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莫让“最后一公里”成为畏途

   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代表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事实上,“最后一公里”在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它表明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在提高,工作作风在转变,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地方对这一词汇的使用失之于泛、败之于滥,把“最后一公里”当作了“畏途”、“险途”的代名词,变成了群众工作难以最后到位的托辞与借口,值得注意。

    行百里路半九十,为群众办实事,“最后一公里”往往最难走,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如果这“最后一公里”成了联系服务群众所有大问题小问题的集中地,成了什么难题和困难都可以往里装的一个筐,在大会小会上讲得头头是道,真正解决起来却是今天差这“一公里”,明天还是差这“一公里”,不思解决困难,不求发展进取,“最后一公里”就可能会变质变味,成为群众工作永远迈不过的坎和掩饰工作力度不足的遮羞布。

    走好“最后一公里”,要有为群众办事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态度。为群众办事重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持之以恒。“最后一公里”所以难走通、走不通,与一些党员干部群众服务意识没有根本到位,为群众服务仅仅只是摆姿态,喊口号,缺乏真正解决群众问题的耐心、信心、决心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干部,做群众工作只想摆摆样子、走走形式,没有为群众彻底解决问题的打算,总想拖一天是一天,或是把难题的解决留给后任;有的干部政绩观不正,把GDP高低视为切肤之痛,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只是隔靴搔痒,点到即止,做起事情来有始无终,使党的群众政策始终走在路上,为人民服务只能停在嘴上,群众实惠难以真正落在身上。我们为群众办事,一定要有始有终,能用十分力的,决不只用九分半,才能走完解决群众问题最难走的“盘山路”,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把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由畏途变通途。

    走好“最后一公里”,要善于抓住群众工作中的关键和实质性问题。“最后一公里”从本质上讲,就是群众工作中的“末梢堵塞”问题。要疏通群众工作的神经末梢,关键是在熟悉群众工作的基础上,抓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既要敢干,又要会干。现在,一些地方“最后一公里”所以迟迟走不完,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干部平时高高在上,根本不清楚群众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和改善老百姓生活关系不大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不惜成本,在群众面前摆出的“满汉全席”很好看,就是吃不到群众嘴里。有的干部对解决群众困难抓而不紧,或先紧后松,或浅尝辄止,不具体、不深入,在解决一些表面问题后草草了事,不去触及主要问题、根本问题,导致一些问题久拖不决。有的干部对群众抱有偏见,碰到困难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真正面对群众意见时不会和群众沟通,面对困难时难作为,面对矛盾时难化解,甚至赌气把皮球踢回到群众身上,说群众“愚昧”,说群众是“刁民”,结果在偏离工作方向的同时还易引发新的矛盾,不但干不了事,还要坏大事。

    为群众办事,就要办一件是一件,办踏实、办彻底,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工作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就做好群众工作问计群众,拿出群众认可的、符合基层实际的实质性措施,惟有如此,才能让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至成为一句空话、官话。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5-03-20/3079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3-21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