林在苏联历史上是一个如何矛盾复杂的人物,他在建设和捍卫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迟早会得到明确客观的评价。……如果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论来分析问题,那么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话来讲,就必须首先清楚地展示那个时代的千百万人民是怎样生活、工作的,他们信仰什么,那个时代的成功与失败、发现与错误、光明与悲剧、群众的革命热情与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乃至犯罪是怎样交织的。”
3.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些人想复辟资本主义。安德烈耶娃说:“经过与青年的长时间的坦率的交谈,我们认识到现今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当时党的领导人的攻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以及道德上的事件,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根基。只有一小撮人才对扩大这些攻击的阵地感兴趣,而且他们中不仅仅有国境线另一边的人。与那些许久以前就在西方打出所谓的‘反斯大林主义’的民主口号的专业反共人士混在一起的,是那些生活在国外、被十月革命废黜的阶级的子孙们。他们当中不是所有人都想忘却祖先所失去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还有那些孟什维克和其他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继承人,托洛茨基和雅哥达的追随者们,以及新经济政策时代的暴发户、巴斯马赤分子和那些对社会主义满怀怨恨的富农的后代。”
“正是那些所谓‘左翼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们歪曲了社会主义的历史。他们企图让我们相信在我国的历史中除了错误就是犯罪,而即使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最伟大的成就他们也保持缄默。他们声称他们完全掌握了历史的真相,他们用学术道德范畴中的标准来替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政治标准。”“当‘左翼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向西看时,其所有的支持者们,那些‘保守主义和传统主义者们’正努力‘通过复辟来推翻社会主义’,或者换言之,回到社会主义之前的俄国社会制度中去。”
4.争论的焦点在于改革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并由此决定了改革的方向问题。“在我看来,现在许多争论都集中于一点:哪个阶级或者社会阶层才是改革的领导和主导力量?这一点在我市《列宁格勒工人报》上一篇对亚历山大?普罗哈诺夫的采访中讨论尤甚。普罗哈诺夫指出,从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特点看,现今有两股典型的社会思潮,或者如其所言,‘替代塔’(社会思潮之一)试图从不同方向推翻我国‘经过战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目前,所谓主流的意识形态已经在改革中形成,主要是左翼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仿佛他们才是真正的和‘纯洁’的人道主义阶层的代表。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个人自我价值’,在文化领域里,他们对现代主义、技术统治盲目崇拜,极力鼓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的魅力,并在其真实和虚构的成就面前谄媚。”“由于各种‘新自由主义’和‘新斯拉夫主义’非正式组织的出现,青年的教育工作变得十分复杂。有时他们跟从那些极端分子的教唆。最近,这些绝不是基于社会主义多元化的非正式组织,正在进行政治化。这些组织的头头们常常谈论以‘议会制’为基础的‘分权’、‘自由贸易联盟’、‘独立出版社’等话题。这一切都表明当前我国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并由此扩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的一切方面的改革是否需要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
5.不能放弃的原则。安德烈耶娃说:“我觉得,在今天,尤其尖锐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地位问题。那些伪装成道德和精神‘净化’的追求时髦的文章的作者们,模糊了社会意识形态、公开性和鼓励非社会主义的多元化之间的界限,而正是这条界限规定了我们在大众思想领域进行改革的底线。我想再次强调,就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正是要在精神领域首先采取行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同志们,原则是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放弃的’。这就是我们正在坚守的、未来也将继续坚守的原则。”
三、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派如何看待《我不能放弃原则》
在2011年3月13日《我不能放弃原则》一文发表23年时,俄罗斯《新报》采访戈尔巴乔夫,他详细回忆了如何处置安德烈耶娃来信的过程。
1988年3月13日,戈尔巴乔夫出访南斯拉夫,在飞机上即看到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出访回国后,3月23日,戈尔巴乔夫在参加全联盟集体农庄大会时与政治局部分成员谈到此文章。当时利加乔夫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符合我们党的路线。苏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沃洛特尼柯夫、葛罗米柯等也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论述很到位。戈尔巴乔夫表态,“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文章的发表背后有人指使”,并决定在3月24日~25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这是苏共唯一一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一个普通群众的文章。讨论异常激烈,据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写的,讨论的记录稿就有75页之多。
1.将来信作为“反对改革的行动纲领”,召开苏共政治局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3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首先表态说:这篇文章应该被视为反对改革的行动纲领,是“反改革势力的信条”。这篇文章已经发表而且影响很坏,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大量转载,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还是不需要改革?
起初持肯定态度的葛罗米柯等人见此,即在发言中避免评价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利加乔夫发言说,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没有明确的方向。新闻界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揭露历史事件上:几部关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侦探电影,完全是西方的那一套,把所谓的“斯大林主义”抛向我们;报刊上流行着关于建立另外一个党的必要性、关于解散共青团和取消工会等论断。在遭到戈尔巴乔夫剧烈反对后,利加乔夫依然表示,赞同安德烈耶娃的文章,但文章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经过两天激烈的讨论,戈尔巴乔夫的意见起了主导作用:安德烈耶娃的来信被定性“反对改革的行动纲领”,雅科夫列夫负责组织起草反击文章,尽快发表。
2.利用处置来信的机会,为消弱、罢免反对其改革路线的“保守派”权力做铺垫。戈尔巴乔夫说,安德烈耶娃未必能写这篇文章,她怎么能知道费多谢耶夫(苏联哲学家、院士)、戈尔巴乔夫、利加乔夫、雅科夫列夫都说了些什么?“安德列耶娃作为一名工艺学院的化学老师怎么能有这么些材料供她阐述,这一点值得怀疑。这是可以推论出来的,有些信息是她无法接触到的,她的知名度并不高,她的圈子还是比较窄的。”当时的与会者都明白,利加乔夫作为主管意识形态的党内第二把手,对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采取的改革手段已表现出明显的分歧。戈尔巴乔夫情愿将苏联社会中这一类观点的出现,都归结为利加乔夫的影响。他认为,利加乔夫在安德烈耶娃来信发表的当天举行了媒体编辑会议,文章经他秘书之手进入《苏维埃俄罗斯》报,因此最有可能是报纸和机关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润色。而且文章发表的当天,戈尔巴乔夫和麦德韦杰夫出访南斯拉夫,雅科夫列夫出访蒙古。就是说,改革的意识形态核心和主要领导均不在国内。尽管利加乔夫不承认此文和他有关,安德烈耶娃也否认受人指使,但戈尔巴乔夫不改变自己的推断,下决心采取组织行动打击“保守派”。在1988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即撤换了利加乔夫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职务,改任其负责农业。
2008年3月,安德烈耶娃在接受《新时代》杂志采访时,对是受人指使写此信的推测又予以了反驳:“他们绝对没有作任何改变,版权完全属于我。”
3.安排党内最重量级笔手撰写反击文章在《真理报》上发表。为了写出有份量的足以驳倒安德烈耶娃的文章,戈尔巴乔夫先是委托《真理报》总编阿法纳西耶夫起草,但阿法纳西耶夫文章写成后,戈尔巴乔夫不满意:“文章初稿出来了,但没有击中‘要害’,视野欠缺广度,结论又少深度。于是,只好请雅科夫列夫和梅德韦杰夫出山,和我的几位助手一起参与此事。到最后阶段我也参加了文稿的审定。”雅科夫列夫写的文章题为《改革的原则:思维和革命的行动性》,刊登在1988年4月5日《真理报》上。在这篇文章中,安德烈耶娃的来信被称为“反改革势力的宣言”。同时,责令《苏维埃俄罗斯报》公开承认错误,要求其表示今后要努力宣传“改革”思想。反击文章发表后,安德烈耶娃度过了“恐惧和胆颤心惊的一周”,当时学院试图将她解职、开除出党。
4.召开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党委书记座谈会,名为讨论实为批判此信。在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党委书记讨论安德烈耶娃来信的座谈会上,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Ю?B?彼得罗夫先发言说:“我很喜欢安德烈耶娃的文章,我下令在州的报纸上予以转载。不要再为我们的过去偿付什么代价了。工人集体提出问题:要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呀?!”戈尔巴乔夫当即予以反驳:“当我们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还情有可原。当我们得知的情况越来越多时,那就不能有两种意见。斯大林是丧失了一切道德的罪人。我可以对你们说:有100万党的积极分子遭枪杀,300万人被关进集中营。而这还没有算上因集体化而遭害的人数,要是算上,那就还得增加100万。如果按照安德烈耶娃的逻辑,她要把我们引到又一个1937年去。你们这些中央委员愿意吗?我们应该考虑国家的命运。赞成社会主义吗?赞成!但赞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呢?像斯大林当政时的那种社会主义,我们不要。”“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就是那些不喜欢改革的人的纲领。而人民赞成改革。但文章强烈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发出了一个信号:不要触犯世袭的‘领袖’,不要触犯斯大林。而我听到的是不要触犯腐败者!不要触犯早已腐烂了的党组织!……但你们如果谁要宣称有同样的理念,最好离开!”
安德烈耶娃的不放弃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领袖、评价历史的态度,被偷换了概念、偷换了主题,被戈尔巴乔夫定性为为“大屠杀”唱赞歌,“妄图”使苏联人民回到“遭枪杀”的社会制度去。而且,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极其强硬,决不容忍党内各级领导赞成文章的观点。戈尔巴乔夫利用总书记的权力压制了对安德烈耶娃的支持。
四、俄目前对来信事件评价不一,但均认为其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戈尔巴乔夫始终认为来信是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保守派以一名普通大学教师之名反对其改革的重要事件。2011年3月13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俄罗斯《新报》采访时说:很显然,安德烈耶娃自己没有能力写这样的文章。你无法相信安德烈耶娃是根据自己的推断写了文章,因为这太有技巧了,甚至狡诈地用戈尔巴乔夫的话“我不能放弃原则”来反对戈尔巴乔夫。这是太细致的工作。一名化学老师能在文章的结束语写出这样的句子吗?“那些伪装成道德和精神‘净化’的追求时髦的文章的作者们模糊了社会意识形态、公开化和鼓励非社会主义的多元化之间的界限,而正是这条界限规定了我们在大众思想领域进行改革的底线……正像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正是要在精神领域首先采取行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同志们,原则是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放弃的。’”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安德烈耶娃的来信出自他人之手,但戈尔巴乔夫只相信自己的直觉。
俄罗斯电视台2008年3月报道说,当时,雅科夫列夫和戈尔巴乔夫一致认为:文章必须谴责。这是党的领导有利于改革的最终选择。实际上,在1988年,安德烈耶娃的文章被党内的宗派斗争利用了。雅科夫列夫利用反击其文章的机会,把关于改革存在问题的置疑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再无人敢就此主题发表言论。
2.多数媒体保持客观态度报道安德烈耶娃事件。2008年2月29日,圣彼得堡西北政治生活网报道,列宁格勒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的著名来信当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1988年3月13日发表,被国家、地区、城市和行业报纸转载了937次。这篇文章成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天讨论时间里的唯一内容。当时,戈尔巴乔夫强迫每个参会的人只能用他的形式说出自己的意见:“你是赞成我和还是安德烈耶娃?”由此,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将社会分成了两部分。20年后的现在,《我不能放弃原则》被称为“俄罗斯现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象征”和“里程碑”:这篇文章标志着许多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成立于1991年的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在安德烈耶娃的领导下,今天进行着“坚定的、始终如一的和奋不顾身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这封传奇的信的作者现在已退休,生活在圣彼得堡。
2008年3月12日,俄罗斯多家网站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题里,值得提醒的是20年前的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刊登了安德烈耶娃的来信《我不能放弃原则》。在改革的紧要关头,这篇文章的出现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引起了最广泛的讨论,它使不知名的列宁格勒高校教师成为苏联的著名人物。不幸的是,这篇文章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性。意识形态和当代民族主义的议论、激进的共产主义者等,几乎是逐字逐句从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借来的。
2009年12月21日斯大林诞辰130周年时,圣彼得堡新闻网发表采访安德烈耶娃题为《尼娜?安德烈耶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放弃原则》的文章。报道说,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人表示:在谴责斯大林之前,我们必须诚实地看待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制度,我的立场是很鲜明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不会放弃、并将继续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所谓“美好的”资本主义破坏了人的个性。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都将属于社会主义。
3.左翼党派认为安德烈耶娃对祖国前途扣命运的担忧不幸成为现实。几乎所有的左翼党派和工人组织,还有大量的中间派别,包括许多著名的论坛、博客都在2008年3月前后,在2011年3月前后,安德烈耶娃文章发表23年、苏联解体20周年时介绍和重新刊登这封著名来信,如“莫斯科工人联盟”2008年7月27日,俄罗斯电视台(TOMSK.FM)2011年3月7日等。
2006年7月1日,《苏维埃饿罗斯报》在其50周年发行庆典上,将安德烈耶娃的来信作为其50年来发表的最好的文章之一再次全文刊登,认为此信的发表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仅是《苏维埃俄罗斯报》,也是共产党和整个国家历史上的里程碑”。
2008年2月28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撰文纪念《我不能放弃原则》发表20周年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就如何向美国出卖民族利益,戈尔巴乔夫在其当政时期已经给自己的追随者做了很好的示范。普京担任总统八年来,热衷于维护美国的利益,给予美国以稳定的俄罗斯基金支持,以防止美元崩溃。国家的资金没有用于医院的维护,也没有用于我国正在破产的企业,而正是那些企业维持着需要养家的人的工作、退休人员(绝对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俄罗斯的公司在迅速破产,寡头资本在增加,没有任何谋生手段的人和他们的家庭被抛向街头。要知道,大多数企业和城市建筑都是在苏联时期建成的。而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无法无天的政策何时才能结束……
弗拉基米尔共产党“为了正义的事业”网站,在2008年3月20日重新刊登了《我不能放弃原则》一文。按语指出:这封著名的来信,是对当时全方位展开攻击社会主义的反应。安德烈耶娃正确地看到,在国内进行讨论的大是大非问题,是“承认还是不承认党和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包括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自然,由此引申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的一切方面的改革是否需要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了两天,据利加乔夫在回忆录中说,雅科夫列夫以极其苛刻的言辞抨击了安德烈耶娃的来信和《苏维埃俄罗斯报》。1988年4月5日《真理报》发表了由雅科夫列夫和他的同事准备的社论。他们蛊惑性地写道,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才能迅速恢复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但没过多久,这些入就抛掉面具,开始强烈谴责社会主义思想。今天,读了安德烈耶娃信的人们,已经看到生活本身所证实的它的真实性!
2011年3月13日,全联盟布尔什维克共产党网站再次刊登这封来信,按语指出:《苏维埃俄罗斯报》刊登安德烈耶娃的文章《我不能放弃原则》已经23年,这篇文章曾经警示所有善良的人们,警惕戈尔巴乔夫正在进行的反人民的改革。今天,我们正在成为那些事实的见证人,即所有被安德烈耶娃预言的、改革的沉重后果已经成为事实,且至今还在继续着。现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篇文章,对当时和现在进行比较,以作出最正确的结论。
4.一些重要媒体对安德烈耶娃事件保持缄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关键在于其持有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俄罗斯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0余年,一些重要媒体如《独立报》、《消息报》、《真理报》等评价苏联时,自然要采取符合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对坚持马列主义原则的安德烈耶娃来信,保持缄默是符合其立场的选择。而当年雅科夫列夫负责起草的反击文章《改革的原则:思维和革命的行动性》,俄罗斯各党派均无提及,也没有报刊媒体对其采访。由此已经说明,在当代俄罗斯的社会制度下,人民不忘记安德烈耶娃及其著名来信,说明其来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将来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尽管秉持这些表达意见的媒体和群众没有显著的话语权,但依然以可能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不能放弃原则》的肯定和支持。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11年第65期
我不能放弃原则(原文)
尼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安德烈耶娃
原载于《苏维埃俄罗斯报》1988年3月13日
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写下这封信。我是一名化学工作者,列宁格勒工学院的教师。像许多其他人一样,我是一班大学生的督导员。当今大学生在经过对社会的冷漠期和精神依赖期后,逐渐开始燃起对革命性变革的热情。这自然便有了关于改革的道路、改革的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讨论。公开化、开放、取消批评禁区、群众意识中特别是青年人中的狂热,常常会导致许多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要么是西方电台广播的“提示”,要么是我们同胞中那些对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动摇的人的影响。看看现在都在谈论些什么!多党制、传教自由、移民国外,在报刊上公开讨论性问题的权利,取消对文化管制的必要性,废除义务兵役制!而在学生中出现最多的是对祖国历史的争论。
当然,应该由我们教师来回答这些最尖锐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正直、诚实之外,还要有知识、信仰、文化视野、严肃的思考以及深思熟虑的判断。而且,不仅是社会科学教研室的教师,所有的青年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这些品质。
夏宫公园是我和大学生们散步时最喜爱的地方。走在白雪覆盖的小路上,我们一边欣赏着著名的宫殿和雕塑,一边辩论。我们确实在辩论!年轻的心灵渴望了解一切复杂事务,以确定自己未来的道路。看着这些与我交谈的年轻人,我在想,帮助他们发现真理,培养他们正确理解他们现今生活着的和将要改革的社会的问题,以及怎样认识我国遥远的和不太遥远的历史,是多么重要!
哪些事情令我不安呢?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看吧,有那么多人在讲述和描写伟大的卫国战争及其参加者的英雄气概。可是不久前,一个学生组织“我们的工学院”在和苏联英雄、退役上校弗•莫洛佐夫的座谈中,除其他话题之外,他还被问及一个关于军队中政治镇压的问题。退伍军人回答,他从未受到过压迫,许多在战争开始时并肩作战的战友,到最后都成了著名的指挥员。对于这样的回答,一些人感到失望。目前,因为关于镇压的话题在青年中已经极其泛滥,遮蔽了对过去的客观认识,而且像这样的例子绝不是个别的。
当然,连“技术人员们”都开始对社会科学理论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好事。但对现今出现的许多现象,我却不敢苟同。人们无聊地谈论着“恐怖统治”、“人民的政治奴性”、“僵死的社会停滞”、“我们的思想奴役”、“大恐惧”、“有权势的野蛮人的统治”等,这些常常只被用来形容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那段历史。由此,毫不奇怪,为什么会在一些学生中出现虚无主义情绪增加,出现思想上的混乱、政治方向迷失、意识形态方面随心所欲等现象。甚至可以听到有人这样控诉:据他们所言,从1917年开始共产主义者就逐渐使我国的生活丧失了人性。
中央委员会二月全会再次强调了“使青年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以及正确认识全人类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关系,包括对现今在我国发生的变革的阶级本质的认识”的紧迫性。而这种看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却与现今人们常遇到的政治秘闻、劣等的诽谤、反映社会尖锐问题的杜撰格格不入。
我曾反复阅读过那些轰动一时的文章。比如,披露“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反革命运动”、斯大林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罪责,或者出版那些推算在几代人和各种社会团体中斯大林主义者数目的文章。青年们从这些文章中,除了得到思想上的混乱,还能得到什么?
我们是列宁格勒人,所以对观看最近的一部关于谢尔盖•基洛夫的不错的纪录片饶有兴致。但是,与电影同步的解说词不仅与电影中展示的资料相悖,甚至有意使之含混不清。例如,在电影将要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的热情、乐观和思想积极性时,解说员的讲解内容却是关于镇压的和对此问题的无知。
或许,我不是唯一一个注意到,党的领导人要求那些“揭露者”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成就,但仿佛是接受了命令一般,那些“揭露者”愈发猖獗了。在这些方面,米哈伊尔•沙特罗夫的戏剧相当突出。党的二十六大召开时,我去看了戏剧《红草原上的蓝色马》。我记得,当出现列宁的秘书试着把茶杯里的水倒在他头上、还用一个没成型的泥塑糊弄他的场景时,年轻人是多么兴奋。还有一些年轻人是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抹黑我国历史和现实的横幅来的。在《布列斯特和约》中,剧作者和导演竟让列宁跪倒在列夫•托洛茨基面前。作者的立场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在《前进!前进!前进!》中更甚。这部戏剧当然不是历史作品,但是在一部艺术作品中,除了作者的立场,再也没有什么能保证内容的客观性了,尤其是那些有关政治的作品。
刊登在《真理报》和《苏维埃俄罗斯》报上的历史学家们的评论,已经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剧作家沙特罗夫的立场。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尤其无法赞同沙特罗夫对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根本背离。他在考察我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时,将社会发展中的主观因素绝对化了,并且无视阶级和群众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沦为“背景”,而行动着的却是那些不负责任的政治人物。
那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为指导,研究特定历史过程的评论家们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沙特罗夫在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而如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贡献,我们今天的改革根本无从谈起。作者还指责斯大林暗杀了托洛茨基和基洛夫,在列宁生病时孤立了他。但是,难道仅可以凭借想像、并不去寻找证据,就把带有倾向性的指控抛向历史人物吗?
不幸的是,评论家们没能指出,这位剧作家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原创的。我觉得,沙特罗夫的观点和论证的逻辑,与鲍里斯•苏瓦里奇1935年在巴黎出版的一本书中的情节非常相似。沙特罗夫借戏剧人物之口,由列宁主义的敌人去评论革命的进程、列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中央委员会成员之间在党内斗争不同阶段的关系。这就是沙特罗夫所谓的对列宁“重新解读”的实质。顺便说一句,《阿尔巴特大街的儿女们》的作者阿纳托利•雷巴科夫已经公开承认,其中一些情节也借自于侨民出版物。
我还未读过《前进!前进!前进!》(它从未出版过),但我已经读到一些出版物对它颂扬的评论。如此的迫不急待意味着什么呢?之后我便得知这部戏剧要迫不急待地搬上舞台。
二月全会后不久,《真理报》刊登了一封我国八位著名戏剧家的联名信,题为“新看法?”他们预见到了反对的可能性,建议推迟上演沙特罗夫的《前进!前进!前进!》。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报纸上刊登的对这部戏剧的批评而做出的。但不知为什么,信的作者把批评沙特洛夫的人称为带引号的“热爱祖国”的人。这怎么能和他们希望来一场对我国或远或近的历史“激烈而热情”的讨论愿望相符合呢?只有他们才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就现今许多见诸报刊的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而言,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关注的是那些直接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精神面貌以及社会观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和思考那些有争议的话题,我必须说,在我国正逐渐涌现出一些亟待纠正的、错误的、片面的思潮。我尤其想详述其中一些。
比如说,关于约瑟夫•斯大林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所有疯狂的攻击都和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在我看来,这种疯狂与其说是针对这位历史人物,还不如说是针对那个极端复杂的转折时代。而正是那个时代与具有空前壮举的整整一代苏维埃人紧密相联,今天他们正逐渐从政治和社会工作上退下来。那些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工业化、集体化以及文化革命,正被强行封入“个人崇拜”的公式中。一切都备受质疑。事情甚至发展到坚持要求那些所谓“斯大林主义者们”(这些人的数量倒是可以随意圈定)忏悔自己的罪过。那些将“风雨如磐”的时代诽谤为“人民悲剧”的小说和电影则备受赞誉。当然,这些建立在历史虚无主义基础上的企图并非都能得逞。例如,有一部广受评论家赞誉的电影,与其空前的宣传力度相反,大多数观众依然持冷漠态度。我还想要说明,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家人,都和斯大林、他身边的人、朋友或者是他的赞颂者没有任何关系。我父亲是列宁格勒港的工人,母亲是基洛夫工厂的技工。我的哥哥也在那里工作过。我哥哥、父亲和姐姐都在与纳粹的战斗中牺牲了。我的一个亲戚遭受过迫害并在党的二十大后恢复了名誉。我和全苏联人民一样,对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大规模镇压活动、对在后来受到谴责的当时的党政领导感到愤慨。但是,常识让我断然反对现今许多新闻机构中对这些复杂事件非黑即白的描述。
对于党呼吁捍卫社会主义开拓者们的荣誉和尊严,我是支持的。我认为,正是要从党的和阶级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一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有如此,那些既远离那个暴风骤雨的时代、又远离生活和工作在那些时代人民的人,所作出的“审判”和抽象的道德说教才会减少。而那个时代人们工作的方式,在今天依然是鼓舞人心的榜样。
对我和许多人而言,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的杰出作用,如果看其同时代与之直接冲突的来自敌人一方的言论,会更有说服力,也更耐人寻味。比如丘吉尔,早在1919年他就对自己组织了对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十四国武装干涉感到自豪,但正好40年后,他不得不用那样的话来概括自己最可怕的政治对手之一斯大林:
“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给我们这个严酷的时代留下了那个时期的深刻的印记。他是一位有着非凡能量的人,他学识渊博、毅力顽强,是一个无论在行动还是在交谈中都严厉、强硬和毫不留情的人。甚至在英国议会中培养起来的我,都不能够与其相比……在他的发言中总是回响着巨大的力量。斯大林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他在古往今来的一切领导者中都显得独一无二。他的影响不可阻挡。当他走进雅尔塔的会议室时,我们都会仿佛受到了命令一般地站起来。而且奇怪的是,我们都站得笔直。斯大林有着深刻的、极其镇定的、慎密而理性的智慧。他擅于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找到十全十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是一个用自己的敌人消灭自己敌人的人,他迫使我们,这些他公开称为帝国主义的人,与帝国主义战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这位大英帝国忠实守护者的评价,是不能用虚伪或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来解释的。
关于对斯大林这些特点的基本评价,还可以在戴高乐的自传,在欧美其他领导人的回忆录、书信集中找到。这些领导人是将斯大林作为一个军事同盟和阶级敌人来对待的。
有关此问题的思考所需要的重大而严肃的资料,国内文件也能找到。至少有一个1957年出版的两卷本《1941——1945年卫国战争时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与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书信集》政治卷。这些文件同样能够引发我们的自豪感,为自己的祖国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的作用和位置而感到自豪。战争也培养了我们战胜法西斯主义的英雄一代人。一些历史学家也这样认为。顺便说一下,我记得,这个报告收集了战争年代斯大林的讲话和命令。其列入的文件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秘密,类似于重要命令第227号那样。这些文件我们的青年一代都还不知道。对于历史意识,特别重要的还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戈洛瓦诺夫、什捷缅科等统帅的回忆录,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回忆录。众所周知,最高统帅不会道听途说。
不用说,那个时代非常严酷。但是每个人的谦虚和艰苦朴素却是真实的,也不以此而羞愧。青年们从不打算从父母那儿获得好处,而是面向劳动和国防事业。由于“突出”大众化的艺术,年青人的世界里充满了神奇的杰作。
经过与青年们长时间的坦诚交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我国当时领导人的攻击,不仅针对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精神道德层面,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根基。对扩大这些攻击感兴趣的人还不少,而且不仅仅是国境线另一边的入。与那些许久以前就在西方打出所谓的“反斯大林主义”的民主口号的专业反共人士混在一起的,是那些生活在国外、被十月革命废黜的阶级的子孙们。他们当中不是所有人都想忘却祖先所失去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还有那些孟什维克和其他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继承人,托洛茨基和雅哥达的追随者们,以及新经济政策时代的暴发户、巴斯马赤分子和那些对社会主义满怀怨恨的富农的后代。
众所周知,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政治条件下,这对于旨在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历史人物,在主观和客观选择方面都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历史的舞台上,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统治者都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主要社会和政治组织的需求,以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在历史事件中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个人的“痕迹”。比如说,现在很少有人对彼得大帝的个人品行挑刺,而是每个人都记得,在他统治时期,国家达到了欧洲强国的水平。时间凝集了结果,现在对彼得大帝的评价已经定型。他的石棺上是不消失的鲜花,在彼得保罗要塞大教堂里,人们对我们遥远的专制统治表达着感激和尊敬。我认为,无论斯大林在苏联历史上是一个如何矛盾复杂的人物,他在建设和捍卫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迟早会得到明确客观的评价。当然,明确并不代表就是一边倒的、粉饰的,或者是那种将所有矛盾的现象齐集陈列,任由人们主观决定是“宽恕还是不宽恕”、“抵制还是保留”的折中主义的评价。明确,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和短视之见相异的历史的评价,它会揭示出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间的辩证法。如果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论来分析问题,那么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话来讲,就必须首先清楚地展示那个时代的千百万人民是怎样生活、工作的,他们信仰什么,那个时代的成功与失败、发现与错误、光明与悲剧、群众的革命热情与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乃至犯罪是怎样交织的。
不久前,我的一个学生对我说,阶级斗争就像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一样,理应是过时的东西。这当然使我感到了困惑。如果就是她一人这么说还好,但如果是一位受尊敬的学者最近宣称,现今两大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关系中并没有阶级的内容,便会引起巨大的争议。我觉得,这位学者似乎并不认为有必要解释,为什么几十年前他写的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即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共处只不过是阶级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而现在这位哲学家反对这一观点。毫无疑问,人们的观点是可以变化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作为一位哲学带头人的职责,至少也应该对那些曾经读过和现在正在读他的书的人们解释一下,现在发生了什么;难道在自己的国家和政治组织中,国际工人阶级已经不再反对世界资本主义了吗?
在我看来,现在许多争论都集中于一点:哪个阶级或者社会阶层才是改革的领导和主导力量?这一点在我市《列宁格勒工人报》上一篇对亚历山大•普罗哈诺夫的采访中讨论尤甚。普罗哈诺夫指出,从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特点看,现今有两股典型的社会思潮,或者如其所言,“替代塔”(社会思潮之一)试图从不同方向推翻我国“经过战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尽管他有些夸大了两座“塔”之间斗争的重要性和尖锐性,而他强调“他们只赞同屠戮社会主义价值”是正确的。但是,就像他们的理论家们所宣称的那样,他们都是“为了改革”。
目前,所谓主流的意识形态已经在改革中形成,主要是左翼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仿佛他们才是真正的和“纯洁”的人道主义阶层的代表。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个人自我价值”,在文化领域里,他们对现代主义、技术统治盲目崇拜,极力鼓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的魅力,并在其真实和虚构的成就面前谄媚。
其代表说,我们已经建成的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现在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政治领导和进步知识分子的联盟”。但事实却是,当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死于饥饿、流行病和帝国主义军事冒险的时候,他们却在为“制定动物权利保护法”而呼吁,他们赋予自然界以非凡的、超自然的理性。并断言,知识分子不具有社会的、而仅具有生物的特征,其基因由父母遗传给孩子。谁能对我解释,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正是那些所谓“左翼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们歪曲了社会主义的历史。他们企图让我们相信在我国的历史中,除了错误就是犯罪,而即使是对过去和现在最伟大的成就,他们也保持缄默。他们声称他们完全掌握了历史的真相,他们用学术道德范畴中的标准来替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政治标准。我很想知道,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必须使党和苏联政府的杰出领导离开岗位后受到侵害?是因为其在处理开拓历史事业中最复杂问题时,所犯的真实的和传说的错误?我们从哪儿来的热情去诋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荣誉和尊严?
“左翼自由主义者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公开的或隐蔽的世界主义倾向,也就是某种非民族的“国际主义”。我曾在某处读到过这样一件事: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一些工厂主和商人们抱怨赤卫队对他们的镇压而请求托洛茨基“做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但托洛茨基却回答说自己“不是一个犹太人而是一名国际主义者”,这使那些请愿者倍感困惑。在托洛茨基看来,和“国际性”相比,“民族”概念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强调十月革命中的“民族传统”,撰文指出“列宁的民族性”,并断言俄国人民“从未继承过任何文化遗产”,等等。但我们的回答只能使他们尴尬:正是俄国无产阶级,那些被托洛茨基主义者轻视为“落后而愚昧”的人,用列宁的话来讲,他们完成了“俄国的三大革命”,正是斯拉夫人民站在人类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前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贡献。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只是保证讲出完整的历史真相。当学生们问起我,为什么数千个在非黑土地上的和西伯利亚的村庄被废弃时,我的回答是:就像大量的俄罗斯民族文化遗存不可避免地消失了一样,这是我们为胜利和战后的国家经济重建而付出的巨大代价的一部分。而且我相信:就像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自豪感,稍微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变质一样,任何贬低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都会导致对国防和爱国意识的和平主义的侵蚀。
还有这些事情使我担忧:那些背离社会主义的“拒绝主义”的行动,现在正和激进的世界主义建立联系。不幸的是,只有当它的信徒们令人生厌地出现在斯莫尔尼官或者在克里姆林官前以他们的暴行侮辱我们时,我们才能意识到。此外,我们还日益习惯于将有目的的移民视作某种大多是无害的“居住地”的变化,而非那些曾经靠我们国家的基金大学毕业以致完成研究生学业的人对阶级或国家的背叛。一般而言,一些人倾向于将“拒绝主义者”视作某种“民主”和“人权”的证明,他们的才华被“僵死的社会主义”所埋没。好吧,如果在“自由世界”里,其沸腾的事业和“才华”并不被欣赏,情报机构并不感兴趣其交易良心的话,他们还能回来吗?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关于在一定阶段的整个民族的所谓“反革命的历史”,要视其在具体历史中的作用而定。我想强调的是,不是阶级也不是阶层,正是民族,在阶级观点的基础上,不必隐藏自己鲜明的民族特征,包括俄罗斯、波兰以及属于自己民族的特征。科学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创始人仿佛在提醒我们,在苏维埃人民兄弟般的友谊中,每一个民族的人民都应该“始终保护荣誉”,不要让自己产生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情绪。每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尊严,都应该有机地融入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主义。
如果“新自由主义”向西看时,其他所谓“替代塔”的支持者们,用普罗哈诺夫的话来讲,那些“保守主义和传统主义者们”,正努力“通过复辟来推翻社会主义”,或者换言之,回到社会主义之前的俄国社会制度中去。而“农民社会主义”的代言人们对这种愿景痴迷备至。在他们看来,形成于数个世纪雾霾中的农村公社的道德价值,在一百年前已经沦丧了。当然,那些“传统主义者们”宣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揭露堕落、为了合理解决生态问题、为了与酗酒做斗争、为了保护历史遗产、为了与大众文化中被“正确地”视为消费主义的情绪而抗争。同时,“农村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表明,他们对十月革命在祖国命运中的重要性并不理解,他们片面地将集体化运动视为“对农民的可怕的暴政”,不加批判地接受神秘主义的俄国宗教哲学和我们的历史科学中古老的沙皇帝制,不愿看见革命后对农民阶层的划分和工人阶级的革命作用。
比如,当涉及到农村的阶级斗争时,关注点往往是“农村的特派员从后面枪毙了中农”。当然,在一个幅员辽阔国家的革命高潮中,有各式各样的特派员。但基本情况是,那些在人们背上刻五角星或者是将人活活烧死的特派员都被枪毙了。那些“攻击阶级”所付出代价的,不仅是特派员、契卡人员、农村布尔什维克、贫农委员会成员,而且还有第一批拖拉机能手、农村通讯员、青年女教师、农村共青团员和成千上万为了社会主义而牺牲生命的无名战士。
由于各种“新自由主义”和“新斯拉夫主义”非正式组织的出现,青年的教育工作变得十分复杂。有时他们跟从那些极端分子的教唆。最近,这些绝不是基于社会主义多元化的非正式组织,正在进行政治化。这些组织的头头们常常谈论以“议会制”为基础的“分权”、“自由贸易联盟”、“独立出版社”等话题。这一切都表明当前我国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并由此扩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的一切方面的改革是否需要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
以这样的社会历史观看,衍生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社会精神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顺便说一下,这个问题尖锐起来还是在1917年底,考茨基在他的小册子之一中说,十月革命后,在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精神领域自发无序的状态下,社会主义并不等于就是铁的计划和纪律。这是为孟什维克的胜利而欢呼,为社会革命党人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思想唱赞歌。但是,这在列宁和他的同事那里遭到了坚决的回击,他们说,“首要的制高点”就是科学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我觉得,在今天,尤其尖锐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地位问题。那些伪装成道德和精神“净化”的追求时髦的文章作者们,模糊了社会意识形态、公开性和鼓励非社会主义的多元化之间的界限,而正是这条界限规定了我们在大众思想领域进行改革的底线。我想再次强调,就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正是要在精神领域首先采取行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同志们,原则是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放弃的。”这就是我们正在坚守的、未来也将继续坚守的原则。原则不是赠送给我们的礼物,而是在祖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我们曾经所捍卫的。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39期,刊摘)
[俄]尼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安德烈耶娃 李瑞琴 译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04-09/3124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