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宪之:武训精神是产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必要补充

武训精神是产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必要补充  

   

武训再次“复出”,引起广泛关注,精英雀跃,草根异议。地位不同,难有共同语言。说起来,亦无新意。。一篇旧作,觉得并不过时,换个题目,刊出求教。  

   

顷读2008年5月20日《中华读书报》,《“武训复出”,彰显天地良心》标题赫然在目,不禁百感交集。文章不长,全引如下:

   

“武训复出”,彰显天地良心  

高希希称将怀着使命感拍好同名电视剧  

      

近日,由瞿旋创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武训大传》在京举行新书发布会。在高调推出“武训”的同时,出版社当场与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公司签约影视版权,著名导演高希希将执导电视连续剧《武训大传》。   

  这次出版长篇小说《武训大传》,让武训复出,是长江文艺社3年前的策划,该书也是山东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3年来,作家瞿旋潜心研究武训,在武训的家乡行走,书中的晚清风情和生活细节,以及对武训为什么乞讨办学的“思想转变”和“顿悟”,给予了有血有肉的人性还原,作品的真实感和震撼已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该书责任编辑、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说:“《武训大传》里的武训其实离我们很近。武训不识字却能办教育,是草根却有大志向,草民一个却丝毫不看贱自己,不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做人准绳,令人感动。如今在武训家乡的田边和地头,还能看到这样的老人。出版《武训大传》就是要彰显以人为本的天地良心!”   

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武训大字不识,硬是靠乞讨讨出了3座规模很大的学校,置办了恒产。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却进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平民教育家。武训的精神曾经感召无数,仅 冯玉祥 先生就捐献武训中小学15所。解放前,全国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上世纪50年代初,电影导演孙瑜有感于武训的人格力量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拍了电影《武训传》,但不久就受到批判。对于继电影《武训传》之后,再次执导电视连续剧《武训大传》是否心有余悸,高希希表示,武训追求平民教育、让每一个穷孩子都能读书的理想,实际上是政府正在做,而且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的事情。弘扬武训的精神就是传播传统文化,自己不仅不担心,而且还有一种使命感。   

   

   

记得几年前写过一篇小文,谈《“希望工程”与“武训精神”》,意为“其实,武训模式也是‘希望工程’”,在主流网站词语还遭遇“敏感”。如今,“武训复出”,我的这一命题也自然脱敏与时俱进,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事了。  

“武训复出”题目极为正大,曰“彰显天地良心”,曰“弘扬武训的精神就是传播传统文化”,自然这是针对“极左”而言的,“专制”年代,批“武训”,那是毁灭“传统文化”,泯灭“天地良心”的。

这一话题且按下不表。

武训是伟大的教育家,咱们先说说教育。

   

 “武训不识字却能办教育,是草根却有大志向” “硬是靠乞讨讨出了3座规模很大的学校”  

 “武训追求平民教育、让每一个穷孩子都能读书的理想”  

“解放前,全国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  

   

既是从弘扬武训精神的角度说事,那就必须将武训精神颠覆时代与武训精神高扬时代进行比较,而后者,又分两个时期:“原高扬时期”与“武训复出”也即“武训精神重放辉光”时期。

武训精神的“原高扬”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解放前的旧中国,这里还包括清末同光时期。若将这一时期的教育状况与毛泽东时代进行比较,似乎有点多此一举,它比“国民经济崩溃边缘”说一样,都不值一驳,不列统计数字了。记得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说过:他上学时代,小学毕业就相当于秀才,中学毕业相当于举人。郭氏所居之眉山乃教育发达人才荟萃之乡,那是“武训行乞兴学”精神高扬之后。武训时代的旧中国,县一级有中学的屈指可数。记得北大百年回忆,说 梁思成 先生教建筑学,班上听课也不过区区二三十人,而真正报名选修的只有一人。看金陵女大吴贻芳与全校学生的合影照,也只区区几十人。过去年代“西南联大”出来的精英固然多,但大谈这“多”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宏观的可怜的“少”。

 “武训复出”之后,武训精神高扬的结果,中国的“平民教育”发展得如何?  

“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个“三不起”连同“三农”,可是难得的上下共识的实事求是话语——“上不起学”,有这四个字就够了。

中学辍学率越来越多,高校中工农子弟的比例越来越低,重点高校变成了美国高校的免费预科,大专和非重点高中越来越靠给着回扣招生以生存——送一个学生回扣500到1000元不等。教师缺编,地方财政为省钱宁愿用代课教师。过去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乡,现在孩子上一年级农村家长往往要骑车送个几公里。而县城的重点小学八九十人一个班司空见惯……

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普及之快之高,举世公认的破天荒奇迹。当年只要你能考取,就没有上不起大学之说——那是典型的人民教育。  

如今,市场化的结果,“人民教育”日甚一日地变成了升学教育和产业教育。  

“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这是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留下的评价。  

是没钱吗?两万亿美元借给美国,金融创新对赌,有意无意动辄白送洋人百千亿,官员公款消费每年近万亿举世罕见,而教育投入始终达不到4%,与公共卫生投入联袂,排行世界倒数第四……这就是“武训复出”所彰显的“天地良心”吗?

说没钱也对,那是穷人,偏远山区为几十元学费辍学者并不罕见。而同时,是贵族学校四处创新风光无限,他们抢走并垄断着优质教育资源,与日渐破败的乡村学校形成两极对照。

   

没有钱也好办,学习武训嘛!——精英们给“草根”也预备好了“顶层设计”。  

武训乞讨兴学,你们不是有希望工程吗?  

上天入地觅个遍,也只能找到这一答案。

   

只有政治翻身经济翻身,才有教育的真正翻身。对于被剥削阶级来说,只能是这样,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有教无类”不包括奴隶,“平民教育”也解决不了根本。

这已为历史证实。

站起来,夺回来,做主人,才有教育:这是毛泽东为大众设计的路子。  

趴下去,还给人,去乞讨,才能上学:这是武训模式为“平民教育”设计的路子。  

经过精英30年的颠覆教化,如今“剥削有功”“物归原主”事实上已成主流先进文化。国家教育部发言人已经可以如此这般堂而皇之地告谕老百姓:“市场经济时代,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  

上学凭钱,穷人学习武训,顺理成章。

希望工程运作十数年到上一世纪末,也不过区区数千万元,其中还包括邓颖超和邓小平这些党国领导人的捐款。到现在,我没留心最新统计,大约总算有几个亿了,其中以香港老板成总捐献的较多。这点钱,还不够贪官澳门豪赌消费的,沈阳慕马一掷就是千万,京城一个小学校长的“小金库”就能上亿!这一点车薪杯水,与武训“硬是靠乞讨讨出了3座规模很大的学校”,与“解放前,全国有几百所这样的学校”,差可相提并论。

即此,可见右翼精英的浅薄和卑鄙。

毛泽东真是先知先觉,他在60年前发动批判武训精神,简直像是专门为今天安排的。

重温一下老人家的话: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  

“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地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毛泽东传1949—1976》P1390)“1970年与斯诺谈话”)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syxtk.com/wzzx/llyd/zz/2013-05-02/13252.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顶层设计  必要补充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
Baidu
map